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九十一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91
请掀开经本二百二十一面,第一行,小注第四段看起。
【以无分别执著心,修一切善法。则合於诸法如义,成法身之因。福慧双严,成报身之因。圆修一切,得方便智,成应化身之因也。既是称性圆修,故能性德圆明,三身显现,而成无上正等觉,故曰得也。】
这一段完全落实在事相上修行,也就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应该如何修金刚般若 ,金刚般若 的特色就是离相离念,所以无分别执著是非常重要的。这句话就是经上「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合起来说就是离一切分别执著。修一切善法,他不说行一切善法,而说修一切善法,这一句关键的字眼在修、在善法。这一句它的范围非常广大,也非常之深。凡是利益一切众生的,无论是现前的利益,将来的利益,来生的利益,只要是利益一切众生之事,这都是善法。
经文里面用一个修,这正是显示出,凡夫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犯了错误,那就是损人利己,无论是思想见解、所作所为,莫不是以自利为先,先求自利,能够而后想到利益别人的,实在讲已经是非常难得。所以佛用一个修,修是把我们那些错误的想法看法,错误的行为,要把它修正过来,修这个字意思很深。它的标准确实跟其他的经论不相同,它的标准是以诸法如义作标准,这个标准高。在一般佛法里面讲,高过人天的标准,它没有说合於五戒十善,如果说合於五戒十善,那是人天的标准。它没有说合於六度万行,六度万行是菩萨的标准,这里说要合於诸法如义,这个高,这个标准是如来果地上的标准。我们在经文里面读过,「如来者,诸法如义」,所以这个标准是究竟圆满的标准。这样高的标准,我们要是能够得到少分,能够得一分、两分,都是法身大士,就如《华严经》上所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由此我们也能够明了,《金刚经》跟《华严经》是同等的境界,都是法身大士的境界。这是成法身之因,我们要想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得用这个方法来修,这是把大意说出来了。
我想同修们听了之后,一定还有疑问,要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修法?让我们在这一生当中,真正能够得到无上菩提,经文末后一句是证果,也就是这一生成佛。经讲到这个地方,我想同修们都能够明了,凡夫在一生当中,要想证得无上菩提,只有一条路:念佛求生净土。如果明白这个道理,这一段文就容易懂,就可以落实在我们现前的生活当中。一切善法是什么?老实念佛。什么叫修一切善法?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再把牵挂放在心里。你只要牵挂放在心上,你并没有放下。我们举个明显的例子,你现前还有很多的产业,你还有很多的资金,你说我念佛要走了,我得要交代给哪些人,让哪些人去继承,让他们去做些什么事情。你要有这个念头、这个举动,问问你放下了没有?没有放下。真正放下了,一切随它去吧!与我不相干,那个心才真正干净。我走了以后,我这个房子要交给谁,我银行存款要交给谁,要去干什么事情,没放下!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统统具足;这样人念佛,能不能往生?大有问题!所以经上教给我们应无所住,现在就无所住,现在就没事,你的心才清净,才能相应,你那一句佛号才叫做老实念佛。心里头还有牵挂,还有许多念头在,不老实。诸位要以这个标准来观察,老实人真的就太少太少了,真正是凤毛麟角,非常希有。非常希有的老实人,希望我们自己就是的,这是真正了不起。统统放下!利益众生之事,那是佛菩萨的事情,一切佛菩萨安排,我们不要操心,我们操一点点心就不老实。佛菩萨如何安排?前面说过了,佛菩萨无念,世上一切事感应道交,做得圆圆满满,一丝毫缺失都没有,佛菩萨心中离相离念,这是一切善法。这是没有一样不善,只要能离相离念,没有一样不善,可以说世出世间所有一切善法,你就统统圆满,圆修圆证。心里面想好事情,想得再多还漏了不少,还有好多你还没想到。所以你看看,一切放下,清净心现前,这个善就圆满,这样才能够与诸法如义相应。否则的话,心里头还有念头在,一丝毫念头在,就不相应。这是希望同修们学《金刚经》要深深的去思惟。
第二句是「福慧双严,成就报身之因。」如来果地上三身,法身是本体,报身是自受用身,除自受用之外,也是度化法身大士所现之身。因为《华严经》上所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报身,度报身的菩萨,你要是不现同类身,你怎么能度他?一定要现同类的报身,这才能够度法身大士。报身怎么成就的?福慧双严,修福修慧这两项都修圆满了。我们受三皈依的时候,皈依佛二足尊,二就是福慧,足就是圆满,福慧修圆满。福慧怎么修法?还是《金刚经》上这两句话,「离分别执著,慧圆满;修一切善法,福圆满」,福慧是这样修圆满的。一切善法,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前面跟诸位讲过,穿衣吃饭、待人接物,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无有一桩事情不是修一切善法。所以一切善法,包括我们一生生活行为,这里面也圆满含摄著自行化他。菩萨教化众生,不一定为众生讲经说法,讲经说法是利益众生的一种手段而已,手段是无量无边。不用这种手段,太多太多,那用什么方法?用示范,为一切众生做榜样,为一切众生做模范。穿衣做个穿衣的模范,衣服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吃饭给一切人吃饭做个模范,他一举一动、一言一笑都是众生的榜样,那叫身教;讲解是言教;心里面就同诸佛如来一样,不舍一人,不舍一法,这是意教,可见得度化众生是身语意三业都圆满。这个福慧才是双严,严是庄严,成就报身之因。这样讲,实在讲非常的微细,而在目前我们的心境还达不到这个境界,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应该要把分别执著要看淡、要看轻,要渐渐离、渐渐舍。在一切所为当中,要把大乘佛法尽心尽力的帮助它光大,要把念佛这个法门全心全力的介绍给一切众生,这是就我们现前这个境界做得到的,也是我们现前应该要做的,要认真努力的去做,这都是真正在修行。
底下说「圆修一切,得方便智,这是成应化身之因。」应化身纯粹是他受用身,决定不是自受用的。若是法身大士,他这个身相都是应化的,何况其余。这个修法要注意圆修,要懂得圆。怎样是圆,怎样不圆,先要把这个意思搞清楚。有分别不圆,有执著也不圆,有好恶不圆,有高下也不圆,你懂得什么叫不圆,圆的意思你就能体会到。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修一切,一切底下有善法,修一切善法,这个地方是省掉了,从修一切善法里面得方便智,方便智是后得智。所谓后得智,就是对於人情事故这些事理你都明了了。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很多很复杂,每个人的思想都奇奇怪怪,非常的复杂,你不接触你不知道,接触之后都明了了,这叫方便智,叫后得智;我们现在所谓心理学。心理学也分得很多,人有各种不同类的人,他们的心理思想都不一样。由此可知,佛菩萨度化众生确实不容易,不但一切人无量无边的想法他知道,乃至於六道,天神、鬼神、畜生,那个种类就更多,数量不可思议,诸佛菩萨没有一个不知道的,没有一个不清楚的,所以他的应化才能够收到成效,收到效果。
由此可知,三身的修法都离不开经上讲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前面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这一句的意思,在本经上就用了许多不同的说法来显示,前面我们曾经读过,「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就是这个意思;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跟此地「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一个意思,而行布施此地讲修一切善法。说法不一样,义趣完全相同。六祖大师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下悟入,《金刚经》后面就不必讲,完全通达明了了。这个纲领一定要记住,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你提得起观照。境是物质生活环境,缘是人事生活环境,我们的生活环境总不出这两大类,对人、对事、对物。什么是提得起观照?就是时时刻刻你提得起佛在《金刚般若 经》上的教训,让我们在实际生活环境当中,能想起佛的教训,能记住佛的教训,能够实行佛的教训,离相离念修一切善法,要常常想著,要常常去照做,那才管用。
《般若 经》上,我们这才读一卷《金刚般若 》,《大般若 》总共六百卷,这是六百卷里面的一卷。像这种重复,给诸位说,太多太多了,重要的这些句子重复百遍、数百遍以上。为什么佛要这样说法,他真的不怕麻烦吗?确确实实不厌其烦,真的叫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重复到几十遍、几百遍,佛只有一个慈悲心,希望我们把它记住,道理在此地。这一部《金刚经》念下来,这个意思重复了很多遍,我们总会认识到,佛在《金刚经》跟我们讲什么,其他的想不出来了,「离相离念,修一切善法」,这个想得出来,「无住生心」,那就行了,你这个《金刚经》就没有白念了。能够应用在生活上,那你就是修般若 行,你就真用功了,用上了。离相不晓得怎么离法,你就想到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离念不知道怎么离法,你就想到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是离念。说得这么具体,这么明白,非常难得!
这种就叫做称性圆修,离相离念就称性,生心修一切善法的人就是圆修。「故能性德圆明,三身显现」,宗门的话说,这样你才能够明心见性;学教的人,你这样修学才能大开圆解;念佛的人,你才能得一心不乱。要有方法。功夫到家了,三身自然就现前,这个时候就叫做「成无上正等正觉」,就是经上讲「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这么一个意思。后面的意思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显。
【行广大行者】
在大乘经上,佛菩萨常常教给我们发大心、修大行、证大果,无一不大。怎么个大法?心量大。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就大;有分别执著就不大。我为…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九十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