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八十六集▪P4

  ..續本文上一頁一切法了不可得,你爲什麼還要拼命在求得?這就錯了。那不求行嗎?不求,我明天能有飯吃嗎?明天還沒有到,你想這些幹什麼,這打妄想!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想明天幹什麼!你命裏面有的自然有;命裏頭沒有的,怎麼打妄想也求不到,你說你這不叫冤枉!但是幾個人相信這個道理?幾個人相信這個事實?這個太難了。佛在經上講的,他也點頭,佛說的不敢不相信,可是他自己心裏頭那個疑團就是拔不掉。他就是不能接受,就是不能照做,還是拼命去求,疑根在;也就是沒有真正覺悟,沒有徹底明了。

  我教初學的同修,你們想學佛,從哪裏入門?從《了凡四訓》入門,這不是佛經。我勸人先把《了凡四訓》念叁百遍,遍數少了沒用處,印象不深刻,觀念轉不過來。所以要念叁百遍,你的印象深刻,你會慢慢體會到裏面的道理: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了凡四訓》真的要是通達體會到了,你對於世間法不會求了。患得患失的念頭沒有了,你的心會清淨,清淨心生智慧。命裏有的,該有,我不要求;命裏沒有的,怎麼求也枉然,那又何必去求?我自己學佛,實在講是得力於《了凡四訓》。我初學佛的時候,那個時候臺灣的佛經非常缺乏,很不容易找到。在臺北有一位朱鏡宙老居士,這是個虔誠的佛教徒,他找一些他的朋友,大家湊一點錢來印經布施,組織一個臺灣印經處。我是有一個朋友介紹跟這個老居士認識,那個時候我們很年輕,二十幾歲,他看到我們非常愛護。他那裏印的佛經,他都會送給我,送我一本《了凡四訓》,教給我要好好的去讀,我讀了之後很受感動。我得力於《了凡四訓》的利益太多了,真正了解這個因果,剛才我們念過,因果可畏!

  【若依舊拖泥帶水,雖日日看經聞法,曉得些理路,有何益處。】

  這些話都說到我們學佛人自己身上的病痛,我們就是犯這個毛病。對於生死大事、六道輪回毫無警覺,沒把它當作一回事,這怎麼得了!每天研究經教,研究有什麼用處?不能斷煩惱,不能開智慧,不能了生死,不能出叁界,有什麼用處!

  【要防他所知障生,比煩惱障更壞。】

  這兩句話,若不是過來人說不出。能說得出這兩句話,高度的智慧,絕非普通人。所知障是邪知邪見,邪知邪見之人比貪瞋癡還可怕。貪瞋癡墮叁途,邪知邪見所造的罪業,不但誤自己,還誤一切衆生,那個果報在阿鼻地獄。我們不說別的,就以剛才這個例子來說,有一些人以爲念一部《無量壽經》沒有用處,念一句阿彌陀佛不管事,勸你回頭,要念許多經,拜許多佛,拜許多菩薩,那是所知障,邪知邪見。你本來一門深入,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他把你拉回來,送到阿鼻地獄,你說他的罪多重!他是不是有意的?可能不是有意的,他還是好心的。爲什麼好心會做出這麼壞的事情?知見錯了,這個人認假不認真,信邪不信正,那就沒法子。所以,所知障的麻煩超過煩惱障。

  下面這一大段經文,「約法施明體空」,這裏面分兩個段落,第一個段落是「明無法可說」。無法可說,這個意思我在前面都透出來了。前頭講《金剛經》難講,它的精彩都在後頭,後面拉到前面講就犯下,無法可說。所以我講的時候,我說這個經沒有意思,跟這個就很接近。經沒有意思,你研究意思幹什麼!法無法可說,你有什麼好說的!再分小段「明聞者性空」,再分小段「明無法可得」。這個經文的意思很深,所以沒講經文之前先有一番交代;如果不詳細交代明白,這個經文很不容易體會。前面一大段注解,這是交代的話。

  【於福德勝報之後】

  前面是講財施,叁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你所得的福報無量無邊,得福甚多。財布施之後,佛再接著跟我們講法施。諸位要曉得,財施是陪襯的話,重點是在法施;先用財施來做一個引子,然後接著法施。

  【法施一大段文,正顯一切法皆是緣生。此一大段是約因說,以顯示緣生無窮,因果無盡之義。】

  這些話必須要在講經文之前詳細交代,你讀這個經文,聽這個經文,才懂得它的意思,才能夠體會到它的味道。經文是從因上講的,從因上講,它的目的顯示緣生的一切法無有窮盡。我們以很淺顯的比喻,這一部經,經是法,你爲一切衆生講經說法,經是一樣的。一部《金剛經》,釋迦牟尼佛當年講了,代代相傳,傳了二千多年,傳到中國、傳到外國、傳到全世界,傳到盡虛空遍法界,就這麼一本經。但是你要曉得,虛空法界有多少種類的衆生,衆生無量無邊,無有窮盡。對哪一類衆生,是哪一類的講法,講的各個不一樣,這裏頭就是無量義。無量義就是「緣生無窮,因果無盡」。無量義如何學法?學它裏頭的不變,不一不異,你學這個,這個東西掌握住,那就讀通了。無窮的緣生,無量的變幻,都不出一心,都不出自性,所以大乘法裏頭最要緊的是叫你明心見性。心現在不明,所以性見不到。心爲什麼不明?因爲有二障障住,二障就是前面講的煩惱障跟所知障。教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破煩惱障,而生其心破所知障;二障破了,心性就恢複光明,心性裏面無量的智慧德能都現前了。除這個辦法之外,沒有第二個辦法能令人明心見性。《般若 經》是以明心見性爲主,因此對於破二障非常重視;離相離念,離相離念是徹底除障的方法。我們今天講到此地。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八十六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