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九十一集▪P3

  ..续本文上一页 》的精神、《金刚般若 》的原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能所两边都离开。

  【有能有所,便是分别执著,我相仍在。】

  这一点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分别执著有粗细不同,我们六道凡夫分别执著非常粗。四果罗汉、辟支佛,佛在经上常讲,他们见思烦恼断了,我执破了,超越三界,永脱轮回,他们没见性。为什么?他法执未破;我执已破,法执未破。我们要问:「他法执没破,谁执著法执?」那还是有个我,如果要没有我,你想想看,谁执著法执?可见得还是有我执。有我执,佛为什么说他我执破了?粗的我执破了,微细的我执没破。所以讲无明,有讲界内、界外,三界以内的无明他断了,三界以外的无明他还存在。这别说阿罗汉,菩萨,等觉菩萨,圆教等觉菩萨,经上常讲他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未破,最微细的执著,我们要问:「谁执著它?」还是有个我在,那个我是非常非常的微细。这个道理、事实,我们都要清楚、都要明了。到什么时候我执才断得干干净净,完全没有?成佛,成佛没有了,我执、法执统统干净了。只要有丝毫的见解在,那就是分别执著,我相我见仍然存在。

  【故当遣之罄尽】

  遣就是放下、离开,要把它离得干干净净,证到等觉的果位还要离,还要放下;他那最后一品生相无明微细执著要是不放下,就不能圆满菩提。这也是说明般若 法里头没有别的,放下而已。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修什么?放下、布施而已,不放下不行。刚才我们举了一个比喻,我们年岁大了,快要走了,这个家业财产还在那里操心,给这个、给那个,放不下!真正放下的人是没事,真放下。会不会给后人留下纠纷?如果你真放下,我相信没有纠纷。为什么?你做出样子给人看,你的后人看到你这个样子会感动,真正放得下。你吩咐这个,吩咐那个,还要立遗嘱,还要请律师,你没放下,你的儿女怎么会放下?那当然打得头破血流,个个要争,你给他的样子就是放不下。真放下的好,得自在。佛菩萨示现这个样子给我们看,那就是放下,讲经说法、弘法利生也放下,这是正确,这是真正得般若 三昧,真放下了。

  【法即无法】

  一如!法跟无法我们看起来是二,他法跟无法是一不是二,一如。

  【无修而修】

  我们思想见解当中,修跟无修是两桩事,而佛菩萨境界当中,修跟无修是一桩事。无修而修,修而无修,是不是我们无修就是修?你要这样解释经义,阿鼻地狱决定有分,将来堕阿鼻地狱,「佛在《金刚经》上讲的,我没错!」佛没说错,是你自己把意思解错。佛修为什么是没修?无住生心,修!为什么说他无修?他不著相。修一切善法,从来没有间断过;但是,他心地干干净净,无相无念,这是无修,他那个修跟无修是这个意思。不是说修了就是不修,不修就是修,那好了,你吃饭,吃了就是不吃,不吃就是吃,好了!你就不要吃了。意思要搞清楚,决定不能够产生误会。

  【修一切善法时,便观照非善名善。】

  这就是他提得起观照功夫,而观照功夫《金刚般若 》里头讲得太多。譬如前面讲的,三心不可得、诸法缘生,你就晓得一切善法是假名、假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虽然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还是要认真去做,认真的去修善。为什么?业果不空。

  【若其心中见有善法,即是我见,即非以无我修一切善法。】

  要紧的意思在这里,不能著,著就错了。心里头不可以有「修一切善法」,这个念头不能有。有这个念头,要问:谁有这个念头?「我」有这个念头,我相就具足,我见就具足,你还是四相四见具足的凡夫,不是菩萨;菩萨没有四见,没有四相,你怎么还有执著?於此体会得,这段经文的意思你就明了。

  【此节经文,实乃结示开经以来诸义。】

  这节经文是总结,《金刚经》开讲以来,把全经的大意在此地做一个总结。

  【即是开经以来所说诸义,说了一切义,无非令以无我修一切善法,以证平等之性,至此乃为点明耳。】

  一部《金刚经》的宗旨,就是一部《大般若 》的宗旨,也就是世尊当年在世二十二年讲般若 的宗旨。二十二年佛讲什么?无非是教我们「以无我修一切善法」而已,就这么一句,佛讲了二十二年。你听了做何感想?这么简单,说这么长的时间。没错!是简单,时间是嫌长了一点,你做到了没有?如果你做不到,别说二十二年,二百二十年都不算长,都不算多;你要真明了、真做到,那才行!为什么要麻烦释迦牟尼佛讲二十二年?无我修一切善法,实实在在讲没听懂。什么叫无我?什么叫一切善法?没搞懂,所以佛不能不细说。听懂了,又放不下;无我修一切善法是懂了,但是放不下,做不到。佛看到这个情形,佛很慈悲,不放弃,继续不断用善巧方便,诱导我们回头,诱导我们入这个境界,这真正是叫大慈大悲。从这个地方我们能够体会到,佛对於我们是如何的恩德;你在世间一般父母也做不到。业障习气这样深厚的人,佛能够不舍弃他,能够用这么长的时间来帮助他破迷开悟,真正是难得。说这段经文是总结全经诸义,这也不是含糊笼统说的,确确实实能把经文精要的地方把它点出来。

  【此经最初发大愿、行大行两段,是开章明义。以后约略计之,结示已有五次。前后自有其浅深次第。】

  本经一开端,是须菩提尊者看到世尊入舍卫大城乞食,从著衣持钵到乞食回来,尊者看出门道。看出什么门道?原来释迦牟尼佛天天在日常生活当中,把金刚般若 波罗蜜法完全显示在生活当中。我们要是用「金刚般若 波罗蜜」,大家听到还是不太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换句话说,最高、最圆满、最究竟的智慧,完全在日常生活当中显露无遗,这就是金刚般若 波罗蜜法。别人没看到,粗心大意没看出来,须菩提看出来。看出来,他明了了,别人不明了,所以他的请法是为一切众生启请,希望释迦牟尼佛把这桩事情说破,我们大家才明了;要是不说破,我们看不出来,肉眼凡夫怎么能看出来,佛的生活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我们生活在无量无边烦恼当中,他生活在究竟圆满智慧里面,这完全不同,这就是佛法最高的享受。由於尊者这一问,释迦牟尼佛答覆,这一问、一答,我们听了之后,明白了一些,也能沾到一点般若 的气分,这是我们凡夫得利益,这个用意在此地。

  须菩提尊者启请的话,「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是启请。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是发大愿。这个心怎么安住?怎样降伏?这就是修大行。所以此地讲,发大愿、行大行。经一直讲到此地,经文已经有五次的总结,讲一段佛做一个结论,讲一段又做一个结论,这是第五次。而且每一次所说,每一次所结的意思,有浅深不一样,愈往后面结得愈深、愈广。第一次,在我们这个本子经文第三十节。

  【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佛给我们做了这样一个总结。

  【结度生不住相、布施不住相。】

  这个意思实在讲是很深很广,但是江居士在《讲义》里面告诉我们,前半部个意思有浅有深;换句话说,浅的人看得浅,深的人就看得深。而后半部是唯深无浅,深的人看到很深,浅的人看到也很深。确实在我们看,这个意思我们也能够很明显就看到浅义。度生不住相,布施不住相。度生是帮助一切众生,这里面没有分别、没有选择、没有执著,对待一切众生绝对是平等的。学佛的众生,我们帮助他,不学佛的众生,我们也要帮助他;赞叹佛法的众生,我们要帮助他,毁谤佛法的众生,也要帮助他。如果你这里头有分别,你就住相,你就有分别、就有执著,那就不是智慧,感情用事;佛法是平等法。第二次做结论,是在第五十一节经文。

  【经文上讲,应如是生清净心一段。结广行六度应无所住。为令空有不著,俾如实空如实不空之自性清净心现前耳。】

  这是五十一节的一段经文,教给我们广行六度,也就是学佛的人,日常生活一定要遵守六度的教诲。布施是舍己为人,这个意思前面讲得很多,念念都是为一切众生服务。你在家庭里面,为你一家人服务,家庭里面整理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不仅是为一家人服务,为一切众生服务,做一个好的样子,给你的邻居看,给别人家庭看。人是一切人的好样子,家是一切人家的好样子,这叫做布施。所以布施的意思无限的深广。你做生意,你经营一个公司,你是所有一切公司的好榜样;我们建一个道场,是全世界道场里面的好榜样,这叫做修布施波罗蜜。可见得没有说为自己,真的是为一切众生。持戒,守法,意思是守法,循规蹈矩,做事情有条不紊。忍辱是耐心,要有耐心、要有毅力。精进是求进步。禅定是胸有主宰,不会被外面境缘轻易的动摇,心有主宰,那是禅定。智慧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弟子怎么过日子,怎么生活?要依六波罗蜜。虽依六波罗蜜去做,事上完全照这个做,虽做而不著相,这是应无所住,这就是空有两边不住。在事上这六条做得圆圆满满,不著空;心里面干干净净,一个妄念都没有,不著有;空有两边不住,如实空如实不空之自性清净心才能够现前。这是第二次为我们结的,意思比第一次深。

  【第三次,在八十六节,应离一切相发菩提心。】

  这有一大段文,有好几个小节、小段。

  【结离相方是发菩提心。不但二边不著,并不著亦不应著。】

  这就是通常讲的大三空三昧。不执著有,不执著空,空空也不能执著;我空、法空、空亦空,空空都不能执著。

  第四次做总结的时候,是经文第一百二十节到一百二十三节,一共有四段经文。

  【诸法如义,无实无虚,一切皆是。】

  这个一大段。这一大段我们讲过不久,我相信同修们印象比较深刻。经义虽然是深,但是非常重要,这是从果地上来说明。

  【以示证得清净心者之境界】

  佛是举他自己做例子,佛证得法身、证得报身,也不执著,也是心里头若无其事,干干净净,这是世尊为我们现…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九十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