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換句話說,不會害我們。但是可能延誤一點,這個可能。譬如說,你這個病治療要是很如法的話,一個星期就好了;他治療的不太妥當,把你拖到兩個星期才好,這個情形有。但是他一定會給你治好,時間拖長一點而已,叫你多受幾天苦,有這種可能,不會害你。如果這個菩薩連正覺都沒有證到,那就危險了!他跟我們凡夫一樣,具足四相四見,還有是非人我、貪瞋癡慢,你要是請他治病,相當危險!他要不把你送到阿鼻地獄,大概餓鬼、畜生可能都有分,這個就很麻煩了,就像世尊在《楞嚴經》上所講的,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恒河沙」,這是真的,是事實。
所以,我們學佛要親近善知識。可是今天這個世界,誰是善知識?愈是真正的善知識,他愈謙虛,愈不承認,這個我們很苦!古時候,善知識很容易辨別,大致上還不差。古時候什麼人是善知識?閉關的人是善知識,住茅蓬的人是善知識,你去找他決定不錯。因爲從前閉關住茅蓬是有條件的,如果沒有開悟,沒有資格閉關,沒有資格住茅蓬。我們剛才舉一個例子,善財童子爲什麼還要去五十叁參?他爲什麼不閉關?一閉關就是告訴天下人,我已經畢業了,我不需要再學了。善財童子還要再學,還要到處求學,怎麼可以閉關?怎麼可以住山?古時候一閉關、一住山,就等於向大家宣布:「我已經畢業了,我沒東西好學了。」閉關住山是什麼?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他要努力用功修行,他到無學位了。我們還求學,找他做老師沒問題。可是現在這個標准沒有了,這人剛剛一剃頭就閉關了,什麼都不知道他就閉關了,這個麻煩大了。現在標准沒有了,閉關也靠不住,住山更靠不住,這個事情就非常非常困難。在末法時期,實在講唯一的一個辦法,我們找一個真善知識:阿彌陀佛!大概這個不錯,他就教我們老實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行,這個方子不會錯,不會害人。果然能夠如理如法老實念,決定成功。什麼病都治,這個方子好!這是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對末法衆生無量的恩德,留了這麼一個處方,這個處方不會錯。這是說圓滿具足二智,成就叁身,他在十法界應化,決定沒有過失,這是到究竟圓滿的地步。經文裏頭:
【莫作是念】
表面上看是對須菩提尊者一個人,實際上,須菩提尊者是代表我們大衆。佛叫著須菩提跟他說話,那個說話也就是對著我們,就是對我們講的。
【是普誡一切人,不可以輪回見,測圓覺海。實令學人必當斷妄念耳。】
如果我們講,佛發心度衆生,佛有衆生可度,佛爲衆生說法,佛有所說法,這是凡夫的知見,凡夫的見解,這種思想見解叫輪回心。爲什麼叫輪回心?因爲在意念當中,有我、有人、有衆生、有壽者,只要你有我執、法執在,心裏還有這個東西,你的見解思想就叫輪回心。所以佛在經上說得很清楚,「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他不是菩薩,他是凡夫。爲什麼是凡夫?輪回見,我、人、衆、壽是輪回見,凡夫才有的,菩薩哪裏會有!這是《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一個標准。四相四見破了,就出了輪回,你轉輪回心就變成菩薩心,菩薩心就是菩提心,你不是輪回心,是菩提心。真正修行人,真正想在這一生成就的人,要在這個地方著眼,要在這個地方用功。所以,我們決定不能拿凡夫的知見去看佛菩薩,用凡夫的知見看佛菩薩,佛菩薩都變成凡夫,這就是謗佛。前面說過,這個罪過很重很重。自己謗佛還無所謂,還影響別人;影響別人,換句話說,就是斷衆生的法身慧命,這個結罪就很重。所以佛門,像毀謗叁寶的結罪,不是從自己身上結罪的,自己身上結罪沒有這麼重,從衆生邊上結罪的。你影響別人,你影響別人愈多,範圍愈大,時間愈長,你的罪就愈重。
在這個地方,我們舉出一個淺顯的例子。譬如說:十方叁世一切諸佛都贊歎淨土,這個沒話說!《彌陀經》不是假的,十方佛贊歎。羅什法師翻的六方佛,玄奘大師翻的十方佛,這個經哪裏是假的!現在居然有人說《彌陀經》是假的,阿彌陀佛是假的,不是真的,阿彌陀佛是太陽神。不但到處去宣揚,還要寫成文字、寫成書流通,這個罪過就重。這個謗法結罪不在他個人誤會,不是他個人看錯、想錯了;將來這個世間,他這些文字、著作,只要世間還有一本在,有一篇這個文字在,他就出不了阿鼻地獄。必須這個世間他的影響力完全沒有了,他這個文字全部都消失,他才能出阿鼻地獄。你們去想想,結罪是這樣結法的,是看你影響的。我們細心去觀察、細心去體會,佛經裏面講的這些合情、合法、合理。戒律裏面結罪不會冤枉一個人,世間作法官的判罪會冤枉人,佛法戒律當中不會冤枉一個人。所以佛這句話告誡我們,千萬不要用自己的意思,自己的想法、看法,去批評佛法,批評經典,錯解了佛法,這個過失很大。在中國曆史裏面我們衆所周知的,所謂「錯下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那個影響的人不多,說錯一句話,果報在畜生道,墮狐狸身五百世;說錯一句話,沒寫出文章,寫出文章可不得了!這個老狐狸算不錯,靈性很高,遇到百丈法師把它解決了,把這個公案解決了。。
這是警惕我們,我們後人學習講經說法,決定不能隨著自己的意思;隨著自己的意思,你要負責任。現在麻煩大了,因爲你講經有錄音,有錄音帶流通,這個不得了,這個跟文字差不多。你這個錄音帶傳出去了,將來有一個帶子留在這個世間,你就出不了惡道,你說這個東西多麻煩!不能不小心,不能不謹慎。但是我們初學,佛法不弘揚,我們對不起叁寶。特別是在這個時代,弘法利生的人太少了,一定要發心出來弘揚佛法。但是我們自己又沒有開悟,煩惱又沒有斷,如果講經說法一定錯誤百出;換句話說,不講還好,講了決定要墮叁途,這個事情麻煩大了。從前老師教我們一個方法,這個方法好!他說我們今天沒有能力講經,我們講什麼?講注解。我給你們這些講義,江味農居士的注解,我們講他的東西,錯了,他錯,我沒錯!我們可以推卸責任,他錯了,我沒錯。句句話都有依據,決定不能夠把自己的意見拿來說,那個危險就大了。只要這裏頭沒有自己的意思,沒有自己的見解,哪裏會錯;錯了,是他錯。將來墮落是他墮落,我不跟他墮落。這是老師當年傳給我們的方法,我們就依法炮製,這個方法好。
所以講注、選注,我們要小心、要謹慎。要選好注,他講得很合理,如理如法,我們選這個注子來宣講。注經的人跟我們講經,性質不相同。注經是提供參考資料,所以這個注解裏面是愈豐富愈好。注經的人就好像采買,叫你去買菜,你買的樣子愈多愈好,多多益善,買回來;講經的人是廚師,他做菜,你這個菜統統買了,他不一定全部要。我做幾個菜,選幾樣配搭配搭,菜就做得很漂亮,這才能供養大衆。於是我們取注就要注意,譬如用一個注解,我們取它的大概是十分之一就可以了。你們如果看江味農居士的《講義》,我這是《節要》,是江味農居士《講義》裏節錄出來的,分量只有他《講義》的十分之一,我沒有完全采取,只取他十分之一。我們在這個地方,用四個月的時間,來跟諸位報告這一小部分。這一小部分是他《講義》裏面精彩的部分,精華的部分,我們很得受用。所以要懂得選注,要懂得取注。決定是一家人的,我們沒有摻雜另外的東西進去,一家人的。這是自始至終在思想體系是完整的,是一貫的,我們才真正得受用,才真正得好處。所以我們學講經要懂得這個門道,懂得這個訣竅,凡夫也行,沒開悟也可以,這個功德無量無邊,這經上前面剛剛念過,「福德不可思量」,受持讀誦、爲人演說。
【無法可說,無生可度,是約性說,照而常寂。】
大乘了義經上,常常有這樣的句子,我們曉得,佛這種說法,是從真如本性那一邊所說的;也就是說,佛是依什麼說的?是依真心、依清淨心說的。清淨心中,一法不立,哪有法可說,哪有生可度!是從心性上說的。「照而常寂」,著重在寂,寂滅,一法不立。
【有生可度,有法可說。】
這個我們在經典上也常常看到,而且佛處處鼓勵我們要發心,四弘誓願就非常明顯,勸我們要發願,衆生無邊誓願度,可見得有衆生可度,我們要發這個心。「是約相而說」,從相上來講的。「寂而常照也」,著重在照。照是對相,寂是心性。從相上說,有生可度,有法可說;從性上講,無法可說,無生可度。這些道理、事實,我們要清楚、要明了。如果你不知道這個深義,你看到佛的講經說法,佛的話不能聽。
我剛剛學佛的時候,臺灣大學有一位教授,顔一平教授,他的名字我還記得很熟,也很有名氣,小有名氣的教授。他就告訴我:「佛的話不能聽」。我說爲什麼?他說他讀過《金剛經》。我說《金剛經》怎麼?他說《金剛經》像半桶水一樣,倒過來,倒過去,重重複複,前後自相矛盾。一會兒說有法可說,一會兒又說無法可說,他說佛講的話顛叁倒四。他不知道他自己沒懂,真的是以輪回心測圓覺海,我是幸虧沒聽他的。那個時候我們是學生,他是教授,我們聽了他的話,雖然知道他不對,也不敢去辯白他,也不好意思跟他擡杠,但是曉得他錯了。像他那麼樣的見解,多得是,太多太多了!所以這是毀謗大乘。他也不是有意的,是他自己確實看錯了,他以爲他看得很准確,沒看錯,完全是依文解義,叁世佛都喊冤枉,這是大學教授。
【合而觀之,正是性相圓融、寂照同時之義,當如是通達。】
顔教授要是懂得這個意思,他就不會胡說八道了。把佛的話合起來看,理事、性相都圓融了,不至於偏在一邊,所以你能夠體會到覺照同時。這個意思,我們在前面也曾經報告過。
【學佛必須開佛知見。佛知即是一切不可得,知一切即空即假。佛見即是不執一異。】
這都是《金剛經》最精要的開示,最重要的幾句話,我們果然能把它抓住了,受用確實是無有窮盡。真的能夠幫助你斷煩惱…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九十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