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鸠摩罗什的大弟子,我们在《高僧传》里面看到,什门侍者。罗什大师的学生当中,有四位最杰出的,最了不起的,僧肇是一个。智者是隋朝天台宗的祖师,智者大师。他们两个人都说过这个话,说的言语不见得是完全相同,但是意思完全相同,这节录在此地。「人无贵贱,法无好丑」,这句话就是解释《金刚经》上「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我们凡夫眼睛当中,人真的是有贵贱,法真的有好丑,为什么佛与这些菩萨大德们说,人没有贵贱、法没有好丑?这是我们的看法跟他们的看法不一样。第一:凡夫是见相不见性,著相。佛菩萨祖师大德,他们见相就是见性,见性就是见相,性相一如,性相不二,这个意思前面已经讲得很多。这是第一个意思,我们看法不一样。第二个:从能边来看,凡夫是用分别心来看,妄想执著心来看人看事看物,妄想分别执著就是不平等,所以你看到外面境界就不平等,就有高下,就有好丑。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是用清净心、平等心来看人看事看物,他心清净看到一切法、一切人事都清净,心平等看到一切万法都平等;没有好丑,没有高下,道理在此地。这是菩提义也,菩提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诸佛如来证得无上菩提的意思。底下这几句这就好懂了。
【意谓凡好丑、贵贱、不平等之观念,荡然一空。】
怎么会空掉?放下。不会把这些想法看法再放在心上,也就是从你的心上,把这些想法看法都拿掉、都除掉,你的清净心现前了。
【则平且等】
你的心平了,一切万法都等了,等同。
【此即菩提之义】
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真实义。无上正等正觉在哪里?在虚空、在法界、在一切万物,无有一法不是。要能体会这个道理,要能体会这个事实。
【如来所得无上菩提,於中无实无虚。】
为什么说无实?因为一切法了不可得,能证、所证俱不可得,这是无实。为什么说无虚?真如本性圆满的显露出来,这是无虚。自性里面无量的般若 、无量的德能统统现前了,使我们自己在十法界、在六道,能够得大自在,去普度一切众生,这是无虚。经中「无实无虚」,都是很重要的经文。
【诸法一如,是法平等。一切法皆是佛法,无有高下。】
诸法一如,平等的意思,一切法皆是佛法,也是平等的意思,无有高下。所以,生佛平等。佛菩萨心里面,他跟众生是平等的,绝对没有一个念头:「我成佛、成菩萨了,你们还是凡夫在六道里面受罪,我比你高多了。」他如果有这个念头,他是凡夫,他不是佛菩萨。诸位要晓得,天人有这个念头,天人是「我比你们高,你们在我下面」,他不平等!我们在过去、在以往,还以为小乘人也许还有这个念头。现在我们读《金刚经》明白了,小乘连初果须陀洹已经没有这个念头了。为什么?经上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须菩提尊者答覆释迦牟尼佛说的:须陀洹如果有个念头说「我证得须陀洹」,他就不是须陀洹。你才晓得,连须陀洹这样的人,他也入了一点平等的境界;不过他入得浅,没有佛菩萨那么样的深,他有浅的平等的境界;换句话说,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他不会有这个念头产生,「我比你高,你不如我」,没这个念头!这是佛在大乘经上讲得很多。小乘圣者虽然没有这个念头,可是他还有习气在,习气难断!也就是说,他好像自己很了不起的样子还在,他有没有这个念头?真的没有这个念头。要习气断,到辟支佛习气就断了,你丝毫都看不出来。这讲佛法,世间法虽然没有讲到这么高,可是也说到。
我们在中国古书里面读到过,所谓「学问深时意气平」,一个人有学问、有道德,他的心是平等的,决定没有傲慢。孔子在《论语》里面明白的告诉我们,他举个例子说:假如有一个人,他的才华像周公一样,周公是孔老夫子心目当中最佩服的人。他说假如有一个人,能够像周公的才华,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只要他犯这两桩事情,一个是傲慢,觉得自己比别人高,这是骄;一个是吝,吝是吝啬,吝啬是不肯帮助别人。夫子说如果他有这两桩事情,「其余则不足观矣」,那个人就不要说了,不必谈他了,假的不是真的。真有学问,真有才华,绝对没有这个毛病;没有这个毛病就跟菩萨一样,他有慈悲心,他肯帮助别人,主动的去帮助别人。所以夫子赞叹周公,我们就能想到周公的德行、周公的慈悲,能从夫子赞叹当中去体会。
古书念多了,大乘经念多了,不但可以修正自己的毛病,我们毛病的根本是妄想分别执著,这是我们的病根;我们也要从根本修,要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断掉。念佛人二六时中,就抱住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把妄想分别执著念掉。同时我们也能够观察一切人,观察一切事,不会被人事欺骗了。现在这个社会很多人,我们常讲听骗不听劝,劝他没用,不相信;骗他很管用,一骗就把他骗去了。为什么他听骗?没有智慧,没有能力辨别真妄,没有能力辨别邪正,没有能力辨别善恶。这就是我刚才讲的,不要自己以为我积功累德,做了多少善事,说不定你所做的都是三途罪业。你出钱出力干什么?搞三途去了。不但在佛法上你没有分,世间法的三善道都没分,你说你冤枉不冤枉,可怜不可怜!佛法最起码的利益,就是教我们有能力辨别真假,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这一点好处就非常难得。这地方所说的,一切法皆是佛法,要懂得它的深义。
【法性既平等一如,有何可得,从一切法性体上讲,无实,不可得。正当无有少法可得时,平等一如之法性,圆满显现,故曰无虚。】
这个说法,跟我刚才讲的意思完全一样,当我们将能得之心、所得之法,统统放下的时候,真如自性圆满现前,这是无虚。无实无虚,无实无虚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
【正因其不分别法】
不分别法,这个法是一切法,包括佛法,不分别法。
【不执著法,且无法之见存。】
见是见解,我们今天讲你的想法、看法,你还有一个法的想法、看法,不行!你的心还是不清净,你还是有法执,你被法染污了。六祖惠能大师说得好,本来无一物,哪里还会有一法?有一法就有一物,本来无一物。所以连法的知见都不可以有,乃名无上正等觉,这个时候才称你得无上正等正觉。如果还有一个法的见在,你就不能称为无上正等正觉。那称什么?称正等正觉。诸位想想,大乘圆教等觉菩萨,是正等正觉里面地位最高的。他为什么不能称为无上正等正觉?这个大家都晓得,他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这是最微细的无明;也就是说,他还没有完全放下,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放下,这是等觉菩萨。这一品无明,他也放下、舍弃了,不再有这个念头,他就称为无上正等正觉。诸位如果要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佛法的修学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用的什么功夫?放下而已,一句话就说完了。放下是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放下贪瞋痴,你就决定不堕三恶道,把贪瞋痴布施掉,你要这个东西干什么?三恶道就没有了。放下见思烦恼,六道轮回没有了,超越六道轮回。由此可知,一直到等觉菩萨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也放下了,就成无上正等正觉。这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吗?佛法的修学,菩萨法没有别的,放下而已。两个字:看破、放下。你能看破,你自然会放下;你能放下,你自然会看破。看破、放下相辅相成,看破帮助你放下,放下帮助你看破,这就是前面所讲的步步观空。步步观空是看破,层层遣除是放下,这两句话显示出看破跟放下相辅相成,一切菩萨所修的,一切诸佛所成就的,如此而已。你为什么放不下?为什么看不破?
【其无有少法也,明矣。】
前面说,你不分别法、不执著法,并且法的念头都没有,这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世尊在此地讲的「无有少法可得」,要体会这一层的深义。
【法性本来如是。佛惟显此本来之性,其无有少得也,明矣。】
这从性体上来讲,体性本来是这个样子,成佛只不过是把本来的心性显示出来而已,他哪里有所得?既无有得,哪里有所失?得失本来没有。这个意思太深了,你要是能够体会到,那你真的觉悟了。你能把这些念头从心里面拔除,你的功夫就成就了。
【说明诸法如义,复以不可得义,空其能执之心。且以缘生义,空其所执之法。能所皆空,则平等性体遂显。】
我们用相宗的意思来讲,这就是怎样能够证得平等性的修学方法,从修证平等性就能够明心见性。《金刚经》这一段开示,对我们来讲,真的是帮了大忙。佛为我们讲诸法如义,「如来者,诸法如义」,接著又给我们讲「三心不可得」,让我们把能得的念头打掉,於世法、於佛法俱不可得。这是无始劫来的妄想,无始劫来的习气,一般人断不了,不但一般凡夫断不了,声闻断不了,缘觉断不了,权教菩萨也断不了,你就晓得妄想习气之深之重。我们如果听了佛这个开示,马上就能断了,那就是《弥陀经》上所讲的,你无始劫以来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了。也是世尊在本经里面所说的,你过去世的善根,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种的善根。你在过去生中,已经在无量诸佛所种诸善根,今天成熟,你才听到《金刚经》大开圆解。教下讲的大开圆解,跟宗门讲的明心见性是同样的境界,那么这个经没有白听,真放下了,真看破了。又以万法缘生,说明凡是缘生之法,相有体无,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让我们看破世间,看破世出世间一切法,晓得这一切法,相有体无,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把要执著一切法的念头也打掉,也没有了。这个样子,能所皆空,平等性智现前;平等性智现前,你就证得平等性。性是什么?一切万法的体性,证得平等性,意思就是说,你在相上见到性。相虽然不平等,性是平等的,你在相上见到性;在相上见到性,就是见性成佛。这个意思我们在这个经上说得很多,要以相上说,就相而论,在菩萨阶位上,至少也是圆教初住菩萨的地位,圆初住就可以说是成佛了。如果…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九十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