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青年僧伽应有的宗教情操▪P3

  ..续本文上一页家都不陌生,在家居士接触佛法,往往也是从了解八正道开始。我学了这么多年的经教,最后发现,无论唯识、中观、还是禅宗,说来说去,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开八正道。我们学习唯识的“万法唯识”、“三界唯心”,无非是为了竖立正见;我们学习中观的“缘起性空”,无论是依据《中论》、还是《百论》、《般若经》,也是要竖立正见;我们学习阿含经,学无常,学苦集灭道,同样了是为了竖立正见。三藏十二部典籍,都可以汇归到八正道:部分是属于正见的内容;部分是属于戒律的内容;部分则是属于正念……无一能离开八正道。

   八正道又以正见为首,因为学佛、修行、成就智慧都是以正见为指导。“佛陀”是觉者、智者,我们成佛是要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就“无上菩提”,也就是最圆满的智慧和觉悟。整个佛法的修行都是以慧为核心,持戒、修定是为了由戒生定再由定发慧,目的也是成就智慧,有了智慧的观照之后,才能成就出世间的解脱道。菩萨道的六度法门,同样以慧为首--五度入门,般若为导。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是与世间共有的,只有在般若的引导下,这五度才能转化为成佛的资粮。所以《心经》告诉我们:“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维摩诘经》里面也讲:“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般若能生诸佛,而众生又是佛的弟子,由此可见正见的重要性。

   那么,正见又是从哪里来的呢?通过闻思而来,从闻思经教中竖立正见,然后才能引发般若智慧,这是修学佛法的坦途!不管哪个宗派的修行,都不能离开这个规律,所谓“万变不离其宗”。离开了正见这个核心,即便有八万四千法门也无法成就佛果。

   在我们这个时代,正见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目前邪教非常盛行,正如佛陀曾授记的那样: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由于宗教信仰的自由,谁都可以创立教派,谁都可以当教主,就象注册公司那么简单,因此,各种邪教应运而生,把握正见就是拥有了辨明道路的指南针,能使我们在这个群魔乱舞的时代不至迷失方向。

   更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那些相似佛教,因为他们打着佛法的旗号混淆是非。象台湾的清海无创立的观音菩萨修行法门,清海无原籍越南,在台湾出家,后又学了锡克教,到处为信徒印心,号称“即刻开悟”,很能吸引人,在海外有几百万信徒。她的魔网摄受力很强,一旦误撞进去,没有相当的功力很难脱离。很多学佛的人,甚至包括一些出家众,念佛参禅很多年,最后跟着清海无跑了,觉得她的法门才是最究竟的,原因何在?无非是缺乏正见。

   近来在社会流行的*轮功也是打着佛教的旗号。李洪志在《转*轮》中口口宣称是佛法,是最高层次的佛法。打开《转*轮》一书,佛教的术语概念随处可见,但仔细一看你会发现全是胡说八道,没有一个概念的解释符合佛教的原义。李洪志除了歪曲佛教,还极尽能事的贬低佛教。对于没有具备一定佛教知识,佛法正见的人,很容易被误导。

   又如台湾流行的“现代禅”,倡导者李元松曾依止印顺导师等高僧大德学过佛教,“现代禅”的意思是顺应时代的“禅”,禅虽然没有古代与现代之分,但这么提一提也无妨,为了适应现代人的需要嘛。

   问题出在哪里呢?首先是他肯定了情欲的合理性。佛教将众生称之为有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因此,情和欲对于凡夫而言是合理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所存焉”。但从修道的角度上看,情和欲就是很大的障碍。儒家宣称“万恶淫为首”,将淫与恶等同起来,那凡人岂不都成了恶人?而佛陀告诉我们:淫欲是障道法,并没有说淫欲是罪恶的,将这个问题作了一分为二的剖析:性欲从人本位来说有合理性,但若要寻求解脱,性欲就会构成危害,需要节制乃至彻底地断除。因为在我们的一切执著中,性欲的力量最为强大,所构成的伤害也最为严重,它使得众生无始以来流转生死,这就是佛陀要指出它过患的原因所在。在欲望方面,佛教提倡的是少欲,并不是禁欲;而在感情方面,则主张用戒定慧去升华它、改善它,所以佛法的修行,是要我们将“以情为本”的人生转变为“以智为本”的人生。

   凡人都是情本的人生,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情绪里,学佛修行就是要改变这种以自我情绪为中心的状态,拥有平常心。平常心有一个简单的分辨法:看你能否把握并超越自己的情绪。一旦陷入情绪之中,就远离了平常心;如果能够从情绪中摆脱出来,不带任何情绪地认识世界,就是平常心。

   其次,他说佛陀制定的戒律不适合当今社会,觉得那是二千五百年前的事情,学佛修行根本就不需要守戒,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当下就是禅,当下就是解脱,这也是非常严重的错误,佛陀明确指出:修行要“以戒为师”,学戒就是学佛行,离开了戒律也就离开了行为的准则,离开了修行的规范。

   面对众多似是而非的伪佛法,如果没有正确的知见,就难以明辨是非。

   而继承传统,同样需要有正见的指导。佛陀说法四十九年,既有方便说,也有真实说,如果没有智慧,以为凡佛说都是真实了义的,这么一来,经教本身就会自相矛盾,只有具足正见才能知道哪些是方便说,哪些是权说,哪些是究竟说。

   同时,在佛法的流传过程中,产生了各种误区,比如闻思修的关系,有人偏向于闻思,尤其是学经教的人;有人偏向于修,就象那些修禅的人。结果学经教的人觉得修禅的只知盲修瞎炼;而那些修禅的人又觉得学经教的如“入海数沙徒自困”。只有将闻思修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我们在学佛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修学佛法的次第为上、中、下三士道及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汉传佛教是大乘,很多大乘经典,如《维摩诘经》、《般若经》等,对声闻乘都有所批判,但我们要清楚,这种批判主要针对“趣寂声闻”而言,就是那些不肯发心,不肯行菩萨道的声闻,并不是说整个声闻乘就毫无可取之处。我们学习大乘经典,就自恃是大乘,但真正的大乘法门又修不起来,原因就是忽略了人天乘和声闻乘的基础训练,这是我们在修行中不能相应的问题所在。

   很多人学唯识,唯识修行关键是唯识观,但又有几个人能把唯识观修起来?所以今天的唯识几乎抽象为纯粹的哲理。尤其是《成唯识论》所构建的唯识,比量色彩特别浓,随便什么问题,都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比如对心分,有一分、二分、三分、四分,对种子呢,则有本有、有新熏……每个细节都来自于论师们周密的推理,充满了哲理性的思辩,今天的人学唯识,多数是将其当作理论体系来学,仅限于认识上的提高,和实际修行完全脱离,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止,即奢摩他的基础。

   “奢摩他心定,毗婆舍那能”,说的是,观要建立在止的基础上。关于止的修行,在《瑜伽师地论》中叙述得很详尽,如果能认真研究《瑜伽师地论》,还有《解深密经》里的“分别瑜伽品”,对我们修止会有莫大的帮助。如果我们能老老实实地修禅定,从四禅八定下手,有了定的基础之后,再接着修观,方能从修观中引发般若智慧。

   禅宗所说的定慧一体,不是一般人所能体会的境界,只有利根的人才能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证得。佛陀住世之时,很多比丘聆听佛陀开示后当下即悟,得法眼净,证阿罗汉果。而古代那些禅师,在大善知识的指导下,言下顿悟本性,这都是定慧一体的表现。这特殊的环境,好像练气功说的“气场”,有了这么重要的助缘,才能达到相应的状态。而凡夫修行宜由止入手,再进一步修观。这在《菩提道次第略论》里讲得很清楚,就象蜡烛,风吹时火焰散乱,如果风定焰止,光明才能照亮黑暗。我们的心,在没有妄想的情况下,可以清清明明地用智慧去观照;如果妄想太多,就象那飘忽的烛光,无法生起智慧的观照。同样地,中观、华严、天台的修行,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我常说,今天汉传佛教的现状是:学的是大乘,发心是小乘。修净土、修禅,都着重于个人的了脱生死,却又不重视人天乘的行为标准,结果造成了修行上的困难与困惑。有鉴于此,太虚大师在《佛法概论》里提出了五乘共法、三乘不共法、大乘不共法的次第;印顺法师的《成佛之道》,也有同样的阐述;法尊法师翻译的《菩提道次第广论》里,更明确地提出了由下士道而中士道、最后抵达上士道的修行次第,由此可见,菩提道是以人天乘为基础的。

   当然,学佛的人发心时可以发出离心,也可以直接发菩提心,但不管是何种发心,人天乘和声闻乘的基础是必须具备的。如果五戒十善都作不到,还要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那即便发心行菩萨道,也无异缘木求鱼。所以,修行的次第是必须遵循的重要环节。

   无论是哪一乘的修行,戒定慧三无漏学都是不可或缺的,而汉传佛教基本上倾向于慧学,天台、华严、禅宗、净土、三论、唯识,着重点都在慧学上。禅宗表面看好象是定学,但禅宗的真正内涵也是慧,禅宗与禅定之所以不同,也就是因为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内涵在本质上是慧而不是定。由于偏重了慧学,而忽视了戒、定的基础,因而所学的慧往往就会变成狂慧。我们只是懂得了很多知识,但却不会将其应用在生活中、修行中,所以,戒定慧三者的并用也是我们要引起重视的。

   另一个亟待改善的问题是偏执于一宗一派。在佛法的弘扬中,无论是哪一种语系,又无论哪一个宗派,在认识到自己长处的同时,还要充分认识自己的不足。佛教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三大语系之分: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在过去,曾经有着互相排斥的现象。汉语系觉得自己是大乘,对小乘不以为然;而密宗更因是无上乘,觉得其他派系都不究竟。其实,三大体系佛教各有千秋,南传佛教对戒律的重视,以及朴素的教理和禅修方式,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而汉传佛教的特点在于教理的发展,赋予大乘理论以恢宏的气势,也是南传与藏传佛教望尘莫及的。所以,我们应当在保持汉传佛教优势的同时进一步吸收南传和藏传佛教的长处,才能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不管何宗何派,其最终目的都是要回归到正见上来。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而要打开眼界和胸怀,唯其如此,才能真正竖立起坚固的正见。

   当然,修行的起点有高低之别。相形之下,无常见较易生起,因为生活中处处都是无常,我们可以通过对无常的认识来摧毁我执与我所执。而深根机的人,可以通过对唯识的学习竖立唯识见,它的难度在于对唯识体系的了解需要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很多人进去就出不来了。学习唯识名相是为了破除名相,破除我执与我所执,结果越学我执与我所执越大,这种现象很普遍。我们学中观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

   所以在修行中,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根基,可以从无常见契入诸法实相,可以从无我见契入诸法实相,也可以从唯识见契入诸法实相,还可以从中观见、空见契入诸法实相,不管出发点在哪里,最后抵达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即在正见观照下,依据八正道逐步地深入下去。

   八正道的修行,正见是基础。正见之后,就是正思维、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念、正定。整个佛法修行,是对生命的净化,是从身、口、意全面改造自己。我们学习佛法要懂得往何处汇归,这就是具足正见的重要性。

   以上我给大家谈了使命感、僧格、正见。希望同学们在研究所修学的过程,能够从这三个方面要求自己、培养自己,为自己的学佛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将来成为佛教的栋梁之材,自觉觉他,造福社会。

  虚谷、若慧记

  

《青年僧伽应有的宗教情操》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