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九十七集▪P2

  ..续本文上一页提无少法可得】

  这是经文前面我们都念过的。

  【这是说虽得而不存有所得,亦非断灭诸法也。】

  这是说明菩萨不说断灭相,诸佛如来也不说断灭相。佛有没有得无上正等正觉?佛有得,虽得,绝对不会心里头「我证了无上正等正觉,我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有这个念头,他又著了我相,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法相;换句话说,我执、法执都在,我法二执未破是凡夫,不是菩萨,他哪里能成佛?前面说过,法身大士我法二执已经舍掉,舍是舍心里面的妄想分别执著,不是舍事;事要照做,事不能舍。为一切众生种种示现,种种说法,从来没有间断过。无少法可得是心里头,心清净了,没有丝毫的执著;事上从来没有间断过,不疲不厌。这是甚深之理,要细心去体会,这才能觉悟。

  【证法身、得菩提,必须福慧双修,乃能悲智具足故也。】

  前面这两句,是我们所有学佛人念念希求的目标。证法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两句的意思,就是世俗里常讲的成佛证果,证无上菩提果。佛教导我们也是以此为最高的目标,要怎样才能够证得,证法身、得菩提?不要忘记,必须福慧双修,要修福、要修慧。福是事上修,落实在事相当中,佛为菩萨说的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条是事,每天在修学,时时刻刻在修学,从无间断。修学的方法,前面说得很多很多,要记住。般若 是慧,般若 怎么修法?虽然是一天到晚、一年到头永无间断的在修,心里头若无其事,那就是般若 。跟佛菩萨一样,无有少法可得,虽尽心尽力等於未尽心力,要让你的心清净平等,这是慧。菩萨六大修学的纲领,在我们生活当中,一分钟、一秒钟都不能离开,要懂得一修一切修,穿衣也是六波罗蜜,吃饭也是六波罗蜜,生活当中点点滴滴尽是六波罗蜜,你这才叫福慧双修,你才能够悲智具足。悲智具足是应用在生活上,度化众生。普度众生,这个动力就是大慈悲心。一切善巧方便是智慧,没有善巧方便度不了众生,没有慈悲力量推动,你也不愿意度众生,一定要悲智具足。

  【欲证平等法身,诸法如义。】

  这是达到最高的境界,在修学上,这是真实的果报,这个境界最低层的就是圆教初住菩萨,我们常讲的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证得一分法身,就见得一分诸法如义。本经里面所说的,非一非异,无实无虚,这个境界你能够契入一分,这是法身大士。怎样才能够入这个境界?

  【必须尽歇狂心,一念不生,而后可耳。】

  这是难处!尽歇狂心是《楞严经》上所说的,狂心是妄想。「一念不生」必须把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也就是说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平等法身,诸法如义,才能够现前,你才能够契入少分。如果妄想分别执著还在,还是那么多,甚至於一天比一天增长,那个没有用处,这个事情难,真难!不少人以为佛法自己修学得很不错了,以为自己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了,可是在他的心念、言谈、举止当中,我们看得出来,妄想分别执著十足的存在,没有减少几分,哪里谈得上功夫!诸位必须晓得,或者也说:「他理懂得了,他放不下!」你们觉得这个话说得对吗?有些人点头不错,很对!其实完全错了。正是因为理没通,所以他放不下;理是看破,看破哪有不放下的道理?没能放下,换句话说,根本就没有看破。那些道理,不过是在佛经、古来祖师大德口里,所谓是道听涂说而已,自己没有丝毫的领悟。他如果有领悟,哪有放不下的道理?他领悟一分决定放下一分,领悟二分决定放下二分,放不下是没入境界。这一点要清楚、要明了,才不至於自欺欺人;欺人还罢了,自欺亏吃大了,自己欺骗自己,完全不知道。这一桩事情《金刚经》的确帮我们很大的忙。这个经要常常读诵,常常去体会,真的帮助你看破,帮助你放下,也就是帮助你过诸佛菩萨的生活。

  【度尽众生而不著相,非说一生不度,而为断灭相。】

  这是再次为我们提示,度众生不著相,不是说一个众生都不度,那就错了。一个众生都不度,你就著了非法相,你著了空相,还是著相。度众生是不著空,不著相是不著有,空有两边不著,这才是正义。怎么可以说一个众生都不度?没这个道理,那是完全错了,那就是经上讲的断灭相。明白这个道理,就要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行布施时,不应住相,并非不行布施,而成断灭相。】

  再举一个例子。布施在哪里行?就在生活当中行,在工作当中行。我们每天从早到晚,我们的生活为一切众生,这就是布施。我们无论从事於某一种行业,都是为了服务社会大众,那就是布施。我每天想这些事情,意业布施;我每天做这桩事情,身业布施;我宣导这些事情,讲解说明这些事情,口业布施。身语意三业都在修布施。布施不著布施相,这是三轮体空,你明白这个道理,持戒不著持戒相,忍辱不著忍辱相,精进不著精进相,那就是波罗蜜,那就是两边不住,那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由此可知,这些原理原则、修学纲领,确确实实可以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使我们在生活里面得大圆满,使我们在工作里面得大自在,这是你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无量寿经》上所说的「惠以众生真实之利」,这一点都不假。

  【应如是降伏者,是执著与断灭,两边皆要降伏,不是降伏一边。】

  降伏一边,还有那一边怎么办?所以它是全面的,它不是局部的;它是圆满的,它不是欠缺的。应如是降伏,前半部跟后半部都说到,所有一切执著要降伏,所有一切断灭的念头也要降伏。执著是妄想,断灭的念头也是妄想。所以在此地,我们做一个复习,想想前面佛给我们重要的教诲,这些经文句子。

  【但应如所教住】

  佛虽然是给须菩提说的,须菩提是我们的代表,为须菩提说的,就是为我们自己说的,为我们每个人说的。我们今天实际上所用的方法,巧妙到极处了。这在前面也多次的说过,我们用一句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福慧双修,就是悲智具足。如何修学法?生活里面,工作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事情照做,认真努力做,心里面不离这一句阿弥陀佛,心里面就是想著阿弥陀佛,就是念著阿弥陀佛,跟《金刚经》讲的原理原则统统相应。而实际那个效果,比《金刚经》上讲的更要殊胜。为什么?《金刚经》上这个方法叫你「两边不著」,要真正达到它的标准,你才能开悟,才能见性;你的功夫不到,你开不了悟,你见不了性。要达到《金刚经》的标准,上上乘功夫。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所接引的对象是上上根人,上根还不行,上上根人,中下没分。这个没分就是你可以修,你开不了悟,你得不到真实利益,解决不了六道生死的问题。可是念这一句阿弥陀佛,那个利益殊胜无比!功夫不到家也行,他能够带业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比修般若 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还要殊胜。为什么?依照般若 来修的,见性成佛也不过是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而已。你看看净宗法门所说的,阿弥陀佛在四十八愿里面所讲的,这是我们净宗第一依据,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不论品位,到达西方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这还得了!阿惟越致菩萨,一般大乘经上世尊常说的,七地以上。

  我们学佛的同修大家都知道,古代有一位龙树菩萨,了不起!龙树菩萨在中国,中国大乘八个宗派,八宗共祖,他是八个宗的祖师,哪一个宗里面祖师都有龙树菩萨,八大宗的共祖,那还得了!他是什么地位?初地菩萨。我们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七地菩萨,比龙树菩萨高多了,他是初地;初地到七地,他还要修一个阿僧只劫才能到七地。你就晓得净土的殊胜不可思议,净土法门真正是难信之法。我们念佛人是不是就比龙树高了?不行!比不上他,为什么?因为他老人家往生了,他也在西方极乐世界,他一往生,那个品位就高了。本来就是初地,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品位提升就太快了。这是我们不可以不晓得的。

  应如所教住,应该就像佛教导我们的去住,实在讲,佛教导我们就是要把心安住在阿弥陀佛上,安住在西方极乐世界上。

  【即是两边降伏,两边不住。】

  怎么念佛人是两边不住?两边是空有两边,娑婆世界完全放下,再不挂在心上,不住有;西方极乐世界一心忆念,不住空。岂不是空有两边都不住!决定往生不退成佛,符合金刚经上金刚般若 的原理原则。念佛法门与金刚般若 很相应,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

  【如是一无所住,自能得所应住,亦即是如所教住。若心有住,则为非住也。】

  这个心必须要两边不住,要若无其事;但是这个修行方法是真难,所以为什么要上上根人才行,中下根人不容易做到。用念佛这个方法,就大大的不相同。念佛说老实话,你心住在其他法上,那就错了;住在阿弥陀佛上,就正确了。这个地方讲,「若心有住」,我们住在阿弥陀佛上,住在西方极乐世界上,那是不是也是「则为非住」?不是的。那什么原因?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法性土,弥陀名号是我们自性的德号,所以忆念弥陀名号,忆念西方世界依正庄严,这是把心安住在自性上,「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这个对!这个没有错误。所以古德讲净宗念佛暗合道妙,表面上看到好像不符合,底下符合,暗中符合。从有念念到无念,从著相念到离相,暗合道妙。因此这个法门才能够普度一切众生,上中下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净宗不可思议,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赞叹,一切诸佛劝导我们;我们离开这个法门,想在一生当中成就,实在说不可能的事。

  【此经有无边功德】

  我们在此地念这一句,我相信同修们从开经一直到此地,听讲没有中断的人,你们会点头,能肯定,《金刚经》的的确确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因为它是整个佛法精华之所在,精髓之所在,是整个佛法修学理论的中心,原理原则都在此经。

  【而能信心不逆者,便…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九十七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