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九十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90
请掀开经本第二百一十八面,倒数第四行,从小注第二段看起。
【说心行不可得,说诸法缘生,令知缘生体空,有名无实,必应步步观空,层层遣除。其所以痛遣所边之法者,正所以痛遣能边之我也。】
这一段是说明,如来遣除众生执著的深意,我们应当要细心的去体会。心行不可得、诸法缘生,在前面都说过。经文当中读过,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能执之心,空不可得;而所执之法,这一切法不但世间法,包含出世间法在内,出世间法也是因缘所生,缘生之法。它的目的是告诉我们:相有体空。实在说,只有假名假相,没有实质,没有实体,所以一切法决定不能住。佛教导我们,当然毕竟空不是一个人一下子就能证得的,逐渐逐渐放下,逐渐逐渐的去证得。步步观空,层层遣除。遣除就是放下,一层一层一定要放下,世出世间法都不是真实的。佛教导我们,所执著的这一切法相,教我们一定要遣除、要放下,这是从经文表面上来看;而骨子里面,实际上佛要教导我们的,是要从能执著的三心,三心不可得,说所执著目的是教我们遣能执之我。可见得经文含义非常之深,非常之广,我们一定要细心去领会,去体会。
【用功之法,遣能当遣所,遣所即遣能。遣能所即是遣分别、遣执著也。分别遣尽,则六识转。执著遣尽,则七识转。二识既转,则我法双空,皆是一如矣。】
大乘佛法终极的目标,是教我们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而见性正是本经所讲的一如,我们在经文上读到,如来者,诸法如义。由此可知,如果能够契入诸法一如,你就见如来,就证如来,自己也就成如来,所谓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地方讲用功之法,这是方法里头最重要的原理原则,最重要的第一纲领。佛法通常跟我们讲,修行的方法、用功的方法无量无边,四弘誓愿里面所谓法门无量誓愿学,通常我们常听到的八万四千法门,法就是方法,门就是门径。但是必须要知道,八万四千方法也好,无量方法也好,所有一切方法的根本就是破执著,这个不能不知道。无论用什么方法,如果不能破执著,那就错了,全盘错了。参禅要破执,念佛也要破执,持咒要破执,学教还是要破执。执著不破,你决定是凡夫。你的知见,也就是说你的思想、你的见解,就是我们常讲的轮回心。你所有一切造作,还叫轮回业;即使是学佛,依旧用轮回心,在佛法里头还是造的轮回业,你怎么能成就?也许诸位要说,我现在学佛了,这哪里是轮回心、轮回业?我现在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我天天在修这个,没用处;表面上的样子,好像你是在学佛,你是在修菩萨道,是在修菩萨行。如果深一层的观察,你依旧是在搞六道轮回。六道里面,果然你在搞三善道,那算不错的!怕的是你还在搞三恶道,自己还不知道,这是真的,我们放眼看周边附近学佛的人不在少数。怎样学佛才如法?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那就如法。
这里讲遣能遣所,「能」是能执著的心,三心不可得,「所」是所执著的一切法。必须要晓得,放下一边,两边都放下。为什么?能所是对立的,一边没有了,那一边决定不能存在。无论你是从能边放下,或者从所边放下。能所怎么说?从所边放下,就是从万法放下,世出世间法我再也不会把它放在心上;世出世间法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是什么态度?随缘,这个多自在!什么叫随缘?心里面丝毫不执著,这才叫随缘,有一丝毫意思在,就不是随缘,就是攀缘。你没放下,你还有一点意思在,还想怎样怎样,这个不行!一丝毫的意思没有,彻底放下,这就对了,这是从所边放下。从能边放下,那功夫更高。晓得什么?三心不可得。我能得的心、能得的念头没有,哪里还有所得?当然就没有所得。所以佛教我们放下,归纳起来不外乎两边,能边跟所边,两边都可以,两边都好。但是我们一般中下根性的人来说,从所边比较容易。上根利智多半从能边,我们讲的禅宗,中国禅宗,禅宗大德,他们《语录》里所说的,他们修行的纲领是从根本修。过去我们讲过《永嘉禅宗集》、《永嘉证道歌》,曾经讲过三祖的《信心铭》,讲过大珠和尚的《顿悟入道要门论》。这些人他们所说的修行的原则,都是讲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根本是心。心就是《金刚经》上讲的三心不可得,从这上下功夫。就知道中国禅宗这些大德,他是从能边遣除。教下的这些人用功,多半从所边遣除,譬如念佛堂主七和尚常常讲:「放下身心世界、一切万缘」,当然这句话里头能所都有,还是著重在所边,一定要放下。放下,遣能遣所就是遣分别执著;遣就是放下的意思,把分别、执著放下。
如果真的分别放下,一切都不分别,世出世间法统统不分别,就转第六识。前面跟诸位讲的,法相宗的修行纲领是转识成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四智就是般若 智慧,换句话说,你已经开悟了,禅宗里面讲,你已经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妙观察智就是真性里面一分般若 智慧。我们凡夫为什么没有?你分别没有断,你在一切人事物当中,世出世间法当中,你还是分别,有分别就不行。你的般若 智慧没有现前,你还是情识当家,还是妄心作主。这就是你无论怎么样的修学,修六度万行,你也出不了三界,你也成不了佛,道理就在此地。甚至於说你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也不能往生。什么原因?这个地方身心世界没放下。西方极乐世界称之为带业往生,但是你要晓得,带业是带旧业,不带新业,不带现行,是带旧业。我现在彻底都放下,这样才能往生。虽然放下了,业因习气没断,那个可以带去,那个叫带业。但是业因习气要是不断,修其他的法门不能成功,修净土法门可以往生,这就是净土,古人称为易方便之处,易方便就是特别方便,特别法门是指这个说的,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不能不知道的。
如果执著放下,於一切法都不执著,连身体都不执著。世间一般人对身体很注重保养,身体看得这么重,诸位想想,你的身相怎么断?《金刚经》一开头讲,「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是我相,你的我相怎么破?所以真正修行人,连自己的身体随缘,要照顾它干什么?照顾身体会好?不见得。那个害些奇奇怪怪的病,你问他照不照顾身体,他很照顾!照顾也没有用,该生病他还是生病,该死他还是要死,照顾得再好,不能说他不病不死,没这个道理。这是我们应当要觉悟的,佛法把这些事理讲得很清楚、很明白。身心最健康的就是清净,就是无为;换句话说,你真正把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了,那是最健康的心理,也是最健康的身体,所以何必去照顾!这个意思,我们在佛经里面读到、讲到,似乎不难理解。实际上这里面的道理太深太深,我们没有能够深入,所以经是听了、是读了,还是做不到。身体还是要保养,还是要进补,还是搞这些东西,这就是你没放下,你没做到。执著要是放下了,就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跟诸佛平等,跟一切众生平等,跟万法平等,无有一法不平等。为什么?有执著就不平等,有我就不平等,无我就平等,你看看这个修行的纲领多么重要!
六、 七识因地断,六、七一转,第八识跟著就转,阿赖耶转成大圆镜智,前五识转变成成所作智,成所作是什么?那就是诸佛菩萨在虚空法界普度一切众生,成就一切所作,度众生的事业。像经上常讲的随类化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给众生说什么法就说什么法,全凭感应,没有一丝毫的意思在。有一丝毫的意思,岂不又落在分别执著里面?这又为我们显示出诸佛说法,相上有说法,确确实实没有说法的念头;也就是说,他决定没有分别执著。这个时候「我法双空,皆是一如」,与诸法如义完全相应了。我们说的相应,说实在话,两样东西才相应,如果一样东西,那连相应都说不上,的确它是一不是二。所谓相应都是多余的,相应已经说错了,这才进一步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再看后面这一段经文,这是这一科的总结,直显性体:
经【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两句话也是《金刚经》的名言。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两句正显无上菩提。法,指一切法。】
世间法、出世间法,一切万法,一法都不漏,法法都在其中。
【此正明菩提无少法之所以然。】
前面佛曾经说:「我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为什么无有少法可得?因为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我们要问:诸佛如来所证的无上正等正觉在哪里?我们以《金刚经》做一个例子来说,本经开端,世尊所示现的发起因缘,是入舍卫大城乞食,著衣持钵,无上正等正觉在哪里?在穿衣上。无上正等正觉在哪里?在吃饭上。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你日常生活从早到晚,就是你的工作,就是你对人、对事、对物。我们没有发现,我们一天到晚都在烦恼中过日子,在苦恼煎熬中过生活,生活过的苦得不得了!你为什么过得这么苦?因为你在一切法里头不平等,诸佛如来於一切法当中平等,没有高下;你在一切法当中有高下,不平等,那你的日子就苦了。可是诸位要晓得,一切诸法本来是平等,本来没有高下。不平等、有高下从哪里来的?是从你的妄想分别执著里面变现出来的,是假相,不是真相。你能够把一切分别执著放下,真相就现前。真相是平等的,真相是没有高下的,真相就叫做无上菩提,就叫做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有没有?有。可不可以得到?不可得。为什么不可得?无上正等正觉也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佛说无有少法可得,道理在此地。到这个地方,这句经文把所以然说出来了,为什么无有少法可得。
【肇公、智者皆云:人无贵贱,法无好丑,荡然平等,菩提义也。】
肇公是僧肇大师…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九十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