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九十一集▪P3

  ..續本文上一頁 》的精神、《金剛般若 》的原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能所兩邊都離開。

  【有能有所,便是分別執著,我相仍在。】

  這一點我們要細心去體會。分別執著有粗細不同,我們六道凡夫分別執著非常粗。四果羅漢、辟支佛,佛在經上常講,他們見思煩惱斷了,我執破了,超越叁界,永脫輪回,他們沒見性。爲什麼?他法執未破;我執已破,法執未破。我們要問:「他法執沒破,誰執著法執?」那還是有個我,如果要沒有我,你想想看,誰執著法執?可見得還是有我執。有我執,佛爲什麼說他我執破了?粗的我執破了,微細的我執沒破。所以講無明,有講界內、界外,叁界以內的無明他斷了,叁界以外的無明他還存在。這別說阿羅漢,菩薩,等覺菩薩,圓教等覺菩薩,經上常講他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最微細的執著,我們要問:「誰執著它?」還是有個我在,那個我是非常非常的微細。這個道理、事實,我們都要清楚、都要明了。到什麼時候我執才斷得幹幹淨淨,完全沒有?成佛,成佛沒有了,我執、法執統統幹淨了。只要有絲毫的見解在,那就是分別執著,我相我見仍然存在。

  【故當遣之罄盡】

  遣就是放下、離開,要把它離得幹幹淨淨,證到等覺的果位還要離,還要放下;他那最後一品生相無明微細執著要是不放下,就不能圓滿菩提。這也是說明般若 法裏頭沒有別的,放下而已。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修什麼?放下、布施而已,不放下不行。剛才我們舉了一個比喻,我們年歲大了,快要走了,這個家業財産還在那裏操心,給這個、給那個,放不下!真正放下的人是沒事,真放下。會不會給後人留下糾紛?如果你真放下,我相信沒有糾紛。爲什麼?你做出樣子給人看,你的後人看到你這個樣子會感動,真正放得下。你吩咐這個,吩咐那個,還要立遺囑,還要請律師,你沒放下,你的兒女怎麼會放下?那當然打得頭破血流,個個要爭,你給他的樣子就是放不下。真放下的好,得自在。佛菩薩示現這個樣子給我們看,那就是放下,講經說法、弘法利生也放下,這是正確,這是真正得般若 叁昧,真放下了。

  【法即無法】

  一如!法跟無法我們看起來是二,他法跟無法是一不是二,一如。

  【無修而修】

  我們思想見解當中,修跟無修是兩樁事,而佛菩薩境界當中,修跟無修是一樁事。無修而修,修而無修,是不是我們無修就是修?你要這樣解釋經義,阿鼻地獄決定有分,將來墮阿鼻地獄,「佛在《金剛經》上講的,我沒錯!」佛沒說錯,是你自己把意思解錯。佛修爲什麼是沒修?無住生心,修!爲什麼說他無修?他不著相。修一切善法,從來沒有間斷過;但是,他心地幹幹淨淨,無相無念,這是無修,他那個修跟無修是這個意思。不是說修了就是不修,不修就是修,那好了,你吃飯,吃了就是不吃,不吃就是吃,好了!你就不要吃了。意思要搞清楚,決定不能夠産生誤會。

  【修一切善法時,便觀照非善名善。】

  這就是他提得起觀照功夫,而觀照功夫《金剛般若 》裏頭講得太多。譬如前面講的,叁心不可得、諸法緣生,你就曉得一切善法是假名、假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雖然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還是要認真去做,認真的去修善。爲什麼?業果不空。

  【若其心中見有善法,即是我見,即非以無我修一切善法。】

  要緊的意思在這裏,不能著,著就錯了。心裏頭不可以有「修一切善法」,這個念頭不能有。有這個念頭,要問:誰有這個念頭?「我」有這個念頭,我相就具足,我見就具足,你還是四相四見具足的凡夫,不是菩薩;菩薩沒有四見,沒有四相,你怎麼還有執著?於此體會得,這段經文的意思你就明了。

  【此節經文,實乃結示開經以來諸義。】

  這節經文是總結,《金剛經》開講以來,把全經的大意在此地做一個總結。

  【即是開經以來所說諸義,說了一切義,無非令以無我修一切善法,以證平等之性,至此乃爲點明耳。】

  一部《金剛經》的宗旨,就是一部《大般若 》的宗旨,也就是世尊當年在世二十二年講般若 的宗旨。二十二年佛講什麼?無非是教我們「以無我修一切善法」而已,就這麼一句,佛講了二十二年。你聽了做何感想?這麼簡單,說這麼長的時間。沒錯!是簡單,時間是嫌長了一點,你做到了沒有?如果你做不到,別說二十二年,二百二十年都不算長,都不算多;你要真明了、真做到,那才行!爲什麼要麻煩釋迦牟尼佛講二十二年?無我修一切善法,實實在在講沒聽懂。什麼叫無我?什麼叫一切善法?沒搞懂,所以佛不能不細說。聽懂了,又放不下;無我修一切善法是懂了,但是放不下,做不到。佛看到這個情形,佛很慈悲,不放棄,繼續不斷用善巧方便,誘導我們回頭,誘導我們入這個境界,這真正是叫大慈大悲。從這個地方我們能夠體會到,佛對於我們是如何的恩德;你在世間一般父母也做不到。業障習氣這樣深厚的人,佛能夠不舍棄他,能夠用這麼長的時間來幫助他破迷開悟,真正是難得。說這段經文是總結全經諸義,這也不是含糊籠統說的,確確實實能把經文精要的地方把它點出來。

  【此經最初發大願、行大行兩段,是開章明義。以後約略計之,結示已有五次。前後自有其淺深次第。】

  本經一開端,是須菩提尊者看到世尊入舍衛大城乞食,從著衣持缽到乞食回來,尊者看出門道。看出什麼門道?原來釋迦牟尼佛天天在日常生活當中,把金剛般若 波羅蜜法完全顯示在生活當中。我們要是用「金剛般若 波羅蜜」,大家聽到還是不太懂得它的意思,我們換句話說,最高、最圓滿、最究竟的智慧,完全在日常生活當中顯露無遺,這就是金剛般若 波羅蜜法。別人沒看到,粗心大意沒看出來,須菩提看出來。看出來,他明了了,別人不明了,所以他的請法是爲一切衆生啓請,希望釋迦牟尼佛把這樁事情說破,我們大家才明了;要是不說破,我們看不出來,肉眼凡夫怎麼能看出來,佛的生活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我們生活在無量無邊煩惱當中,他生活在究竟圓滿智慧裏面,這完全不同,這就是佛法最高的享受。由於尊者這一問,釋迦牟尼佛答覆,這一問、一答,我們聽了之後,明白了一些,也能沾到一點般若 的氣分,這是我們凡夫得利益,這個用意在此地。

  須菩提尊者啓請的話,「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這是啓請。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這是發大願。這個心怎麼安住?怎樣降伏?這就是修大行。所以此地講,發大願、行大行。經一直講到此地,經文已經有五次的總結,講一段佛做一個結論,講一段又做一個結論,這是第五次。而且每一次所說,每一次所結的意思,有淺深不一樣,愈往後面結得愈深、愈廣。第一次,在我們這個本子經文第叁十節。

  【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佛給我們做了這樣一個總結。

  【結度生不住相、布施不住相。】

  這個意思實在講是很深很廣,但是江居士在《講義》裏面告訴我們,前半部個意思有淺有深;換句話說,淺的人看得淺,深的人就看得深。而後半部是唯深無淺,深的人看到很深,淺的人看到也很深。確實在我們看,這個意思我們也能夠很明顯就看到淺義。度生不住相,布施不住相。度生是幫助一切衆生,這裏面沒有分別、沒有選擇、沒有執著,對待一切衆生絕對是平等的。學佛的衆生,我們幫助他,不學佛的衆生,我們也要幫助他;贊歎佛法的衆生,我們要幫助他,毀謗佛法的衆生,也要幫助他。如果你這裏頭有分別,你就住相,你就有分別、就有執著,那就不是智慧,感情用事;佛法是平等法。第二次做結論,是在第五十一節經文。

  【經文上講,應如是生清淨心一段。結廣行六度應無所住。爲令空有不著,俾如實空如實不空之自性清淨心現前耳。】

  這是五十一節的一段經文,教給我們廣行六度,也就是學佛的人,日常生活一定要遵守六度的教誨。布施是舍己爲人,這個意思前面講得很多,念念都是爲一切衆生服務。你在家庭裏面,爲你一家人服務,家庭裏面整理得整整齊齊、幹幹淨淨,不僅是爲一家人服務,爲一切衆生服務,做一個好的樣子,給你的鄰居看,給別人家庭看。人是一切人的好樣子,家是一切人家的好樣子,這叫做布施。所以布施的意思無限的深廣。你做生意,你經營一個公司,你是所有一切公司的好榜樣;我們建一個道場,是全世界道場裏面的好榜樣,這叫做修布施波羅蜜。可見得沒有說爲自己,真的是爲一切衆生。持戒,守法,意思是守法,循規蹈矩,做事情有條不紊。忍辱是耐心,要有耐心、要有毅力。精進是求進步。禅定是胸有主宰,不會被外面境緣輕易的動搖,心有主宰,那是禅定。智慧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弟子怎麼過日子,怎麼生活?要依六波羅蜜。雖依六波羅蜜去做,事上完全照這個做,雖做而不著相,這是應無所住,這就是空有兩邊不住。在事上這六條做得圓圓滿滿,不著空;心裏面幹幹淨淨,一個妄念都沒有,不著有;空有兩邊不住,如實空如實不空之自性清淨心才能夠現前。這是第二次爲我們結的,意思比第一次深。

  【第叁次,在八十六節,應離一切相發菩提心。】

  這有一大段文,有好幾個小節、小段。

  【結離相方是發菩提心。不但二邊不著,並不著亦不應著。】

  這就是通常講的大叁空叁昧。不執著有,不執著空,空空也不能執著;我空、法空、空亦空,空空都不能執著。

  第四次做總結的時候,是經文第一百二十節到一百二十叁節,一共有四段經文。

  【諸法如義,無實無虛,一切皆是。】

  這個一大段。這一大段我們講過不久,我相信同修們印象比較深刻。經義雖然是深,但是非常重要,這是從果地上來說明。

  【以示證得清淨心者之境界】

  佛是舉他自己做例子,佛證得法身、證得報身,也不執著,也是心裏頭若無其事,幹幹淨淨,這是世尊爲我們現…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九十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