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開智慧,確確實實能做到,幫助你現前的生活幸福、自在、美滿,不是達不到的,真正能達得到。一個人煩惱輕,智慧長,體質就變了。雖然不能像《無量壽經》上講的金剛不壞身,至少你一生不生病,這個可以做得到。前天在這邊的一個同修帶我去洗牙齒,牙醫生問我有沒有什麼藥物反應?有沒有生過病,住過院?我說沒有,我一生到現在沒有住過院、沒有生過病。這是學佛的好處,不學佛行嗎?這點好處你可以得到,一生不生病,能夠得身心健康。心清淨,身體就清淨,清淨就是健康,也就不容易衰老。老從哪裏來的?煩惱來的。人一有煩惱,老得就快,人沒有煩惱,就不會老了,它不起變化,縱有變化,變得非常緩慢;憂慮、煩惱那是大風大浪,那個變化非常快。這是學佛你眼前就得到的好處,就得到的利益。要曉得一切法不可得,一切不可得,自然就不執著。世間人憂慮的是什麼?得失。沒有得到的時候,想盡方法要得到;得到之後,又怕丟掉,那個心多難過,日夜不安。晚上睡覺都做惡夢,那個日子就過得很辛苦。知道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即空即假,你這個心放下去了。縱然得到了,沒有歡喜心,若無其事。爲什麼?假的,不是真的,你有什麼好歡喜的!丟掉了也不苦惱,假的,本來沒有。所以你得失的念頭打掉了,你的煩惱去掉一大半。你不明般若 ,你就不懂得事實真相;懂得事實真相,心開意解。在生活上,決定沒有憂慮。爲什麼沒有憂慮?你就懂得一點因果的道理,這個結也解開了。「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有什麼好憂慮的!命裏頭不該餓死的,今天什麼都沒有,一無所有,到吃飯的時候,會有人送來;奇怪了,他不該餓死!命裏面該餓死的,給你一個金山,照樣餓死。你還求什麼?真正通達因果報應,求的念頭都沒有了。
你看了凡先生在《了凡四訓》裏面講的,他的命被孔先生算定,算得很准確,所以他再也不打妄想了。他跟雲谷禅師,雲谷那個時候在南京,跟雲谷禅師在禅堂裏面,叁天叁夜在打坐,不起一個妄念,他並沒有什麼了不起!雲谷禅師看到這個人很佩服,叁天叁夜不打一個妄想,這是相當功夫;結果一問,不是的,他命被人算定了,他說:我打妄想也枉然,所以不想了。雲谷禅師聽了笑起來:我還以爲你有功夫,原來你還是個凡夫。所以真正懂得因果報應,妄念都沒有了,何況明白事實真相。《金剛經》上講的是事實真相,這個深!比命運的道理深得太多太多了。知一切法不可得,這個前面講得很詳細。能夠得的,叁心不可得,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所執著的一切諸法,諸法是緣起性空,有相無體,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給你講得很清楚,事實是能所俱不可得,比講業因果報更徹底、更透徹。明白這個道理,我相、人相才能真正放下,再不會有這個念頭;這個放下之後,你就明心見性,你就證得圓初住菩薩,你就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成佛了。所以這裏告訴我們要開佛知見。《金剛經》上「開佛知見」,這是正宗分的第二段,信、解、行、證。佛的知見就是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即空即假,就是不執一異。這個一異,我們費了很長的時間,講得很詳細。一切法「不一不異」,《中觀》裏面講的八不,八不歸納起來說,就這一句。
【欲通達佛法微妙之理,非將凡情俗見,一掃而空,必不能入也。】
學佛的人很多,學般若 的人也很多,爲什麼學般若 不能得金剛叁昧?爲什麼學教的人不能大開圓解?爲什麼念佛的人不能得念佛叁昧?這個地方,一句話道破,「凡情俗見」這四個字。你還有這個東西,這個東西是障礙。凡情是煩惱障;俗見是所知障。給你說二障,你容易懂,這四個字就是二障。你二障不除,你怎麼能證得?怎麼能成就?要除二障,一掃而空就是放下了,你不放下怎麼行!世間法要成就真實的功業,建功立業真實的,真實的是禁得起曆史的考驗。你今天豐功偉業,人死了,一切都完了,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建功立業,曆史上世世代代都紀念你,都贊歎你,那是真的。你要禁得起曆史的考驗,也要放下,你要不放下的話,你做不到,你的功業是昙花一現,馬上就完了。看破、放下,是世出世間成功立業的秘訣,愈是大功大業,愈是要放下。世法尚且如此,佛法是教你明心見性,見性作佛;佛法是教你了生死超叁界,永脫輪回,你還要有凡情俗見,那你怎麼能入門?不但你不能證果,你連開悟都不可能。在這個地方講「開佛知見」,開解你都沒有分。說實在話,這不是佛菩薩不慈悲,不是佛菩薩不照顧我們,是我們自己有障礙。佛實在講苦口婆心爲我們說明這個道理,說明事實真相,勸我們放下,你偏偏不肯放下,那有什麼辦法?這個佛菩薩不能勉強我們的。所以要自己覺悟,自己有智慧,真正肯放下。再看底下這段經文:
經【何以故?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若有衆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衆生壽者。】
這是把所以然的道理說出來。前面說「莫作是念」,你不可以這樣講。「佛有法可說,有衆生可度」,不可以這麼說。『何以故』是爲什麼?
【實無】
這個注解裏頭有,實無這個地方要有個句逗,念的時候要把它念出來。
【此二字最是徹底。謂實無作念之理。】
小注裏頭,實在講只是舉一個例子,但是它的意思很圓滿,解釋裏面講,這二字最是徹底。要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實無。你要講實相、講真相,無!沒有!所有一切你看到它有,是幻相、假相。這樁事情前面也講得很多。我們今天六根,所感受的六塵境界的幻相,實際上是刹那業因果報的生滅相續相而已,確確實實是當體即空,所以實無。《楞嚴經》上所講的「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那個當處到底是占了幾許的空間、幾許的時間,我們粗心大意的人也不知道,也沒有去注意、去追究。如果你真的要去追究一下,給諸位說,時空都等於零。這是現在科學上的說法,時間跟空間都等於零,等於零那就是實無。如果說是千分之一、萬分之一、億分之一、億億分之一,它不等於零,那還有,那不能叫實無,實無是等於零,時空都等於零。這個事實真相,現代科學家還沒有發現到。他能夠發現到幾億萬分之一,他能夠發現到這個,那真是非常非常微細的波動。但是他還沒有能夠見到時空都等於零,佛法裏面告訴我們確實如此。時空等於零,就是前面講的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到這個境界了。那個起作用,那真是廣大無邊,所以他的能力能夠遍虛空法界,就是他在時空上等於零。所以實無的意思非常之深,非常之廣。
在此地這是舉一個例子,「實無作念」。諸佛菩薩決定沒有這個意念,這是我們要曉得的。我們今天要學佛,我們講經說法,有沒有這個念頭?不能有這個念頭。你有這個念頭,你就有苦!我要到哪裏去弘法,我要爲哪些人講經,錯了!跟佛法完全不相應。講經說法是緣分,你們這邊同修找我,正好我也沒事情幹,「好,就講講吧!」這一切隨緣,我沒有說一定要到這裏來講,要作意來講,沒有!所以我們要學隨緣而不攀緣。在這個世間,過一天算一天,不想明天,這個才自在!明天還沒到,想它幹什麼?今天不是很快樂嗎?不要想明天,什麼事都沒有。有同修問我,「法師,你還有什麼事?」沒事!什麼事也沒有!「你要什麼?」什麼都不要,沒東西好要的。實無,記住!實無就對了。
【衆生之所以成衆生,以有念故。衆生之所以得度,以無念故。】
這話說得好!簡單、明了。你爲什麼會變成衆生?你有念。你爲什麼會得度?你幾時無念就得度了。你有念,你沒得度;無念,就得度了。有念,你是衆生;無念,你成佛了,你至少是法身大士,你成佛了。你要曉得無念的意思,實無那個意思要緊。《金剛經》後半部的意思,真的是唯深無淺,這個意思沒有淺,只有深義沒有淺義,這是要記住的。凡夫跟佛菩薩的差別:有念、無念。有念、無念也是把它說得具體一點、落實一點,有四相、無四相,有四見、無四見,那就更清楚、更明白了。
【度生雲者,惟令離念而已。】
什麼叫度衆生?幫助一切衆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教他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而已,這叫度衆生。千經萬論沒有別的,就這麼一樁事。希望諸位從這個地方細細去領略、去體會,你會得受用。
【若佛度生有念,則自尚未度,何能度生耶。】
這是說明,佛一再教誡大衆「莫作是念」的道理。爲什麼不可以這樣講法?如果這樣講法,佛就有度衆生之念。佛說「我當度衆生」,佛就是凡夫,佛還有四相、有四見,他不是凡夫了嗎?這哪裏叫佛菩薩?佛度衆生尚且無念,這是我們要學習的。我們要學佛,就是要學離四相、離四見;離相、離念那叫真學佛,真用功!離相,不是說我們這個相不要了,你在家裏面,家不要了,你做事情,事業不要了。事業不要,你就真以爲相能丟掉?你身還在!不管你跑到哪裏,你這個身相還在,你鑽到山洞裏修行,山洞也是相,你怎麼個離法?告訴你,心裏頭不執著,外面這個相沒有關系,沒有妨礙。《華嚴》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妨礙的是什麼?心裏頭執著的那個相,心裏面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我在前頭跟諸位講過的,中國的文字很有道理、很有智慧。中國人打妄想,那個「想」,心上有個相,把心上的相拿掉,相沒有了,剩下來的是真心,心就顯出來了。分別是「思」,心上面一個田,田是劃格子,把那個格子拿掉,剩下來是真心。現在人講「我有思想」,完了!思想是凡夫。「思」著了見,我見;「想」著了相,想不就有相了嗎?所以佛教我們離念,把思那個田拿掉;教我們離相,把想裏頭相拿掉,剩下來的是真心、是自性。所以叫你去這個,不是叫你去外面的境界相。外面的境界相要是去掉,那你就錯了!那還斷什麼惡,修什麼善?經上講得清清楚楚的。「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可見得「而行布施」是事要做,一樣也沒有少做,做得更積極,做得更圓滿;心裏面空了,心裏頭思想沒有了,留下來那是真心。大家要懂這個意思,要向這個地方去體會。
【佛度衆生,不過爲衆生作增上緣耳。】
這是一句真話,諸佛菩薩能夠幫助我們的就是增上緣。大乘經上講緣有四種: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可見得衆生要得度,四緣要具足,四緣當中諸佛菩薩能幫我們忙的,就是一個增上緣,其他的叁個緣要自己具足,少一個也不行。親因緣,沒問題,親因緣是什麼?真如本性。也就是經上常講的,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佛性是我們作佛的親因緣,這個沒有問題,我們成佛的親因有。另外兩個緣是我們能不能成就的關鍵。增上緣,增上緣是,佛教給我們作佛的方法,爲我們講解作佛的理論,這是佛在經上教給我們的,這是增上緣,外面幫我們的忙;我們聽了、學了之後,自己要有「所緣緣」。所緣緣是什麼?就是本經裏面所講的「受持讀誦、爲人演說」,這是所緣緣;所緣緣也是經典末後所說的「信受奉行」,那是所緣緣。我們是不是真做到呢?具足所緣緣,還有一個條件是「無間緣」,不能間斷,要有恒心,要有毅力。你具足所緣緣、具足無間緣,你成功了,四緣具足了,你成佛所有的條件一樣也不缺乏。我們今天修行不能成就,給諸位說,缺少兩個緣,親因緣有,這是理論上有的,沒有問題。增上緣有,我們聽經聞法、讀經念佛。缺少的是什麼?所緣緣沒有,我們所緣還是緣五欲六塵,還是緣是非人我,搞這些,沒有去緣佛法。我們所緣緣沒有、無間緣沒有,無間緣是不間斷,我們每天念佛修行,兩個鍾點不錯了,還有廿二個鍾點間斷,所以你不能成就。我們今天不能成就,是這兩個緣上有問題。如果這兩個緣上大家真抓住,沒有問題的話,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所以要曉得,一切諸佛菩薩、善知識對我們的,就是增上緣而已。我們今天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退成佛,阿彌陀佛、一切諸佛加持我們的,給我們的是什麼?增上緣而已,也是增上緣。
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我們自性當中變現的,這是我們具足親因緣,「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這是自性裏頭有的,這是親因,我們有分。我們能不能往生?還是這二緣。能不能老實念佛?念佛的秘訣,不懷疑、不夾雜,那是所緣緣;不間斷,那是無間緣。你能夠真正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決定往生。爲什麼?四緣具足。理事都搞清楚,我們就有把握了,往生真的有把握。不但有把握,想什麼時候去就可以什麼時候去,你說多自在!你說這個多快樂!佛度衆生,只不過爲衆生作增上緣。
【衆生自己發大心、行大行,實爲主因。若無主因,雖有增上緣,生亦無從度也。】
我們從四緣上講,更清楚、更明白。要發大心、要行大行,這叫所緣緣,這都是在所緣緣裏面。如果自己不發心,不肯受持,即使佛菩薩親自來給你講經說法,也沒用處,你不肯做。
【是故衆生得度,實衆生自度耳。】
這個說話得有道理!衆生得度,真的是自己「受持讀誦、爲人演說」,是自己度自己。佛只是在外面幫忙而已。即使淨土法門,這是特別法門,二力法門,佛來幫忙,臨終佛來接引,實在講是因爲你真信、真願、真行,真行就是老實念佛。你具足這叁個條件,臨終時佛來接引,還是增上緣。由此可知,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還是自己具足的。所謂是佛不度衆生,衆生自己度自己。所以佛菩薩度無量無邊衆生,沒有居功,「我度多少多少?」沒有這個事情,沒這個念頭。衆生得度成佛了,他很客氣:「衆生自己自度成佛的!」他不居功,他沒有這個念頭。
【苟有一念,四相具足。】
如果有一個念頭起來,四相就具足。四相具足是凡夫,決定不是菩薩。
【如來正令發心菩薩,除此四相。】
四相是: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這個前面都曾經詳細的說明過。
【但約如來邊言,以明無能、無所、無我之義。意在令學人了然於平等法界,實無有我耳。】
這個意思是真實的,決定不是虛妄的,我們要能體會,要認真的在這個地方學習。必須要知道無我法才是真實,世出世間一切法裏頭,唯獨無我法真實。諸佛菩薩,佛所以成佛,菩薩所以成菩薩,沒有別的,通達無我法而已。我們之所以不能作佛,不能作菩薩,還作生死凡夫,沒有別的,執著有我、有法,我們錯在這個地方。無我法就是無我執、無法執。這兩種執著一般大家都曉得,我法二執;我法二執都空的,無我法。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九十二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