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九十二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92
请掀开经本,第二百二十三面,倒数第四行,请看经文:
经【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
后面这段经文是显胜结劝,也是第四卷最后的一段,是行门里面的总结。经文分两个小段,第一个小段是比喻。请看注解:
【一个大千世界里面,有十万万个须弥山王。】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一个单位世界有一个须弥山,所有的这些星球围绕著须弥山。世尊这个话在三千年前所说的,大致上的状况与我们近代天文学家观测的相似。但是须弥山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我们只有在佛经里面,看到世尊简单的描绘。实际上,我们依然没能够发现,在我们推想当中,须弥山决定不是在地球上,这个现在是可以肯定的。这桩事情我们也无需争论,因为世尊在此地只是举一个比喻为我们说而已。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须弥山王,根据佛在经上,这都是概略的说,我们不能把它坐实,要是落实那就有过失了。
一千个小世界,这是像我们现在所谓一个星团,一个星系,称为小千世界。这样一千个小千世界,再组成一个大的星系,就叫做中千世界。再从一千个中千世界,组合起来一个大的星系,就称为一个大千世界。这是佛在经上常讲的,一尊佛的教化区,一个大千世界。为什么称为三千大千世界?因为大千世界的组成是由小千、中千、大千这样组成的,所以称之为三千大千世界。我们不能误会,三千个大千世界,那就错了!像这样的大千世界,在虚空当中无量无边,不止三千。如果这样说法,一千乘一千再乘一千,应当是十亿;换句话说,有十亿个单位世界,就有十亿个须弥山,这须弥山很多!黄念祖老居士他对科学很有研究,他认为佛经上讲的须弥山,也许就是现在科学家在太空当中发现的黑洞。到底是不是,我们无法证实,但是他讲的也不无道理,他也有他的理论依据。现在我们知道太空当中黑洞的确是很多,不只是一个,几乎每个星系里面都有,他这个讲法也有依据。
佛在此地做个比喻说,这么多的须弥山王,七宝。前面重重较量功德,一次比一次殊胜,这一次这个人布施,不是一个世界的七宝聚,是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须弥山王,这是天文数字,我们无法计算的。这是说:
【受持广说此经之福德更大】
我们看底下这段经文,显示持经之人福报不可思议。
经【若人以此般若 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前面比喻当中,
【於前福德】
就是刚才我们念的
【等於十亿须弥山王的七宝布施】
这个福报太大太大了!《金刚经》上每一次较量福德,都会叫我们怀疑,我们念念《金刚经》有这么大的福报吗?念了一辈子,福报也没现前,好像不太可靠。这一桩事前面已经说得很清楚,关键在受持,单单是读诵不行,一定要受持,要为人演说。受持是依教奉行,把佛在《金刚经》上讲的这些道理、方法、境界,我们全都做到,那个福德就大了。经上所比喻的,我看并不过分,真正是大,诸位要认真去受持,你才能够体会到少分。
【然而其福德,皆不能及持说此经者福德之一分也。】
多少分之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这个简直是不能比!
【经,虽是文字名言,然由文字起观照,而相似、而分证、而究竟成无上菩提,岂一切有相福德所能比。】
这是为我们说出一个道理,为什么十亿须弥山王的七宝布施,不及受持读诵此经的一分。注解里头讲得很清楚,我们决定不能够疏忽,那就是观照。读诵而不能观照没用处,观照就受持了。什么叫观照?这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起心动念之处,要想到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真相。譬如,佛给我们说,世出世间所有的境界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能够提起这一句,这是观照,这是开智慧。我们决定不迷在现前事相之中,相是幻相,不会迷在这里面。佛教给我们处世生活的态度,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能执著。「无住」就是不执著,「生心」就是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为什么不执著还要断恶修善?这个道理前面都说过。一切法是因缘所生,缘生性空,所谓「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教你不能执著。但是这里头还有一个事实,必须要知道的,因果不空。善因一定现善果,恶因一定现恶报。这是说十法界依正庄严,相虽然是虚幻的,但是它清清楚楚摆在我们面前,这叫做业因果报不空。所以佛接著说「而生其心」,虽生心、虽修善,也不能住,也不能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那就对了!所以,在一切时、一切处,要想到《金刚经》上佛教导我们的;你能够时时刻刻想得起来,这叫观照。可不能把它忘记。
精采的句子很多,重要的譬如讲到「诸法如义」、「无实无虚」、「不一不异」,这都是非常重要的纲领。能够应用在一切世出世间法上,帮助我们觉察事实的真相。佛教给我们在生活当中,特别是人事环境当中,教我们「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个经文我们还没有念到,在后面。表面上看是释迦牟尼佛教须菩提尊者弘法利生的态度,实际上这两句话可以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无论是处顺境、处逆境,如果能够用得上这两句话,你一定是常生智慧,不生烦恼,所以这是非常非常要紧的。因此,绝对不是一切有相的福德能够跟它相比。
【意显持经说经】
持经是受持。依照经典的理论方法修持的人,自己得利益,又能够利益众生,把《金刚经》介绍给别人。
【能令自他同证法身。视彼报身,如同身外之财,何足校哉。】
校是比较、较量。你看看,这个我们在经典里面前面读过的,如来就他自身来做比喻,以佛的报身,经上虽然说的是劣应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实际上,佛的报身,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人家也没有放在心上,若无其事。这是给我们讲,真正放得下。诸佛在果地上,依正庄严他都无住,他在虚空法界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随类现身而为说法,那是佛菩萨的生心,无住生心他真的做到了,做给我们看。果地上依正庄严都能放下,我们今天这一点算什么,何足以挂齿?
【佛现报身等,原为利益众生,令他受用。】
这个意思,《华严经》上讲得最透彻,讲得最详细。诸佛菩萨,我们说菩萨,《金刚经》上讲的诸佛,所谓法身大士。他们现身,报身也好,应化身也好;现土,像阿弥陀佛示现西方极乐世界,毗卢遮那如来示现的华藏世界。无论是身、是土,他只有一个目的,利益众生,这是我们一定要学习的。我们今天得到这个身,这个身是业报身。可是业报身不要紧,你能够通达般若 ,就可以把我们这个业报身转变成为智慧的报身,不是不能转的。这个道理,经典上讲得很多,境随心转,相随心转,依报随著正报转,你看都是叫我们转。学佛修行就是要会转境界;转不了境界,你就白修了,你怎么能得到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会学的人就是会转,如何把我们业报之身转成智慧的报身,我们学佛才真正得受用。转过来的相是什么?那就跟此地讲的一样。没转过来的时候,起心动念是自利,自私自利;一转过来之后,起心动念都是利益众生,把自己忘掉了,自己没有了,就是《金刚经》上讲的,你已经断了四相四见,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了。前面我们说过,转八识成四智,你真的转过来了。
【正如以财布施,令他受用也。】
这是举一个浅显的例子,这是一般凡夫统统做得到的。我们学了佛,大概多数人都懂得施财。无论是多是少,施财的目的都是帮助别人,都是利益众生。
【故以此为喻。以显证法身者,并报身之相亦不住也。】
连报身尚且不住,何况应化身,这是一定的道理,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金刚经》的四分,信、解、行、证,说到修行,到这个地方讲完了。下面开始这是第四大段,为我们说明证果。
科题里面,究极无住以成证。题目上著重在究极,极是到了极处,究是研究。就像《楞严经》上所说的,精研达到极处,那就证了。底下一段,明平等法界,明诸法空相,我们在此地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此第四大段】
这是正宗分的第四大段。
【皆说如来境界。穷究无住,至此而极。】
到这个地方讲到极处了。证,佛法里面讲到证果,证的是什么?就是证的这桩事情。
【初明平等法界,显示一切法性本无有我。结成前说菩萨通达无我法之义。】
「无我法」,在金刚般若 这一会上非常非常的重要。如果你能够通达无我法,我们一般讲,你开悟了!佛知佛见,入佛知见。如果你能够契入无我法,你就证果,最低限度的境界,你已经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无我法非常重要,无我法的具体说明,就是前面所说的离四相、离四见。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放下了,心里面确确实实不再有这个念头了,这就是证入无我法。诸位要晓得,圆初住菩萨以上的,都是这个境界。
【次明诸法空相,归结到不生不灭。所以令离相离念以除我执,无非为遣分别执著。所谓生灭心也。遣生灭心,为证不生不灭之性体也。】
前面交代的文字虽然不多,但是相当的清楚。说明佛为什么要这样说法,其目的何在?其善巧何在?我们明白、通达了,对於佛所讲的义趣,确确实实能帮助我们理解,帮助我们深入。请看经文:
经【须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
所谓是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佛哪有度众生?但是你要是执著佛不度众生,错了!我们没入这个境界。我们今天说佛度众生,不对!佛不度众生,也不对!怎么说都不对。为什么不对?你没入这个境界。如果你入…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九十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