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九十集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九十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23-090

  請掀開經本第二百一十八面,倒數第四行,從小注第二段看起。

  【說心行不可得,說諸法緣生,令知緣生體空,有名無實,必應步步觀空,層層遣除。其所以痛遣所邊之法者,正所以痛遣能邊之我也。】

  這一段是說明,如來遣除衆生執著的深意,我們應當要細心的去體會。心行不可得、諸法緣生,在前面都說過。經文當中讀過,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能執之心,空不可得;而所執之法,這一切法不但世間法,包含出世間法在內,出世間法也是因緣所生,緣生之法。它的目的是告訴我們:相有體空。實在說,只有假名假相,沒有實質,沒有實體,所以一切法決定不能住。佛教導我們,當然畢竟空不是一個人一下子就能證得的,逐漸逐漸放下,逐漸逐漸的去證得。步步觀空,層層遣除。遣除就是放下,一層一層一定要放下,世出世間法都不是真實的。佛教導我們,所執著的這一切法相,教我們一定要遣除、要放下,這是從經文表面上來看;而骨子裏面,實際上佛要教導我們的,是要從能執著的叁心,叁心不可得,說所執著目的是教我們遣能執之我。可見得經文含義非常之深,非常之廣,我們一定要細心去領會,去體會。

  【用功之法,遣能當遣所,遣所即遣能。遣能所即是遣分別、遣執著也。分別遣盡,則六識轉。執著遣盡,則七識轉。二識既轉,則我法雙空,皆是一如矣。】

  大乘佛法終極的目標,是教我們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而見性正是本經所講的一如,我們在經文上讀到,如來者,諸法如義。由此可知,如果能夠契入諸法一如,你就見如來,就證如來,自己也就成如來,所謂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地方講用功之法,這是方法裏頭最重要的原理原則,最重要的第一綱領。佛法通常跟我們講,修行的方法、用功的方法無量無邊,四弘誓願裏面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通常我們常聽到的八萬四千法門,法就是方法,門就是門徑。但是必須要知道,八萬四千方法也好,無量方法也好,所有一切方法的根本就是破執著,這個不能不知道。無論用什麼方法,如果不能破執著,那就錯了,全盤錯了。參禅要破執,念佛也要破執,持咒要破執,學教還是要破執。執著不破,你決定是凡夫。你的知見,也就是說你的思想、你的見解,就是我們常講的輪回心。你所有一切造作,還叫輪回業;即使是學佛,依舊用輪回心,在佛法裏頭還是造的輪回業,你怎麼能成就?也許諸位要說,我現在學佛了,這哪裏是輪回心、輪回業?我現在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 ,我天天在修這個,沒用處;表面上的樣子,好像你是在學佛,你是在修菩薩道,是在修菩薩行。如果深一層的觀察,你依舊是在搞六道輪回。六道裏面,果然你在搞叁善道,那算不錯的!怕的是你還在搞叁惡道,自己還不知道,這是真的,我們放眼看周邊附近學佛的人不在少數。怎樣學佛才如法?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那就如法。

  這裏講遣能遣所,「能」是能執著的心,叁心不可得,「所」是所執著的一切法。必須要曉得,放下一邊,兩邊都放下。爲什麼?能所是對立的,一邊沒有了,那一邊決定不能存在。無論你是從能邊放下,或者從所邊放下。能所怎麼說?從所邊放下,就是從萬法放下,世出世間法我再也不會把它放在心上;世出世間法擺在我們面前,我們是什麼態度?隨緣,這個多自在!什麼叫隨緣?心裏面絲毫不執著,這才叫隨緣,有一絲毫意思在,就不是隨緣,就是攀緣。你沒放下,你還有一點意思在,還想怎樣怎樣,這個不行!一絲毫的意思沒有,徹底放下,這就對了,這是從所邊放下。從能邊放下,那功夫更高。曉得什麼?叁心不可得。我能得的心、能得的念頭沒有,哪裏還有所得?當然就沒有所得。所以佛教我們放下,歸納起來不外乎兩邊,能邊跟所邊,兩邊都可以,兩邊都好。但是我們一般中下根性的人來說,從所邊比較容易。上根利智多半從能邊,我們講的禅宗,中國禅宗,禅宗大德,他們《語錄》裏所說的,他們修行的綱領是從根本修。過去我們講過《永嘉禅宗集》、《永嘉證道歌》,曾經講過叁祖的《信心銘》,講過大珠和尚的《頓悟入道要門論》。這些人他們所說的修行的原則,都是講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根本是心。心就是《金剛經》上講的叁心不可得,從這上下功夫。就知道中國禅宗這些大德,他是從能邊遣除。教下的這些人用功,多半從所邊遣除,譬如念佛堂主七和尚常常講:「放下身心世界、一切萬緣」,當然這句話裏頭能所都有,還是著重在所邊,一定要放下。放下,遣能遣所就是遣分別執著;遣就是放下的意思,把分別、執著放下。

  如果真的分別放下,一切都不分別,世出世間法統統不分別,就轉第六識。前面跟諸位講的,法相宗的修行綱領是轉識成智,轉第六識爲妙觀察智。四智就是般若 智慧,換句話說,你已經開悟了,禅宗裏面講,你已經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妙觀察智就是真性裏面一分般若 智慧。我們凡夫爲什麼沒有?你分別沒有斷,你在一切人事物當中,世出世間法當中,你還是分別,有分別就不行。你的般若 智慧沒有現前,你還是情識當家,還是妄心作主。這就是你無論怎麼樣的修學,修六度萬行,你也出不了叁界,你也成不了佛,道理就在此地。甚至於說你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也不能往生。什麼原因?這個地方身心世界沒放下。西方極樂世界稱之爲帶業往生,但是你要曉得,帶業是帶舊業,不帶新業,不帶現行,是帶舊業。我現在徹底都放下,這樣才能往生。雖然放下了,業因習氣沒斷,那個可以帶去,那個叫帶業。但是業因習氣要是不斷,修其他的法門不能成功,修淨土法門可以往生,這就是淨土,古人稱爲易方便之處,易方便就是特別方便,特別法門是指這個說的,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不能不知道的。

  如果執著放下,於一切法都不執著,連身體都不執著。世間一般人對身體很注重保養,身體看得這麼重,諸位想想,你的身相怎麼斷?《金剛經》一開頭講,「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是我相,你的我相怎麼破?所以真正修行人,連自己的身體隨緣,要照顧它幹什麼?照顧身體會好?不見得。那個害些奇奇怪怪的病,你問他照不照顧身體,他很照顧!照顧也沒有用,該生病他還是生病,該死他還是要死,照顧得再好,不能說他不病不死,沒這個道理。這是我們應當要覺悟的,佛法把這些事理講得很清楚、很明白。身心最健康的就是清淨,就是無爲;換句話說,你真正把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了,那是最健康的心理,也是最健康的身體,所以何必去照顧!這個意思,我們在佛經裏面讀到、講到,似乎不難理解。實際上這裏面的道理太深太深,我們沒有能夠深入,所以經是聽了、是讀了,還是做不到。身體還是要保養,還是要進補,還是搞這些東西,這就是你沒放下,你沒做到。執著要是放下了,就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跟諸佛平等,跟一切衆生平等,跟萬法平等,無有一法不平等。爲什麼?有執著就不平等,有我就不平等,無我就平等,你看看這個修行的綱領多麼重要!

  六、 七識因地斷,六、七一轉,第八識跟著就轉,阿賴耶轉成大圓鏡智,前五識轉變成成所作智,成所作是什麼?那就是諸佛菩薩在虛空法界普度一切衆生,成就一切所作,度衆生的事業。像經上常講的隨類化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給衆生說什麼法就說什麼法,全憑感應,沒有一絲毫的意思在。有一絲毫的意思,豈不又落在分別執著裏面?這又爲我們顯示出諸佛說法,相上有說法,確確實實沒有說法的念頭;也就是說,他決定沒有分別執著。這個時候「我法雙空,皆是一如」,與諸法如義完全相應了。我們說的相應,說實在話,兩樣東西才相應,如果一樣東西,那連相應都說不上,的確它是一不是二。所謂相應都是多余的,相應已經說錯了,這才進一步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再看後面這一段經文,這是這一科的總結,直顯性體:

  經【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這兩句話也是《金剛經》的名言。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兩句正顯無上菩提。法,指一切法。】

  世間法、出世間法,一切萬法,一法都不漏,法法都在其中。

  【此正明菩提無少法之所以然。】

  前面佛曾經說:「我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爲什麼無有少法可得?因爲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我們要問:諸佛如來所證的無上正等正覺在哪裏?我們以《金剛經》做一個例子來說,本經開端,世尊所示現的發起因緣,是入舍衛大城乞食,著衣持缽,無上正等正覺在哪裏?在穿衣上。無上正等正覺在哪裏?在吃飯上。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你日常生活從早到晚,就是你的工作,就是你對人、對事、對物。我們沒有發現,我們一天到晚都在煩惱中過日子,在苦惱煎熬中過生活,生活過的苦得不得了!你爲什麼過得這麼苦?因爲你在一切法裏頭不平等,諸佛如來於一切法當中平等,沒有高下;你在一切法當中有高下,不平等,那你的日子就苦了。可是諸位要曉得,一切諸法本來是平等,本來沒有高下。不平等、有高下從哪裏來的?是從你的妄想分別執著裏面變現出來的,是假相,不是真相。你能夠把一切分別執著放下,真相就現前。真相是平等的,真相是沒有高下的,真相就叫做無上菩提,就叫做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有沒有?有。可不可以得到?不可得。爲什麼不可得?無上正等正覺也是因緣生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佛說無有少法可得,道理在此地。到這個地方,這句經文把所以然說出來了,爲什麼無有少法可得。

  【肇公、智者皆雲:人無貴賤,法無好醜,蕩然平等,菩提義也。】

  肇公是僧肇大師…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九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