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九十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97
请掀开经本二百三十六面,请看经文:
经【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於法不说断灭相。】
这段经文是结显正义,我们看注解:
【此节正是说明上来标示切诫一段经文之所以然】
这一句是总结前文,说明这一段的旨趣。
【上句明作是念之所以然,后半句何以故下,说明莫作是念之所以然。上段正义,至此方显。】
佛说经的义趣,到此地显示明了了。为什么佛在前面说「作是念」,又教我们「莫作是念」,真正的意思在哪里?这是我们必须要明了的。
【佛说此遣灭相一段文,正是阐明前云无法发菩提心之真实义。应潜心领会。】
菩提心要不要发?佛在一切大乘经论当中,都劝发菩提心;如果不发菩提心,那就不是修学大乘。换句话说,大乘法就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怎么能不发?为什么佛在本经又说无法发菩提心?这里面的意思很深很深。金刚般若 是我们自性当中本具的智慧,自性清净,一法不立。如果有发菩提心,岂不是叫立了一法吗?有一个菩提心,心就不清净。这个意思,真的要很细心的去体会。发是真发,有没有菩提心?真心、本心原本就是个菩提心。但是诸位要晓得,菩提心之名也不可得,名是假名,绝非事实。假名有没有?有;决定无有自性。这些全是缘生之法,本经上说得很清楚,既是缘生之法,总不外当体即空,了不可得,那是你真正的菩提心。佛为什么在此地说明无法发菩提心?佛说的是真话。最怕我们凡夫初学,听到佛说发菩提心,於是以为有一个菩提心可发,在佛说法当中又生起分别执著,那就错了,那就决定不是菩提心。什么是真正菩提心?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那个心就是真正菩提心;有一丝毫的妄想分别执著,就不是菩提心。
佛在《观无量寿佛经》中说,「菩提心之体是至诚心」。真诚到了极处叫至诚。什么叫诚?古人说过,「一念不生是谓诚。」由此可知,心里有一念就不诚。有念都是妄念,妄念统统放下,统统舍弃,这个心叫诚心。诚到极处叫至诚心,这是我们自性真心的本体。有体必有用,有用必定有自受用、他受用;也就是我们常说,「你用什么样的心对自己,你用什么样的心对别人。」对自己就是自受用,对别人叫他受用。佛告诉我们,对自己叫深心。深心,古德的解释叫好善好德。善跟德是什么?善德达到极处就是寂照。善是清净心,德是平等心,《无量寿经》经题上清净平等觉。他受用,则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清净平等的关怀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就是这个意思。尽心尽力的帮助一切众生,这是菩提心。菩提心虽然发了,可不能执著。为什么?执著就与性德相违背。佛教给我们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发,发了决定不能够执著,所以佛才叫我们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这是说「遣灭相」一段经文的深义,也是说明无法发菩提心的真实义,真实义确实如此。但是千万不要误会,无法发菩提心,那我就不发了,那你又错了,又著了相。这是凡夫的大毛病,不是著有,就是著空。佛教给我们要开智慧,开智慧是空有两边不著,两边不著的方法要发菩提心而不著相,就对了。下面一段说:
【凡说理到精深处】
《金刚经》的后半部,确确实实说理达到精深之处。
【切须细辨】
很仔细的去辨别,去体会。
【不然,势必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走入邪道而不自知,危险之至。】
这是《般若 经》自古以来难讲的地方。我们在古人注疏里面看到,唐宋以来,很多的法师大德们不愿意讲这个经典。原因是什么?怕大家听了这个经,曲解了意思,把意思解错了,领会会错了意,那个麻烦就大了。这个地方真的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此学佛所以要开圆解,要亲近善知识,为急务也。】
我们如果稍稍留意,只要稍稍留意,观察我们常常往来的一些同修,你会发现确实有人自己以为修得很不错了,其实他是全盘错了。自以为修得不错,自己还很得意,一遇到挫折,一遇到障难,他就退去了。原因在哪里?没有能开圆解,没有能解如来真实义,是把佛的真实义错解了。亲近善知识也不容易,佛法的修学要靠缘分,缘分不是偶然的,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才能够感得缘分。缘成熟了,遇到了,如果善根、福德不足,或者两者当中有一样不足,或是善根不足,或是福德不足,都容易曲解经义。虽遇到善知识,也很难得到真实的利益。由此可知,这个事情哪里能勉强?勉强不得的!
古人说「师资道合」,学生遇到老师,学生遇到好老师,好老师遇到好学生,可遇不可求。那个遇就是善根、福德、因缘的成就,不是勉强得来的。往往我们见到一位好老师、真善知识,他在一生教学当中,跟他的学生绝对不只一个人、两个人,有徒众多到成千成万的,可是这千万学生当中,有几个真正得利益?可能只有一、两个,可能完全没有。而后才体会到,「可遇不可求」这句话的深义。真正善知识跟真正好学生,从什么地方能见到?从师生授受的态度当中可以见到。做老师的以真诚心传授,没有丝毫隐瞒,绝无吝法,这是老师和盘托出。而做学生的百分之百的顺从老师,老师和盘托出,学生也和盘接受,全部接受过来,决定没有在里面挑选,决定没有怀疑。诸位想想看,这样的老师、学生哪里去找?所以说非常非常的难得!
正因为难,佛菩萨不出世。为什么?不出世是他的慈悲,因为出世,众生造罪业,众生不能接受佛法,那就毁谤佛法,毁谤佛法罪业就重了。所以佛菩萨不出世,不让你有机会造这个罪业,这叫大慈大悲。所以佛出现於世间,不出世於世间,皆是大慈大悲。在这种状况之下,我们如果自己发心真想学,怎么办?我在此地提供给诸位,唯一的办法是深培善根,佛门常讲修福修慧;修慧就深培善根,修福是广结法缘,我们从这里下手。只要用的是真心,只要有这个诚意,培养善根不是做不到的,可以做得到,也可以在五年、十年当中,将我们的善根培到一个相当的程度。一定要认真做,而后才能够感应道交。
至於像经文当中讲到精深之处,很难体会,那要用什么方法?至诚恭敬的去读诵。等到你心地清净,《金刚经》上所讲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我不信,我就不会去读,我不会去诵,我当然信它。用读诵的方法,或者用听经的方法,一样。现在听经可以用录音带,可以用CD,一遍一遍反覆的去听。听多了,心定下来了,把妄想分别执著都放下了,都舍离了,恢复到心的平静,恢复到心平等清净,这个时候就生实相,生实相就生智慧。心生智慧,精深之理你自然就能体会;不但能体会,一定能够圆解。圆解两个字非常重要!能圆解,你一定能够圆圆满满、活活泼泼的应用在你的生活当中,那叫做受持。受持是真正把经义都做到了,都变成生活行持,不会有一点的差错。这里面,江居士这个注解里头,亲近善知识非常重要。
【发无上菩提者,当生度生是本分应尽之责。】
发菩提心最重要的就是要发这个心。度化众生是我们自己本分的事情,应该尽的责任。正如同父母培养儿女,你要养育他,你要教导他,这是你应尽的责任,是你本分的责任,所谓天职。一个发菩提心的人,他真的觉悟了。他觉悟什么?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如果没有这种觉悟,度众生一定不平等,一定不清净。我为什么要度他?为什么要帮助他?一大堆的问题。不知道宇宙人生是一体,真正觉悟的人他知道,这个意思前面说得很多。所以诸佛菩萨,他们确确实实是把度尽一切众生,认为是自己的天职,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虽尽也等於未尽之心】
虽然是尽了心、尽了力,还是等於没尽心、没尽力。为什么?芸芸众生这么多,你虽然是全心全力想帮他的忙,他现在还是不听话,还是不能接受。当然大乘法里,我们自己尽心尽力就是圆满,所以圆满不在相上讲,是在你发心上讲,发心圆满,功德就圆满。这是不论事相,戒律里头所说的,大乘论心不论事,小乘人是论事不论心,大乘论心不论事。发意圆成,就圆满功德,这是《楞严经》上讲的。可是心上圆满,事上真的还是没有圆满;因此,圆满的念头不能有,这是虽尽也等於未尽。
【岂是说断灭诸法乎】
诸佛菩萨他们表现在外面的态度,永远是那么样的谦虚,永远是那么样的诚恳,这就是事相上未尽,心行上圆满,事相上未尽,依旧要继续不断努力去做。虽做亦若无其事,亦无分别执著,这就是两边不住,这就对了。所以佛在这个经上,前后所说都是教我们明白这个意思,要认真努力去做,做了又若无其事,心里头不沾丝毫的痕迹。
【又说若菩萨作是言,我应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者,亦是说不可存一我能尽责之心。岂是说断灭诸法乎。】
这个理深要细细体会,菩萨要不要发这个心?要。诸佛如来常常劝勉我们发这个心,但是发心怕著相,你一著相,你是不是菩萨?是的,什么菩萨?权教菩萨,权是权巧方便,拣别你不是真正的菩萨。为什么?四相没断,「我应灭度无量众生」,我相,我是能度,众生是为我所度,你看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具足,则非菩萨。那个菩萨就是真正的菩萨,真菩萨;不是真菩萨,真菩萨离四相、离四见。离四相、离四见的菩萨是什么地位?圆教初住、别教初地,《华严经》上所讲的法身大士。《金刚经》上世尊讲菩萨的标准是法身大士,你虽是菩萨,不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要离相,不能存著「我能度,众生为我所度」,不能有这个分别执著,有这个分别执著就错了。事天天要干,心里头清清净净、一尘不染,一个妄念都不生,那就是真正的菩萨。底下说,这都是我们回顾前面重要经文的开示:
【佛得菩…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九十七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