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九十集▪P3

  ..续本文上一页念佛求生净土,这个人得的是理一心不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实报庄严土,这很不可思议!这是《金刚经》能帮助念佛人往生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往生,这个经义功德不可思议!

  【无上菩提非他】

  不是别的,无上菩提是什么?

  【诸法一如之平等性是】

  这句话如果不是说在这个地方,也就是说前面的经义我们还没有透彻理解时,要是乍看这句话,我们确实不能理解。经从前面一直读到此地,大家一直听到此地,再听到这句话,会点头、会同意,实在说得不错,无上菩提就是诸法一如,就是性相不二。

  【菩萨通达此理】

  通是没有障碍,达是完全明了,这个道理事实真相都明白了。

  【尽遣分别执著而无我也】

  这就是菩萨证得无我法,证得无我法,就入佛知见,就入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无我。

  【所谓一切法性,本无高下。眼前事物,莫不如是。】

  宗门大德所谓「山河大地,全露法王身」,法王身就是如来的法身,如来的法身是什么?就是山河大地、一切万法,尽是如来的法身。这句话也是显示这个意思。

  【佛言平等,是令去其分别。】

  意思在此地。

  【去其执著】

  说平等,意思是叫我们把分别执著放下,放下就平等。换句话说,放下,你就能在一切相当中见性,见到平等性,平等性就是真性。

  【任他高高下下,而平等自若。】

  高高下下是幻相,不是真相,是假相,虚幻不实。不是真相,真相平等的。从假相里面,你要去看真相、看实相,所谓诸法实相,你去看这个。

  【盖其心既平,其心既等。】

  心平了,心等了。

  【则事相上虽有高下,亦自高高下下,各循其分,不相扰乱,则一切平等矣,此平等之正义也。】

  这一句又显示了一句,所谓「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世间法有高高下下,六道就是高高下下,十法界就是高高下下。佛法在六道、在十界,有没有破坏六道、十界?没有。佛菩萨用什么态度?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一切众生尽管高高下下,佛心是平等的,佛看一切高高下下还是平等的,所以诸佛菩萨在六道、在十法界,得大自在,住平等性。而我们凡夫在六道里面不一样,我们在六道里面被业力牵引,自己完全做不了主,这个不自在。妄想分别执著,极其不平,所以把境界也变得高高下下,这是凡夫跟佛菩萨为什么不相同的所以然。所以,我们要懂得平等的真实义,正义是正确的义理。

  【故慕平等之风者,当自平其心始,等其心始。】

  慕平等之风,就是仰慕诸佛菩萨。诸佛菩萨他们的心,为什么那么清净?为什么那么平等?就像《无量寿经》的经题上所说的清净平等觉,这是我们非常仰慕的,非常向往的。诸佛菩萨证得,我们为什么得不到?这个地方说,你要仰慕,你希望证得,从什么地方修起?也就是说从哪里下手?从平等心修起,先要让你的心在一切法里面平下来、等下来;心平了、心等了,你再观察一切万法,就平等了。我们要问,为什么一定要从心上去做功夫?为什么不能从境界上做功夫?这里面有它的道理在,诸位要晓得,境界,特别是六道凡夫的境界极其不平,在境界上修平等是不可能的。为什么不可能?因为众生每一个人造的业不一样。六道的境界是什么?是一切众生造的业,业果变现出来的境界相。他造的业不一样,他所现的果报不一样,他怎么会平等?所谓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报,善恶就不平等;果上不平等,因为他因上不平等。因此我们要想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从一切境界上修,难了,哪一年才能修成功,没指望!所以佛教给我们回过头来,从心地上下功夫。然后心清净,心平等了,境界纵管它不平等,纵管它不清净,我们用清净心去看,用平等心去看,果然外面那个极不平的境界也清净了,也平等了,这个法子妙!如是确确实实能够见到一切法的真实相,清净平等相。这是为什么要从根本修,为什么要从心地上用功夫,道理就在此地。所以《金刚经》讲的原理原则通一切法门,无量无边的法门都不能够违背这个原则。无论用什么方法来修行,只要与《金刚经》上的原理原则相应,成就都不可思议!这个成就是帮助你看破放下,帮助你明心见性。请看经文:

  经【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个经文义趣无穷,法味无尽,我们真正能尝到味道,无上的法味,佛法里面常用比喻,「无上醍醐」,我们读了之后,的确就像尝到无上醍醐的法味。的示修功,的的确确指示我们修学的功夫,要从离相离念;修行的功夫得力了,修行的功夫显示出来了。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八个字,直将性体显示出来,俾大众开眼认明。】

  这八个字确确实实帮助大家开悟,教下所谓大开圆解,你能够向这八个字当中,去体会、去认识、去肯定,你就入佛知见,你就大开圆解。

  【即复将修此证此之功夫,的的指出,令大众举步,方能达到目的也。】

  这个开解,所谓解悟,你明白了,这个事实真相明白了。明白了还不是自己的境界,你自己没有得到受用,一定要自己得到真实的受用,这才叫究竟法。我明白了,自己得不到受用,那有什么用处!所以,悟了以后要修。修什么?修是放下。悟是什么?悟是看破。看破了没放下,还是不管用,一定要放下。放下什么?放下我、人、众生、寿者。诸位要记住,我、人、众生、寿者是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我」,是我执。与我对立的、相对的,就叫「人」。四相意思很深。我、人从哪里来的?众缘和合而现的。众生就是缘生之法,「众生相」:所有一切现相缘生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虽然了不可得,为什么这个现相还存在?寿者相。寿者相就是这些缘生之法刹那生灭的相续相,寿者是相续。所以这四句,把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实相,统统说出来了。一部《金刚经》说的什么?就说这四句。我们搞清楚,搞明白了,再也不放在心上,统统放下。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连法的念头都没有了,都不放在心上,这个心恢复到真正的清净,恢复到究竟圆满的清净,真的没有事。如果要住在这个地方,那你就著空。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无所住就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所住。无住之后要生心,而生其心;如果不生心,你就住空,你就住在无所住里头。要生心,修一切善法就是生心,生心不住空;无我、人、众生、寿者,不住有,空有两边不住,这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两边不能住。

  凡夫住有,我、人、众生、寿者都住,都以为这是真的,所以虽修一切善法,不能证菩提,不能出三界,搞的是轮回业,得三善道的果报。为什么修一切善法,不能够像佛菩萨一样?因为你有我、有人、有众生、有寿者,你有这个,你出不了三界。修一切善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你就超越三界。小乘人不能证无上菩提,原因在哪里?他虽然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他不修一切善法,他住在空里面,他不修善法。他真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这是二乘人的观念,所以他不能证菩提。菩萨两边不住。两边不住,本经前面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要晓得,前面这一句就是「应无所住」,修一切善法就是「而生其心」。这两句合起来,跟前面「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个意思。懂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何落实在我们生活上,我们在日常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在这里面去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段话不能不说,让我们知道从哪里做起,知道怎么做法。

  【古德修行必须先悟本性,古人证道比今人多者,其最要原因实在於此。】

  我们从事实上观察,知道这句话讲得没错。我们看《高僧传》,出家的修行人;我们看《居士传》、《善女人传》,在家的修行人,古人开悟证果确实比我们现在人多。现代人不要说证果的没有,开悟的都没有。这个修行,问题就严重了。什么叫开悟?我说得很浅显,有能力辨别真假、邪正、是非,这个人就算开悟了,我们今天这种能力没有。把假的当作真的,把邪的当作正的,把恶的当作善的,大有人在。这实在是错得离谱,错得太多太多了,真的叫盲修瞎练,迷惑颠倒。我们要问: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没有先悟本性、没有闻经;换句话说,经读的太少。也许有人说,我见到这些同修天天读经,读得不少!没错,是天天读经,经读得很多,不懂,不解义。不解义没用处,所以读经要解义,要懂得它的意思,读经要开悟。古德教初学,我教初学的,也是教你去念一部经,不要求解义。但是诸位不能够误会,我教你读一部经不求解义,那是过程,不是永久是这样。我教你只是三年、五年不求解义,不是叫你永远不求解义,那你就搞错了。开头的三年、五年,古人是讲五年,我是把时间缩短,三年,这三年是读经修定,心清净才会解义,心不清净不会解义,道理在此。三年把心定下来,心清净下来了,再听讲经,一听就开悟了。

  这个道理就在《金刚经》上,「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不是讲得很明白吗?你的信心清净,一听,实相智慧就开了。我们一般人听经,为什么不开智慧?心不清净,心里面还有是非人我,还有贪瞋痴慢,用这样的心来听经,听一辈子都不会开悟。我们跟古人比较,毛病就犯在此地。不是古人他的天赋比我们强,没有这个道理。刚才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哪有古人比我们强的?没有!实在就是古人因缘比我们好,有好的老师指导他,他真肯做。先把心定下来,然后再求智慧。智慧实实在在讲,金刚般若 第一。

  也许同修又问,我们曾经听人家讲,佛法里头「开智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你为什么说「开智慧的《金刚》」?《金刚经》开不了智慧,去读《楞严》去。《金刚经》开的智慧是金刚智慧,比《楞严》圆满,但是《金刚经》很不容易懂,《楞严经》好懂,《楞严经》讲得详细。《金刚经》里头…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九十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