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九十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23-097
請掀開經本二百叁十六面,請看經文:
經【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這段經文是結顯正義,我們看注解:
【此節正是說明上來標示切誡一段經文之所以然】
這一句是總結前文,說明這一段的旨趣。
【上句明作是念之所以然,後半句何以故下,說明莫作是念之所以然。上段正義,至此方顯。】
佛說經的義趣,到此地顯示明了了。爲什麼佛在前面說「作是念」,又教我們「莫作是念」,真正的意思在哪裏?這是我們必須要明了的。
【佛說此遣滅相一段文,正是闡明前雲無法發菩提心之真實義。應潛心領會。】
菩提心要不要發?佛在一切大乘經論當中,都勸發菩提心;如果不發菩提心,那就不是修學大乘。換句話說,大乘法就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怎麼能不發?爲什麼佛在本經又說無法發菩提心?這裏面的意思很深很深。金剛般若 是我們自性當中本具的智慧,自性清淨,一法不立。如果有發菩提心,豈不是叫立了一法嗎?有一個菩提心,心就不清淨。這個意思,真的要很細心的去體會。發是真發,有沒有菩提心?真心、本心原本就是個菩提心。但是諸位要曉得,菩提心之名也不可得,名是假名,絕非事實。假名有沒有?有;決定無有自性。這些全是緣生之法,本經上說得很清楚,既是緣生之法,總不外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那是你真正的菩提心。佛爲什麼在此地說明無法發菩提心?佛說的是真話。最怕我們凡夫初學,聽到佛說發菩提心,於是以爲有一個菩提心可發,在佛說法當中又生起分別執著,那就錯了,那就決定不是菩提心。什麼是真正菩提心?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那個心就是真正菩提心;有一絲毫的妄想分別執著,就不是菩提心。
佛在《觀無量壽佛經》中說,「菩提心之體是至誠心」。真誠到了極處叫至誠。什麼叫誠?古人說過,「一念不生是謂誠。」由此可知,心裏有一念就不誠。有念都是妄念,妄念統統放下,統統舍棄,這個心叫誠心。誠到極處叫至誠心,這是我們自性真心的本體。有體必有用,有用必定有自受用、他受用;也就是我們常說,「你用什麼樣的心對自己,你用什麼樣的心對別人。」對自己就是自受用,對別人叫他受用。佛告訴我們,對自己叫深心。深心,古德的解釋叫好善好德。善跟德是什麼?善德達到極處就是寂照。善是清淨心,德是平等心,《無量壽經》經題上清淨平等覺。他受用,則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用現代話來說,就是清淨平等的關懷一切衆生,愛護一切衆生,就是這個意思。盡心盡力的幫助一切衆生,這是菩提心。菩提心雖然發了,可不能執著。爲什麼?執著就與性德相違背。佛教給我們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要發,發了決定不能夠執著,所以佛才叫我們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是說「遣滅相」一段經文的深義,也是說明無法發菩提心的真實義,真實義確實如此。但是千萬不要誤會,無法發菩提心,那我就不發了,那你又錯了,又著了相。這是凡夫的大毛病,不是著有,就是著空。佛教給我們要開智慧,開智慧是空有兩邊不著,兩邊不著的方法要發菩提心而不著相,就對了。下面一段說:
【凡說理到精深處】
《金剛經》的後半部,確確實實說理達到精深之處。
【切須細辨】
很仔細的去辨別,去體會。
【不然,勢必差之毫厘,謬之千裏,走入邪道而不自知,危險之至。】
這是《般若 經》自古以來難講的地方。我們在古人注疏裏面看到,唐宋以來,很多的法師大德們不願意講這個經典。原因是什麼?怕大家聽了這個經,曲解了意思,把意思解錯了,領會會錯了意,那個麻煩就大了。這個地方真的是差之毫厘,失之千裏。
【此學佛所以要開圓解,要親近善知識,爲急務也。】
我們如果稍稍留意,只要稍稍留意,觀察我們常常往來的一些同修,你會發現確實有人自己以爲修得很不錯了,其實他是全盤錯了。自以爲修得不錯,自己還很得意,一遇到挫折,一遇到障難,他就退去了。原因在哪裏?沒有能開圓解,沒有能解如來真實義,是把佛的真實義錯解了。親近善知識也不容易,佛法的修學要靠緣分,緣分不是偶然的,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才能夠感得緣分。緣成熟了,遇到了,如果善根、福德不足,或者兩者當中有一樣不足,或是善根不足,或是福德不足,都容易曲解經義。雖遇到善知識,也很難得到真實的利益。由此可知,這個事情哪裏能勉強?勉強不得的!
古人說「師資道合」,學生遇到老師,學生遇到好老師,好老師遇到好學生,可遇不可求。那個遇就是善根、福德、因緣的成就,不是勉強得來的。往往我們見到一位好老師、真善知識,他在一生教學當中,跟他的學生絕對不只一個人、兩個人,有徒衆多到成千成萬的,可是這千萬學生當中,有幾個真正得利益?可能只有一、兩個,可能完全沒有。而後才體會到,「可遇不可求」這句話的深義。真正善知識跟真正好學生,從什麼地方能見到?從師生授受的態度當中可以見到。做老師的以真誠心傳授,沒有絲毫隱瞞,絕無吝法,這是老師和盤托出。而做學生的百分之百的順從老師,老師和盤托出,學生也和盤接受,全部接受過來,決定沒有在裏面挑選,決定沒有懷疑。諸位想想看,這樣的老師、學生哪裏去找?所以說非常非常的難得!
正因爲難,佛菩薩不出世。爲什麼?不出世是他的慈悲,因爲出世,衆生造罪業,衆生不能接受佛法,那就毀謗佛法,毀謗佛法罪業就重了。所以佛菩薩不出世,不讓你有機會造這個罪業,這叫大慈大悲。所以佛出現於世間,不出世於世間,皆是大慈大悲。在這種狀況之下,我們如果自己發心真想學,怎麼辦?我在此地提供給諸位,唯一的辦法是深培善根,佛門常講修福修慧;修慧就深培善根,修福是廣結法緣,我們從這裏下手。只要用的是真心,只要有這個誠意,培養善根不是做不到的,可以做得到,也可以在五年、十年當中,將我們的善根培到一個相當的程度。一定要認真做,而後才能夠感應道交。
至於像經文當中講到精深之處,很難體會,那要用什麼方法?至誠恭敬的去讀誦。等到你心地清淨,《金剛經》上所講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我不信,我就不會去讀,我不會去誦,我當然信它。用讀誦的方法,或者用聽經的方法,一樣。現在聽經可以用錄音帶,可以用CD,一遍一遍反覆的去聽。聽多了,心定下來了,把妄想分別執著都放下了,都舍離了,恢複到心的平靜,恢複到心平等清淨,這個時候就生實相,生實相就生智慧。心生智慧,精深之理你自然就能體會;不但能體會,一定能夠圓解。圓解兩個字非常重要!能圓解,你一定能夠圓圓滿滿、活活潑潑的應用在你的生活當中,那叫做受持。受持是真正把經義都做到了,都變成生活行持,不會有一點的差錯。這裏面,江居士這個注解裏頭,親近善知識非常重要。
【發無上菩提者,當生度生是本分應盡之責。】
發菩提心最重要的就是要發這個心。度化衆生是我們自己本分的事情,應該盡的責任。正如同父母培養兒女,你要養育他,你要教導他,這是你應盡的責任,是你本分的責任,所謂天職。一個發菩提心的人,他真的覺悟了。他覺悟什麼?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如果沒有這種覺悟,度衆生一定不平等,一定不清淨。我爲什麼要度他?爲什麼要幫助他?一大堆的問題。不知道宇宙人生是一體,真正覺悟的人他知道,這個意思前面說得很多。所以諸佛菩薩,他們確確實實是把度盡一切衆生,認爲是自己的天職,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雖盡也等於未盡之心】
雖然是盡了心、盡了力,還是等於沒盡心、沒盡力。爲什麼?芸芸衆生這麼多,你雖然是全心全力想幫他的忙,他現在還是不聽話,還是不能接受。當然大乘法裏,我們自己盡心盡力就是圓滿,所以圓滿不在相上講,是在你發心上講,發心圓滿,功德就圓滿。這是不論事相,戒律裏頭所說的,大乘論心不論事,小乘人是論事不論心,大乘論心不論事。發意圓成,就圓滿功德,這是《楞嚴經》上講的。可是心上圓滿,事上真的還是沒有圓滿;因此,圓滿的念頭不能有,這是雖盡也等於未盡。
【豈是說斷滅諸法乎】
諸佛菩薩他們表現在外面的態度,永遠是那麼樣的謙虛,永遠是那麼樣的誠懇,這就是事相上未盡,心行上圓滿,事相上未盡,依舊要繼續不斷努力去做。雖做亦若無其事,亦無分別執著,這就是兩邊不住,這就對了。所以佛在這個經上,前後所說都是教我們明白這個意思,要認真努力去做,做了又若無其事,心裏頭不沾絲毫的痕迹。
【又說若菩薩作是言,我應滅度無量衆生,則不名菩薩者,亦是說不可存一我能盡責之心。豈是說斷滅諸法乎。】
這個理深要細細體會,菩薩要不要發這個心?要。諸佛如來常常勸勉我們發這個心,但是發心怕著相,你一著相,你是不是菩薩?是的,什麼菩薩?權教菩薩,權是權巧方便,揀別你不是真正的菩薩。爲什麼?四相沒斷,「我應滅度無量衆生」,我相,我是能度,衆生是爲我所度,你看你「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四相具足,則非菩薩。那個菩薩就是真正的菩薩,真菩薩;不是真菩薩,真菩薩離四相、離四見。離四相、離四見的菩薩是什麼地位?圓教初住、別教初地,《華嚴經》上所講的法身大士。《金剛經》上世尊講菩薩的標准是法身大士,你雖是菩薩,不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要離相,不能存著「我能度,衆生爲我所度」,不能有這個分別執著,有這個分別執著就錯了。事天天要幹,心裏頭清清淨淨、一塵不染,一個妄念都不生,那就是真正的菩薩。底下說,這都是我們回顧前面重要經文的開示:
【佛得菩…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九十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