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身說法。
【是一法不住的、法法皆如的、是無我的。一塵不立,將微細之分別執著遣除淨盡,乃能證佛所證耳。】
佛之所以成佛,所謂今佛如古佛之再來,佛佛道同,這是我們學佛修行最後的目標,我們所希望的、我們想證得的是這樣的境界。佛告訴我們要怎樣才能證得?要一法不住。不但世間法不能放在心上,佛法能不能放在心上?不能。佛法也不能放在心上,這才行。這就是除此地講微細的分別執著,前面我們說過,極微細的是等覺菩薩,那一點不除還不能成佛;必須要除得幹幹淨淨,放下得幹幹淨淨,那才圓滿成佛,如諸佛之所證。第五次這就是這一次,從第一五十節到一百五十二節,我們剛剛讀過的。
【今次乃是明白開示】
前面從比喻上來說,這個地方是直截了當爲我們指示出來。
【一切法性本來平等,無有高下。】
經文上說,這是我們不能不記住的,不能不知道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而且要常常用這句經文提起觀照功夫,到我們心有不平的時候,把這一句經文想一想、念幾遍,「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我們的心在境界上就平了,恢複到平靜。平靜是真心,我們今天雖然沒有證得真心,但是清淨平等與真心接近。真正用功,真正的功夫是什麼?就是這個,這要認識清楚。不是說我每天讀多少卷經,我念幾萬聲佛號,我拜幾百拜、幾千拜,那是形相、是樣子,不是功夫。功夫是什麼?離相離念而行布施,修一切善法,這個叫功夫。你要是會用,剛才講過了,穿衣吃飯都是功夫,穿衣吃飯都是修行,要明白這個道理。不會的,古德常講盲修瞎練,我們自己要認真反省,我們是不是屬於盲修瞎練?發現自己不對,趕快回頭、趕快改過,就對了。《金剛經》是很好的標准,而且是個絕對的標准,是以如來果地上的標准,給我們初學做標准,這是非常非常的難得!
【故一一法皆不可分別執著】
爲什麼?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你怎麼可以執著?
【菩提法如是,一切善法亦如是。】
這是佛舉例舉到極處。前面從人來說,講的是如來法身、報身,這從人身來舉例,達到了頂點。到這個地方以法來說,他老人家舉的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通常我們講無上菩提心,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菩提心。無上菩提心也是平等法,也是不可得,何況其他一切善法。連如來果地上所證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人家也不執著,我們修一點點善法,有什麼好執著的?世尊得無上菩提,心裏面也若無其事,我們修一點點善法,又何必要沾沾自喜?覺得自己很了不起,這錯了。所以讀《金剛經》要從這個地方去反省、去檢點。末後這是總結。
【用無分別執著之心】
這個「無」是貫下去的,無分別、無執著的心。無分別是平等心,無執著是清淨心,你看《無量壽經》經題上「清淨平等覺」,你能夠用清淨心、平等心,那你就覺了,你就是覺者,你就不迷;覺者是菩薩,你就不是凡夫。要用這個心,我們常講菩薩心。學佛人也常常挂在口上,菩薩心腸,菩薩心是什麼?無分別、無執著,清淨心、平等心,這是菩薩。
【修無有高下、平等平等之一切善法。】
用清淨平等心,修清淨平等法。諸位要記住,只要心平等、心清淨,所有一切法都平等、都清淨。這就是前面我們常常引用宗門的修行方法:從根本修。我們穿衣吃飯、待人接物,都是清淨法,都是平等法。你不要再去找,哪個法是清淨法,哪個法是平等法,所有一切法都是清淨法,都是平等法,世出世間法無有一法不是,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但是要用清淨心、平等心去修才行。由此可知,離開了清淨、平等,一切法都不平等,一切法都不清淨,佛法也不平等,還有大乘、小乘,還有五乘、菩薩,還有十住、十行、十回向,那都不平等。爲什麼不平等?你的心有分別、有執著。離開一切分別執著,佛法也是平等的。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沒有一法不平等,無有一法不是善法,而且是平等的善法,這個我們要注意到。
《金剛般若 》諸位如果會了,你就會修行,你真的會修。不但你會修行,也可以說你會生活,你會過日子,這個話都是實在的。你不通般若 義,你不會生活,你不會過日子,你天天過得這麼苦,天天過得這麼可憐,你不會過。通達般若 ,你過得很幸福、很自在、很美滿。般若 在現實上,帶給我們的受用就不可思議,真正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樣的修學,
【便契法性,便見寂照同時之本來面目矣。】
法性就是真如本性,契是契合,能夠用清淨心、平等心修一切善法,一切善法沒有分別、沒有高下,這個與見性就接近了。雖然沒有明心見性,但是你確確實實是朝著明心見性這個方向走,沒有走錯方向。你確確實實是向著明心見性的道路上走,所謂成佛之道,你沒有偏離。便見寂照同時,寂照同時是法身大士用功的綱領,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是果地上的境界。從哪裏修的?從無住生心上修的。換句話說,無住的功夫成就了,就是寂;生心的功夫圓滿了,就是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是法身大士才有的。我們在《金剛經》上學到,法身大士他們修學的境界,怎麼成就的?原來就是無住生心;用這種功夫成就的,到如來果地上,達到究竟圓滿。寂照是同時的,換句話說,無住跟生心是同時的。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是同時的,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也是同時的,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得到般若 的受用。本來面目就是明心見性,宗門裏面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大乘佛法終極的目標就在此地。
我們從這個地方來看,世尊經文講到此地,五次的結示經文,他的用意、他的慈悲教誨很明顯、很深刻。學佛的人常常挂在口頭上,「上報四重恩」,天天念回向偈「上報四重恩」,四重恩裏頭有佛恩,佛對我們有什麼恩德?不知道!回向偈古人做的,不好不念,只好念一念,什麼恩不曉得,怎麼報不曉得,念了《金剛經》應該要體會到,佛的恩德無量無邊。怎麼報法?依教奉行。今天就講到此地。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九十一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