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九十一集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九十一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23-091

  請掀開經本二百二十一面,第一行,小注第四段看起。

  【以無分別執著心,修一切善法。則合於諸法如義,成法身之因。福慧雙嚴,成報身之因。圓修一切,得方便智,成應化身之因也。既是稱性圓修,故能性德圓明,叁身顯現,而成無上正等覺,故曰得也。】

  這一段完全落實在事相上修行,也就是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應該如何修金剛般若 ,金剛般若 的特色就是離相離念,所以無分別執著是非常重要的。這句話就是經上「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合起來說就是離一切分別執著。修一切善法,他不說行一切善法,而說修一切善法,這一句關鍵的字眼在修、在善法。這一句它的範圍非常廣大,也非常之深。凡是利益一切衆生的,無論是現前的利益,將來的利益,來生的利益,只要是利益一切衆生之事,這都是善法。

  經文裏面用一個修,這正是顯示出,凡夫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犯了錯誤,那就是損人利己,無論是思想見解、所作所爲,莫不是以自利爲先,先求自利,能夠而後想到利益別人的,實在講已經是非常難得。所以佛用一個修,修是把我們那些錯誤的想法看法,錯誤的行爲,要把它修正過來,修這個字意思很深。它的標准確實跟其他的經論不相同,它的標准是以諸法如義作標准,這個標准高。在一般佛法裏面講,高過人天的標准,它沒有說合於五戒十善,如果說合於五戒十善,那是人天的標准。它沒有說合於六度萬行,六度萬行是菩薩的標准,這裏說要合於諸法如義,這個高,這個標准是如來果地上的標准。我們在經文裏面讀過,「如來者,諸法如義」,所以這個標准是究竟圓滿的標准。這樣高的標准,我們要是能夠得到少分,能夠得一分、兩分,都是法身大士,就如《華嚴經》上所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由此我們也能夠明了,《金剛經》跟《華嚴經》是同等的境界,都是法身大士的境界。這是成法身之因,我們要想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得用這個方法來修,這是把大意說出來了。

  我想同修們聽了之後,一定還有疑問,要在日常生活當中怎樣修法?讓我們在這一生當中,真正能夠得到無上菩提,經文末後一句是證果,也就是這一生成佛。經講到這個地方,我想同修們都能夠明了,凡夫在一生當中,要想證得無上菩提,只有一條路:念佛求生淨土。如果明白這個道理,這一段文就容易懂,就可以落實在我們現前的生活當中。一切善法是什麼?老實念佛。什麼叫修一切善法?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再把牽挂放在心裏。你只要牽挂放在心上,你並沒有放下。我們舉個明顯的例子,你現前還有很多的産業,你還有很多的資金,你說我念佛要走了,我得要交代給哪些人,讓哪些人去繼承,讓他們去做些什麼事情。你要有這個念頭、這個舉動,問問你放下了沒有?沒有放下。真正放下了,一切隨它去吧!與我不相幹,那個心才真正幹淨。我走了以後,我這個房子要交給誰,我銀行存款要交給誰,要去幹什麼事情,沒放下!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統統具足;這樣人念佛,能不能往生?大有問題!所以經上教給我們應無所住,現在就無所住,現在就沒事,你的心才清淨,才能相應,你那一句佛號才叫做老實念佛。心裏頭還有牽挂,還有許多念頭在,不老實。諸位要以這個標准來觀察,老實人真的就太少太少了,真正是鳳毛麟角,非常希有。非常希有的老實人,希望我們自己就是的,這是真正了不起。統統放下!利益衆生之事,那是佛菩薩的事情,一切佛菩薩安排,我們不要操心,我們操一點點心就不老實。佛菩薩如何安排?前面說過了,佛菩薩無念,世上一切事感應道交,做得圓圓滿滿,一絲毫缺失都沒有,佛菩薩心中離相離念,這是一切善法。這是沒有一樣不善,只要能離相離念,沒有一樣不善,可以說世出世間所有一切善法,你就統統圓滿,圓修圓證。心裏面想好事情,想得再多還漏了不少,還有好多你還沒想到。所以你看看,一切放下,清淨心現前,這個善就圓滿,這樣才能夠與諸法如義相應。否則的話,心裏頭還有念頭在,一絲毫念頭在,就不相應。這是希望同修們學《金剛經》要深深的去思惟。

  第二句是「福慧雙嚴,成就報身之因。」如來果地上叁身,法身是本體,報身是自受用身,除自受用之外,也是度化法身大士所現之身。因爲《華嚴經》上所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報身,度報身的菩薩,你要是不現同類身,你怎麼能度他?一定要現同類的報身,這才能夠度法身大士。報身怎麼成就的?福慧雙嚴,修福修慧這兩項都修圓滿了。我們受叁皈依的時候,皈依佛二足尊,二就是福慧,足就是圓滿,福慧修圓滿。福慧怎麼修法?還是《金剛經》上這兩句話,「離分別執著,慧圓滿;修一切善法,福圓滿」,福慧是這樣修圓滿的。一切善法,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前面跟諸位講過,穿衣吃飯、待人接物,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無有一樁事情不是修一切善法。所以一切善法,包括我們一生生活行爲,這裏面也圓滿含攝著自行化他。菩薩教化衆生,不一定爲衆生講經說法,講經說法是利益衆生的一種手段而已,手段是無量無邊。不用這種手段,太多太多,那用什麼方法?用示範,爲一切衆生做榜樣,爲一切衆生做模範。穿衣做個穿衣的模範,衣服整整齊齊、幹幹淨淨,吃飯給一切人吃飯做個模範,他一舉一動、一言一笑都是衆生的榜樣,那叫身教;講解是言教;心裏面就同諸佛如來一樣,不舍一人,不舍一法,這是意教,可見得度化衆生是身語意叁業都圓滿。這個福慧才是雙嚴,嚴是莊嚴,成就報身之因。這樣講,實在講非常的微細,而在目前我們的心境還達不到這個境界,我們應該怎樣去做?應該要把分別執著要看淡、要看輕,要漸漸離、漸漸舍。在一切所爲當中,要把大乘佛法盡心盡力的幫助它光大,要把念佛這個法門全心全力的介紹給一切衆生,這是就我們現前這個境界做得到的,也是我們現前應該要做的,要認真努力的去做,這都是真正在修行。

  底下說「圓修一切,得方便智,這是成應化身之因。」應化身純粹是他受用身,決定不是自受用的。若是法身大士,他這個身相都是應化的,何況其余。這個修法要注意圓修,要懂得圓。怎樣是圓,怎樣不圓,先要把這個意思搞清楚。有分別不圓,有執著也不圓,有好惡不圓,有高下也不圓,你懂得什麼叫不圓,圓的意思你就能體會到。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修一切,一切底下有善法,修一切善法,這個地方是省掉了,從修一切善法裏面得方便智,方便智是後得智。所謂後得智,就是對於人情事故這些事理你都明了了。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很多很複雜,每個人的思想都奇奇怪怪,非常的複雜,你不接觸你不知道,接觸之後都明了了,這叫方便智,叫後得智;我們現在所謂心理學。心理學也分得很多,人有各種不同類的人,他們的心理思想都不一樣。由此可知,佛菩薩度化衆生確實不容易,不但一切人無量無邊的想法他知道,乃至於六道,天神、鬼神、畜生,那個種類就更多,數量不可思議,諸佛菩薩沒有一個不知道的,沒有一個不清楚的,所以他的應化才能夠收到成效,收到效果。

  由此可知,叁身的修法都離不開經上講的原則,這個原則就是前面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佛這一句的意思,在本經上就用了許多不同的說法來顯示,前面我們曾經讀過,「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就是這個意思;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跟此地「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一個意思,而行布施此地講修一切善法。說法不一樣,義趣完全相同。六祖大師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下悟入,《金剛經》後面就不必講,完全通達明了了。這個綱領一定要記住,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你提得起觀照。境是物質生活環境,緣是人事生活環境,我們的生活環境總不出這兩大類,對人、對事、對物。什麼是提得起觀照?就是時時刻刻你提得起佛在《金剛般若 經》上的教訓,讓我們在實際生活環境當中,能想起佛的教訓,能記住佛的教訓,能夠實行佛的教訓,離相離念修一切善法,要常常想著,要常常去照做,那才管用。

  《般若 經》上,我們這才讀一卷《金剛般若 》,《大般若 》總共六百卷,這是六百卷裏面的一卷。像這種重複,給諸位說,太多太多了,重要的這些句子重複百遍、數百遍以上。爲什麼佛要這樣說法,他真的不怕麻煩嗎?確確實實不厭其煩,真的叫一而再、再而叁、叁而四,重複到幾十遍、幾百遍,佛只有一個慈悲心,希望我們把它記住,道理在此地。這一部《金剛經》念下來,這個意思重複了很多遍,我們總會認識到,佛在《金剛經》跟我們講什麼,其他的想不出來了,「離相離念,修一切善法」,這個想得出來,「無住生心」,那就行了,你這個《金剛經》就沒有白念了。能夠應用在生活上,那你就是修般若 行,你就真用功了,用上了。離相不曉得怎麼離法,你就想到四相: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離念不知道怎麼離法,你就想到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這是離念。說得這麼具體,這麼明白,非常難得!

  這種就叫做稱性圓修,離相離念就稱性,生心修一切善法的人就是圓修。「故能性德圓明,叁身顯現」,宗門的話說,這樣你才能夠明心見性;學教的人,你這樣修學才能大開圓解;念佛的人,你才能得一心不亂。要有方法。功夫到家了,叁身自然就現前,這個時候就叫做「成無上正等正覺」,就是經上講「則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這麼一個意思。後面的意思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明顯。

  【行廣大行者】

  在大乘經上,佛菩薩常常教給我們發大心、修大行、證大果,無一不大。怎麼個大法?心量大。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就大;有分別執著就不大。我爲…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九十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