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了这个境界,你说佛不度众生,对!说佛度众生,也对!怎么说都对。可见得智慧不开是不行的,不开智慧,那是开口便错,动念即乖。要是开了智慧,一切皆是,一切俱非,怎么说他都是圆融的,他都能讲得通,都有道理。我们从前面一直读到这个地方,看到这样的经文,虽然不能透彻的明了,我相信也有少分的悟处,因为前面有这种例子曾经报告过。
【一真法界,平等平等,岂有凡圣之别。】
这是大前提,一定要明了,往后讲经说法都是以这个做基础。我们在《无量寿经》上,在四十八愿里面,如果是细心一点的人,读了之后一定有疑问。没有疑问的,两种人:一种是很有福报的人,不分别、不执著;一种是粗心大意的人,心太粗了,没留意。经上说,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我们晓得西方世界有四土三辈九品。而去往生的人,上至等觉菩萨,文殊、普贤都发愿去求往生,下至地狱众生。这就说明往生的那些人极不平等,差得太大太大了。而极乐世界又给我们讲四土三辈九品,但是在愿文里面说,这一切往生的人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平等的。身平等,皆是紫磨真金色身;相平等、智慧平等、神通平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漏尽通、神足通,没有一样不平等,这怎么不叫人怀疑?你读了这种经文,你不怀疑那才叫奇怪,怀疑是应当的。当然佛在经上为我们说明白,它为什么平等?原来不平等,到了西方世界就统统平等了,所有的菩萨到西方世界都做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我们一般讲,圆证三不退。圆证三不退,通常讲七地以上。上到哪里?上到等觉。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像七地菩萨?不是!七地还差得远。等觉,确确实实是等觉,他跟佛才平等,所以那个地方是平等法界。那个平等不是我们修得的,要靠我们修得,那困难,时间可长!三大阿僧只劫,无量劫。
平等从哪里来的?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的,是这么来的,不是自己修来的,佛力加持的。我们要问:阿弥陀佛哪有那么大的神力?这也能叫人怀疑。为什么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不加持我们?何以阿弥陀佛愿力、神力就那么大?这个地方,如果是细究《无量寿经》,你就明了了。弥陀本愿加持是显说,明显的,暗里面不可思议!暗中,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如来,统统加持阿弥陀佛,统统加持往生的那个人;换句话说,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是得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的加持,这么回事情。所以世尊苦口婆心的劝我们念佛求生净土,《弥陀经》里头四次的劝勉,再而三,三而四,佛是慈悲到了极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明了这个事实,这才不怀疑,这才肯死心踏地老实念佛,才肯万缘放下,一生成就。
所以在一真法界里面,没有凡圣的差别。佛跟我们讲,西方世界有四土九品,你要是到西方世界去看,有没有四土九品?没有,平等的,大家都一样的。华藏世界,《华严经》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讲,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从初住到等觉,可是你真的要是到了华藏世界,你去看看有没有?没有。为什么?那个地方平等。如果你说没有,没有你错了!它真的有。你说有,也错了!它平等了。理跟事都要清楚,都要明了。此地说的,
【意在教闻法者,当於法法头上荐取平等之理,则可於法法头上得见自性。】
宗门里面开悟的大德,明心见性的这些人,他们入了这个境界。佛何以为我们讲了许许多多高下不等之法?这个地方,我们要了解佛说法的义趣。佛为众生说法,总不外二谛。佛依二谛而说法,二谛就是讲的真谛、俗谛。俗谛是凡夫知见,随顺凡夫的知见。譬如讲净土,说有四土三辈九品,说菩萨有五十一个阶级,随顺俗谛而说。如果随顺真谛而说,那就平等没有阶级,没有差别。真谛、俗谛有没有理论依据?有。真谛是依自性、真如本性,那里头哪有差别?俗谛所依的是法相。一个是依法性说,一个是依法相说;性里面平等,相里面不平等。但是如果你见了性,相也平等了。没有见性,相是极不平等的。见了性之后,才晓得性相一如、性相不二。所以这段话重要的意思在这个地方,希望我们在法法头上荐取平等之理,平等之理就是法性,然后在一切法相里面就见性了,见相就是见性。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
【佛不起心动念而能随机应缘以度众生者有二】
这个境界我们在前面看过。譬如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在我们人间,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佛有说,确实有说,但是佛虽有说而无念。佛所示现的这一生过程当中,从示现降生到示现入般涅槃,从来没有起一个念头,这一点我们要懂得。也就是我们平常在讲席当中,提示诸位同修,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学习。学一个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佛菩萨跟众生的差别在哪里?就在此地。我们凡夫六根接触六尘,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诸佛菩萨对人、对事、对物,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差别就在此地。不起心、不动念,为什么能够现身去度众生?这的确是个问题。我们无论干什么事情,都是先动个念头,然后再去做,不动念头,怎么能做事?这是我们的老习惯、老毛病。佛没有这个习惯,没有这个毛病,他怎么能办事而且还办得那么圆满?这个不能不问,不能不知道。此地给我们说出两个原因,第一:
【夙昔大悲大愿薰习成种之力,故能有感斯应。】
这一条前面我曾经跟诸位报告过,佛菩萨能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而这种感应,是众生有感,佛就有应。而众生这种感,实在说我们自己都不晓得。你们知道你们的善根什么时候成熟吗?不知道!我们不知道,佛怎么会知道?佛知道。这个道理,我们要借用现代的科技,从这上面我们能得一点消息。你看现在的电脑、微电波,极其微细那个电波在那里振动,我们人决定不能发现。可是它真的振动,真的在动。现在用极精密的科学仪器才观测到,就那么一点点的波动,佛心里面就有感应。但是这种微弱的波动,我们这种粗心大意的人,没有法子发现。但是真的有感,不是没有感,佛就来了!真的有感。而我们这种感,也是无始劫来的善根,在阿赖耶识里头微微的在那里动。所以佛菩萨真如本性当中,它就起了感应道交。我们这个波动,他就感应了,这样现身说法。我们这里一动,他为什么能接收得到?他是过去生中,像我们初发心曾经发了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成了佛,不能说话不算话,从前说的话都要作数。现在成了佛,他能接收这种极微的电波,哪个地方有感,他哪里就有应,感应道交,丝毫不爽,尽虚空遍法界,一个众生都不会漏掉。是这个道理。
【第二,因具二智,成三身。如大圆镜,光明遍照,故能所应不谬。】
这个意思前面我们没说,虽没显说,可是也含摄著有,含摄有这个意思。佛在因地当中,因地是修菩萨行,修菩萨行的时候,他具二智:根本智、后得智。根本智成就了,实在讲根本智就是清净心,我们在《华严》里面看得最清楚、最详细。善财童子在文殊会中,文殊是他的老师。我们今天所说的启蒙的老师,文殊是善财启蒙的老师。文殊菩萨培育他什么?培育他的根本智。什么叫根本智?根本智是清净心。根本智是无知,般若 无知。《般若 心经》里面所说的「无智亦无得」,那是根本智。所以善财在文殊菩萨会中得的就是这个,得「无所得」。他在那里得的是「无智亦无得」,这就行了。「无智无得」是什么?原来是清净心,原来是真如自性。清净心、自性里面,六祖惠能大师说得很好,「本来无一物」。他在文殊会上就是成就了「本来无一物」,这是得根本智。根本智得到之后,要起作用,如果不起作用,那就一点价值都没有。他得的是「体」,从体起用。起用怎么办?参学。老师叫他出去参学,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是从体起用,在作用里面显示出无所不知。《般若 经》上讲的纲领全部兑现。「般若 无知,无所不知」,这样才成就圆满的智慧。这个地方「因具二智」,他具足了根本智、后得智。他这两种智具足,五十三参圆满才具足。这两种智慧圆满具足,於是「成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他统统成就了。
「如大圆镜」,大圆镜是比喻,比喻佛的真心自性,我们讲真心,真心就像大圆镜一样,无所不照,虚空法界在这里头照得清清楚楚,这是光明遍照。这个光明是智慧、是感应,他能够收到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心念里面极其微弱的电波,他统统能收到。《无量寿经》上讲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心遍知,他是一切众生心里起心动念没有不晓得的,跟这个地方讲的完全一样,同一个境界。由此可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实在讲虽没成佛,等於成佛。经上讲「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那个阿惟越致是上品的阿惟越致,不是中下品的;下品阿惟越致是七地菩萨,上品的是等觉菩萨。它不是讲的下品,是上上品。
【故能所应不谬】
谬是差错。众生有感,佛的应,那个应是恰到好处、恰如其分,一点过失都没有。这是我们讲到菩萨度众生,实在说是很难讲的,菩萨度众生就好像大夫给人看病一样。大夫一生当中所看的病人,固然有不少他是把人家病医好了,但是也有不小心把人医死的,用错了药。哪一个大夫敢说,一生当中对病人没有错开方,没有错下药?他不敢说。跟一个法官判案子一样,哪一个法官敢说,我一生当中所断的案子,没有冤枉一个人,不敢讲。菩萨度众生亦复如是。所以我们要小心,要谨慎。菩萨里面有高明的,有不高明的;不高明的就会有错误,高明的没有错误。什么样是高明的?明心见性的菩萨、法身大士,他可以说绝对不会开错处方,绝对不会错用了药,可以这么说法。若非法身大士,已经证得正觉的菩萨,行!这个靠得住,这种叫做权教菩萨。像小乘阿罗汉、辟支佛,见思烦恼断了,他所证得的是正觉,没错!我们要遇到这种菩萨,跟他学佛,纵然他有过错,是小过错,不会有大过错;…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九十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