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這個境界,你說佛不度衆生,對!說佛度衆生,也對!怎麼說都對。可見得智慧不開是不行的,不開智慧,那是開口便錯,動念即乖。要是開了智慧,一切皆是,一切俱非,怎麼說他都是圓融的,他都能講得通,都有道理。我們從前面一直讀到這個地方,看到這樣的經文,雖然不能透徹的明了,我相信也有少分的悟處,因爲前面有這種例子曾經報告過。
【一真法界,平等平等,豈有凡聖之別。】
這是大前提,一定要明了,往後講經說法都是以這個做基礎。我們在《無量壽經》上,在四十八願裏面,如果是細心一點的人,讀了之後一定有疑問。沒有疑問的,兩種人:一種是很有福報的人,不分別、不執著;一種是粗心大意的人,心太粗了,沒留意。經上說,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我們曉得西方世界有四土叁輩九品。而去往生的人,上至等覺菩薩,文殊、普賢都發願去求往生,下至地獄衆生。這就說明往生的那些人極不平等,差得太大太大了。而極樂世界又給我們講四土叁輩九品,但是在願文裏面說,這一切往生的人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平等的。身平等,皆是紫磨真金色身;相平等、智慧平等、神通平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漏盡通、神足通,沒有一樣不平等,這怎麼不叫人懷疑?你讀了這種經文,你不懷疑那才叫奇怪,懷疑是應當的。當然佛在經上爲我們說明白,它爲什麼平等?原來不平等,到了西方世界就統統平等了,所有的菩薩到西方世界都做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我們一般講,圓證叁不退。圓證叁不退,通常講七地以上。上到哪裏?上到等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像七地菩薩?不是!七地還差得遠。等覺,確確實實是等覺,他跟佛才平等,所以那個地方是平等法界。那個平等不是我們修得的,要靠我們修得,那困難,時間可長!叁大阿僧只劫,無量劫。
平等從哪裏來的?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的,是這麼來的,不是自己修來的,佛力加持的。我們要問:阿彌陀佛哪有那麼大的神力?這也能叫人懷疑。爲什麼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不加持我們?何以阿彌陀佛願力、神力就那麼大?這個地方,如果是細究《無量壽經》,你就明了了。彌陀本願加持是顯說,明顯的,暗裏面不可思議!暗中,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如來,統統加持阿彌陀佛,統統加持往生的那個人;換句話說,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是得盡虛空遍法界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這麼回事情。所以世尊苦口婆心的勸我們念佛求生淨土,《彌陀經》裏頭四次的勸勉,再而叁,叁而四,佛是慈悲到了極處。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明了這個事實,這才不懷疑,這才肯死心踏地老實念佛,才肯萬緣放下,一生成就。
所以在一真法界裏面,沒有凡聖的差別。佛跟我們講,西方世界有四土九品,你要是到西方世界去看,有沒有四土九品?沒有,平等的,大家都一樣的。華藏世界,《華嚴經》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從初住到等覺,可是你真的要是到了華藏世界,你去看看有沒有?沒有。爲什麼?那個地方平等。如果你說沒有,沒有你錯了!它真的有。你說有,也錯了!它平等了。理跟事都要清楚,都要明了。此地說的,
【意在教聞法者,當於法法頭上薦取平等之理,則可於法法頭上得見自性。】
宗門裏面開悟的大德,明心見性的這些人,他們入了這個境界。佛何以爲我們講了許許多多高下不等之法?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佛說法的義趣。佛爲衆生說法,總不外二谛。佛依二谛而說法,二谛就是講的真谛、俗谛。俗谛是凡夫知見,隨順凡夫的知見。譬如講淨土,說有四土叁輩九品,說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隨順俗谛而說。如果隨順真谛而說,那就平等沒有階級,沒有差別。真谛、俗谛有沒有理論依據?有。真谛是依自性、真如本性,那裏頭哪有差別?俗谛所依的是法相。一個是依法性說,一個是依法相說;性裏面平等,相裏面不平等。但是如果你見了性,相也平等了。沒有見性,相是極不平等的。見了性之後,才曉得性相一如、性相不二。所以這段話重要的意思在這個地方,希望我們在法法頭上薦取平等之理,平等之理就是法性,然後在一切法相裏面就見性了,見相就是見性。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
【佛不起心動念而能隨機應緣以度衆生者有二】
這個境界我們在前面看過。譬如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在我們人間,說法四十九年,講經叁百余會。佛有說,確實有說,但是佛雖有說而無念。佛所示現的這一生過程當中,從示現降生到示現入般涅槃,從來沒有起一個念頭,這一點我們要懂得。也就是我們平常在講席當中,提示諸位同修,我們要認真努力去學習。學一個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佛菩薩跟衆生的差別在哪裏?就在此地。我們凡夫六根接觸六塵,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諸佛菩薩對人、對事、對物,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差別就在此地。不起心、不動念,爲什麼能夠現身去度衆生?這的確是個問題。我們無論幹什麼事情,都是先動個念頭,然後再去做,不動念頭,怎麼能做事?這是我們的老習慣、老毛病。佛沒有這個習慣,沒有這個毛病,他怎麼能辦事而且還辦得那麼圓滿?這個不能不問,不能不知道。此地給我們說出兩個原因,第一:
【夙昔大悲大願薰習成種之力,故能有感斯應。】
這一條前面我曾經跟諸位報告過,佛菩薩能與一切衆生感應道交,而這種感應,是衆生有感,佛就有應。而衆生這種感,實在說我們自己都不曉得。你們知道你們的善根什麼時候成熟嗎?不知道!我們不知道,佛怎麼會知道?佛知道。這個道理,我們要借用現代的科技,從這上面我們能得一點消息。你看現在的電腦、微電波,極其微細那個電波在那裏振動,我們人決定不能發現。可是它真的振動,真的在動。現在用極精密的科學儀器才觀測到,就那麼一點點的波動,佛心裏面就有感應。但是這種微弱的波動,我們這種粗心大意的人,沒有法子發現。但是真的有感,不是沒有感,佛就來了!真的有感。而我們這種感,也是無始劫來的善根,在阿賴耶識裏頭微微的在那裏動。所以佛菩薩真如本性當中,它就起了感應道交。我們這個波動,他就感應了,這樣現身說法。我們這裏一動,他爲什麼能接收得到?他是過去生中,像我們初發心曾經發了願,衆生無邊誓願度。成了佛,不能說話不算話,從前說的話都要作數。現在成了佛,他能接收這種極微的電波,哪個地方有感,他哪裏就有應,感應道交,絲毫不爽,盡虛空遍法界,一個衆生都不會漏掉。是這個道理。
【第二,因具二智,成叁身。如大圓鏡,光明遍照,故能所應不謬。】
這個意思前面我們沒說,雖沒顯說,可是也含攝著有,含攝有這個意思。佛在因地當中,因地是修菩薩行,修菩薩行的時候,他具二智:根本智、後得智。根本智成就了,實在講根本智就是清淨心,我們在《華嚴》裏面看得最清楚、最詳細。善財童子在文殊會中,文殊是他的老師。我們今天所說的啓蒙的老師,文殊是善財啓蒙的老師。文殊菩薩培育他什麼?培育他的根本智。什麼叫根本智?根本智是清淨心。根本智是無知,般若 無知。《般若 心經》裏面所說的「無智亦無得」,那是根本智。所以善財在文殊菩薩會中得的就是這個,得「無所得」。他在那裏得的是「無智亦無得」,這就行了。「無智無得」是什麼?原來是清淨心,原來是真如自性。清淨心、自性裏面,六祖惠能大師說得很好,「本來無一物」。他在文殊會上就是成就了「本來無一物」,這是得根本智。根本智得到之後,要起作用,如果不起作用,那就一點價值都沒有。他得的是「體」,從體起用。起用怎麼辦?參學。老師叫他出去參學,五十叁參!五十叁參是從體起用,在作用裏面顯示出無所不知。《般若 經》上講的綱領全部兌現。「般若 無知,無所不知」,這樣才成就圓滿的智慧。這個地方「因具二智」,他具足了根本智、後得智。他這兩種智具足,五十叁參圓滿才具足。這兩種智慧圓滿具足,於是「成叁身」:法身、報身、應化身,他統統成就了。
「如大圓鏡」,大圓鏡是比喻,比喻佛的真心自性,我們講真心,真心就像大圓鏡一樣,無所不照,虛空法界在這裏頭照得清清楚楚,這是光明遍照。這個光明是智慧、是感應,他能夠收到虛空法界一切衆生心念裏面極其微弱的電波,他統統能收到。《無量壽經》上講西方極樂世界的衆生,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他是一切衆生心裏起心動念沒有不曉得的,跟這個地方講的完全一樣,同一個境界。由此可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實在講雖沒成佛,等於成佛。經上講「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那個阿惟越致是上品的阿惟越致,不是中下品的;下品阿惟越致是七地菩薩,上品的是等覺菩薩。它不是講的下品,是上上品。
【故能所應不謬】
謬是差錯。衆生有感,佛的應,那個應是恰到好處、恰如其分,一點過失都沒有。這是我們講到菩薩度衆生,實在說是很難講的,菩薩度衆生就好像大夫給人看病一樣。大夫一生當中所看的病人,固然有不少他是把人家病醫好了,但是也有不小心把人醫死的,用錯了藥。哪一個大夫敢說,一生當中對病人沒有錯開方,沒有錯下藥?他不敢說。跟一個法官判案子一樣,哪一個法官敢說,我一生當中所斷的案子,沒有冤枉一個人,不敢講。菩薩度衆生亦複如是。所以我們要小心,要謹慎。菩薩裏面有高明的,有不高明的;不高明的就會有錯誤,高明的沒有錯誤。什麼樣是高明的?明心見性的菩薩、法身大士,他可以說絕對不會開錯處方,絕對不會錯用了藥,可以這麼說法。若非法身大士,已經證得正覺的菩薩,行!這個靠得住,這種叫做權教菩薩。像小乘阿羅漢、辟支佛,見思煩惱斷了,他所證得的是正覺,沒錯!我們要遇到這種菩薩,跟他學佛,縱然他有過錯,是小過錯,不會有大過錯;…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九十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