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家人修福,這個心量並不大;我爲我們一國人修福,這個心量還是小;我今天爲全世界的人祈福,全世界這個地球在太空,也小得很可憐,你這個心量不大。所以佛菩薩一發心,盡虛空遍法界,那個心量大。所以我們要以佛菩薩做榜樣,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我們都要發心去度他們,要發這種廣大心,你修的就是大行。修大行從哪裏修起?
【先於境緣上一切法不住】
從這個地方修起,入門之處,下手之處。境是環境,緣是人緣,就是講我們在人事環境、物質環境當中,先學一個不住、無住。無住要記住,就是不把這些東西放在心上。境緣有沒有?有。我們一天到晚都不能離開,它礙不礙事?不礙事。你要從心上放下!這個做法是很難,是不容易。難在哪裏?難在我們無始劫以來,攀緣成了習慣,現在叫我們舍離,都感覺得無所適從,不知道怎麼做好,老毛病、老習氣一下換,還不太容易,就這麼回事情;實在講,換過來好。世間人,一天到晚牽腸挂肚的事情有多少!出了家,自己家裏事情不想了,道場的事情一大堆,信徒的事情也一大堆,還是牽腸挂肚,沒有放下。無住就是放下。這一句講,於境緣上一切法不住,換句話說,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就這個意思。統統放下!放下之後,境緣上這些事還管不管?照管不誤。放下怎麼還管?放下是心上放下,不是事上放下。放下怎麼個管法?放下是智慧來管事。沒有放下的時候,諸位曉得,你是煩惱在管事,你對人對事起心動念都是貪瞋癡慢。諸位細細想一想,是不是這個事情?六根接觸外面境界,色聲香味觸法,你心裏頭憂慮的、牽挂的都是貪心,貪不到生瞋恚,愛發脾氣;貪到了歡喜,不就是天天搞這玩意。佛叫我們放下,是放下這些東西。放下這些東西,面對著現實的生活是智慧,這裏頭不是感情是智慧,理智用事,不是情識用事,大大的不一樣。絕對沒有說一樁事情做錯了,樁樁件件都是續佛慧命、利益衆生,你所修的是什麼?是福慧雙嚴。你在生活當中,你是做的這個。
我們今天貪瞋癡沒有放下,連念經都造業,其他的就不說了。怎麼說念經都造業?我舉個例子給諸位說,我們下面大家在共修、在誦經,維那師把磬敲錯了一下,下面人聽了就生煩惱,樂衆木魚少敲了一下,兩個眼睛瞪得又大又圓,連念經還有這麼多毛病出來,還都沒有放下,斤斤計較,都是在那裏分別執著,搞這個。所以這是錯誤,佛教我們放下。這是修學入門,修行第一個階段,從這個地方去練,所謂是曆事煉心,先把它看淡,少分別、少執著、少計較,從這裏下手。
【後則於起心動念時,一切法不住。】
這是功夫深了,這是已經契入境界。像本經所說的,圓教初住菩薩以上,或者是說我們念佛人得一心不亂以後,那就是於起心動念時一切法不住,這是說這個境界。
【使知能執者,乃不可得之妄念,非真心也。】
前面經上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個心還有過去、現在、未來嗎?哪有這個道理!這個地方所講的心,就是指的妄想、妄念、意識心,一個念頭生,生的念頭滅了,念頭滅了,底下念頭又生了,這個念頭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真實沒有生滅,有生滅就不是真實的。所以叁心跟你講的是妄念,不是真心,是妄念。我們今天生活當中,做主宰的是妄念當家,不是真心;如果真心當家,那就好了,你就作佛、作菩薩了。佛菩薩用真心,不用妄念;凡夫用妄念,不用真心,真心不生不滅。你要記住,我們今天能執著的,能分別的是第六意識,能執著的是第七識,都是妄念,都不是真心。一定要認識清楚,虛妄不實,那不是真心。
【又說諸法緣生】
諸法,世出世間一切萬法,都是因緣所生,有相無體,當體即空,了不可得。
【使知一切法,皆是幻有,了不可得。】
幻有是假有,所以本經後面用比喻來說明,「如夢幻泡影」,如夢幻泡影,這是假的不是真的;「如露亦如電」,露跟閃電是比喻短,它存在的時間非常的短促。並不是長遠的住在世間,很短,短到什麼程度?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刹那生滅」。我們所見的幻相,是它虛幻的相續相,生滅的相續相,確確實實不存在。《楞嚴經》上講「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那是講的真相。由此可知,能執著的心,所執著的法,都是空的,都是了不可得。可是諸位要記住,這是我們前面讀過的,因果不空,大菩薩們對這樁事情非常清楚,非常透徹,所以他們講因果可畏。菩薩怕什麼?菩薩什麼也不怕,菩薩怕因果。這一點我們要能體會到,因爲因果不空,所以佛才教我們而生其心,佛才教給我們修一切善法,而行布施,因爲因果不空。這就是教你一定要斷惡修善,爲什麼?善因感善果,惡因感惡果。
【發廣大願,則不取法。行廣大行,則不取非法。】
末後這個結論結得好!我們一般凡夫在平常細想不到。由此可知,這些祖師大德們,講經研教注解作論,來發明經義,對我們後學貢獻實在是太大太多了。發廣大願,像我們剛才舉的例子,如諸佛菩薩發心普度法界一切衆生,這個心願大、廣大。那要用《金剛經》的標准來觀察,大不大?不大。爲什麼不大?著了相,著了相就不大。這個地方告訴你,發大心大願要離相、要離念,就大了。所以你發廣大願,要緊的是決定不能夠執著在法相上。世尊在這一次法會裏面,把這樁事情全都給我們表演出來,佛修行不著修行的相,證果不著證果的相,度生不著度生的相,在這個經上我們都看到了。佛不執著,這就是他不取法。行廣大行,雖然一切法不執著,也就是說一切法沒有放在心上,可是這一切法他統統做,他沒有一樣不做。我們凡夫日常生活當中所做的,佛菩薩都照做,沒有一天閑著。行廣大行,則不取非法。非法是空,不著空。發願不著有,修行不著空,空有兩邊都不著。
【法與非法,既皆不取。】
法跟非法兩邊不住,兩邊不著。
【則我人衆壽,四者皆無。】
這才真的把四相空掉了。四相要這樣離法,四見也是這個離法,你要懂得怎麼離。不但離四相、離四見,我們再看下面兩句,他這種修行方法真是妙。
【則法與非法,了不可得矣。】
不但法了不可得,非法也了不可得,它沒有著,這裏面初學的同學免不了有一點懷疑。「法」,法是有邊,我們不執著,這個好講;非法是空邊,空邊它本來就空了,那有什麼不好?空是好,執著就不好,執著有個空,麻煩就大了。叁界之內四空天人,他爲什麼生到無色界,他執著空。我們這些人生在欲界、色界,爲什麼?因爲執著有。執著一切色相有,離不開色界;執著七情五欲有,離不開欲界。諸位要曉得,七情五欲是妄想,哪有這回事情!可是打這個妄想,麻煩!這個妄想一打,離不開欲界。這是嚴重的錯誤妄想,沒有辦法離開欲界,六道裏頭最苦的是這一環。由此可知,色界天的妄想比我們輕,無色界天的妄想比色界又輕,六道輪回就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金剛經》教給我們這個方法,就是脫離六道輪回的方法:空有兩邊都不著,就超越六道。
【而常住真心,所謂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者,便了了而得。】
真如本性所現的境界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平等法界。諸位要曉得,只有平等才一真,二就不平等,唯有一真法界是平等的。這個是都現前了,這個境界現前,了了而得,了是明了。
【即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是也】
實相是諸法真相,諸法的真相是平等相,是無有高下之相,這統統現前了。《華嚴經》上毗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是一真法界,《彌陀經》、《無量壽經》所講的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是平等法界,那就現前了,你就看到,你就接觸到;這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你證果了。請看底下一段經文:
經【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這個意思很深。前面教給我們修一切善法,這是《般若 經》與其他經很不相同的所在。般若 最忌諱最怕的是著相,是坐實,這最怕了。說修一切善法,你就著了修一切善法的相,這就壞了。我們看看現在學佛的同修,無論國內、國外,大家都懂得斷惡修善。你再仔細一觀察,斷惡的人著了斷惡的相,修善的人著了修善的相。這有什麼不好處呢?我們世間人看這也不錯,滿好!這是好人。沒錯!他是好人,斷惡修善是好人,記住,這是六道裏面的好人,出不了六道。我們學佛的目的是要出六道,不要做好人,要出六道。要出六道,佛教給我們一切不執著才可以出六道,就怕執著;一執著六道出不了。要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真相。所以佛一面說,一面就把它否定掉,這個意思就是告訴你,決定不能執著。我們看注解:
【以無我修一切善法,是約能修邊遣。】
能修的是我,我斷惡、我修善,無我,把我這一個念頭要放下,善盡管去做,不能有我的念頭,這叫學佛。如果修一切善法,我修善法,我要得善的果報,有因有果。你修善因得善果,能不能得到?能得,叁界六道有漏的善因善果,不能出離六道。如果以無我來修一切善法,這個果報就不在六道裏面,六道裏面都有我,可見得超越六道輪回了。這是從能修邊上教你放下。
【非善名善,是約所修邊遣。】
我們所做的善事,那個也不能執著。譬如我們今天在此地幹的這個事情,善事。我們大家在一起研究《金剛經》、講解《金剛經》,這是善事。如果把這個當作一樁善事看:「這個功德不可思議,果報不可思議」,我們又著了相;這一著相,這個善事又變成叁界六道裏頭有漏的善事。豈不想想,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叁百余會,說法四十九年,《金剛經》上說,他沒說法,說法者無法可說,沒有說一句法;要有人說佛說法,那叫謗佛。他把所有一切善法沒有放在心上,事情有沒有做?天天做,他做了四十九年,他怎麼沒做?心裏頭痕迹都不落。這是說明諸佛菩薩在十法界裏頭示現種種身、示現種種法,他不住,符合了《金剛般若…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九十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