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一00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23-100
請掀開經本二百四十五面,倒數第六行,從小注第八段看起。
【了義經中,語語能證道,句句可入門。以《彌陀經》言之,如「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兩語,固然說有前後,執持是下手處,一心是執持之功效,然若不能體會一心以起修,終亦不能做到執持。然則一心不亂,豈可僅作功效觀之乎。】
這是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大乘了義經典,所謂了義,就是它所說的道理、所說的方法,確實能夠幫助我們在一生當中,修學能達到開悟,能達到見性成佛的效果,這樣的經論才稱之爲了義的經典。除淨宗經典之外,像《華嚴》、《法華》、《楞嚴》、《楞伽》、《金剛般若 》,都是屬於了義的大乘經。這些經典裏面,字字句句都能夠幫助我們證道,都能夠幫助我們入門,這個門就是大乘了義之門,這不是普通的門徑。
下面舉一個例子說,他不舉別的經,舉《阿彌陀經》,江味農居士用意就很深,在佛門裏面有許許多多的人把《彌陀經》看淺了,把淨土法門看錯了,以爲這個法門是老太婆教,以爲《彌陀經》裏面沒有什麼道理;殊不知《彌陀經》才是大乘了義經中的精華。經文看起來好像很淺,實際上是其深無比。我們看到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就知道《彌陀經》確確實實是不思議經。這裏舉出兩句,這兩句也是《彌陀經》裏面最要緊的兩句話:「執持名號,一心不亂」。這兩句話字字都含無量義,我們就把這兩句話簡單的爲大家介紹一下。執持,在本經裏面講得多,世尊在這一會裏面,教給我們「受持讀誦,爲人演說」,這句話重複了很多次,多次的重複當然是非常重要。受持,就是《彌陀經》上的執持。佛教給我們執持的是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念佛的人很多,真正做到這四個字的人不多。爲什麼?如果真的做到這四個字,底下那一句的效果他會得到,他會得一心不亂。念佛念了一輩子,一心不亂沒得到。什麼原因?沒有執持名號,所以你得不到一心。可見執持不容易!當然這其中第一要緊的事情,還是要明了名號的意義,這是淨宗法門裏頭常說,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名號有什麼功德?就事相上來說,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包括盡了,釋迦牟尼四十九年所說的一代時教,就在這一句名號之中,這是我們就事論事,才知道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隋唐古大德將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做個比較,哪一部經第一?這一比較之後,幾乎大家都公認《大方廣佛華嚴經》是第一經。爲什麼稱《華嚴經》是第一經?這不能說沒有道理,《華嚴經》對於宇宙人生的事理、性相、因果,面面都說到,說得非常完整;清涼大師以四科判經:信、解、行、證,這個教義圓圓滿滿,確實可以稱爲第一經。可是再把《華嚴經》跟《無量壽經》做個比較,大家公認《無量壽經》第一,這是第一當中的第一。爲什麼一開端不把《無量壽經》看作第一?要比較之下才稱之爲第一?這是剛才說過,《華嚴經》講得圓滿,《無量壽經》跟《彌陀經》講得沒有《華嚴》那麼圓滿;面面都講到,沒有。爲什麼《無量壽經》會把《華嚴經》比下去?《華嚴》到最後也成佛了,怎麼成佛的?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才成佛。由此可知,《華嚴》到最後,如果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就成不了佛。由此可知,原來《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總結,是《華嚴經》的歸宿;《華嚴》是大本,《彌陀經》是小本,大本、小本是一樣的。所以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歸宿、總結,結在這個地方,那當然是第一的第一,沒有話說。《無量壽經》我們現在采取的本子,是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總共有四十八品,這四十八品哪一品第一?我想這個大家都知道,第六品第一,第六品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這一部《無量壽經》都是講四十八願,字字句句沒有離開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說的,這是淨宗的中心,是淨宗的根本。四十八願哪一願第一?這是古大德告訴我們的,古大德幾乎是公認的,第十八願第一。第十八願說的是「十念必生」,這是把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說出來了。由此可知,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要是把它展開來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展開來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再一擴大展開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經》再一展開就是《大藏經》。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不僅世尊所說,乃至於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爲法界衆生演說無量無邊的經典,都不出一句阿彌陀佛。我們才認識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真實不可思議,你才肯受持。執持比受持更進一步,執是什麼?就是堅固的執著。《金剛般若 》是要把執著打破,我們念佛人要堅固的執著,要牢牢的執著,這就是法門不相同。般若 是講空,要統統舍掉;我們淨宗統統舍掉,阿彌陀佛堅固的抓住。這是跟淨宗修學的方法不一樣,法門不相同。要把它抓住,決定不放松。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二六時中要淨念相繼,這才是真正執持。所以你要懂得名號的意義。
剛才這樣子較量都是從相上說的,如果我們說得更深一層,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這四個字都是梵語音譯,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所以要是用中文譯出它的意思,無量覺。無量包括了世間法、出世間法,世出世間法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沒有法子計算的。那真是經上所說的,「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等覺菩薩也沒法子,也不能知道它的邊際。這是自性、性德,六祖惠能大師所謂「何期自性,本來具足」,無量無邊一切法是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的;「能生萬法」,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自性變現出來的。自性的體、相、德用,一句阿彌陀佛名號統統包含了。所以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是我們真如本性的德號。念這個名號能見性,念這個名號能證無上菩提,所以大勢至菩薩才說,「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假方便,不需要再借任何一個方法來幫助,不需要!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你看看這麼簡單、這麼容易,這樣的不可思議。自得心開,心開就是禅宗裏面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用這一個。這是它深的意思,它是自性德號。
我們再從因果上來看,那更不可思議!從因果上看,一定要懂得因果的原理。佛在了義經中,像《華嚴》裏面所說的,一切諸法,包括世間法、出世間法,一切諸法,十法界依正莊嚴,這裏面包括了一真法界,這些境界從哪裏來的?經上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因爲《華嚴經》上有「唯識所變」,所以法相唯識宗把《華嚴經》也算他們主要經典之一,法相宗總共有六部經、十一部論,六經十一論,《華嚴》是六經之一,就是《華嚴經》上說的「唯識所變」。佛又常在大乘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些要緊的經文句子,它的甚深廣博的意義你要是明了,然後你才會真正相信因果。因果裏面,既然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就是從心想生,大勢至菩薩所依據的就是從心想生。所以我們才知道「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我們今天一天到晚起心動念,我們念的是什麼?給諸位說,念什麼就變什麼。世間人一天到晚念什麼?念鈔票、念黃金、念美鈔,天天念這些。念這個東西變什麼?諸位曉得,念這個是念貪,貪圖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他念貪心。念貪,將來變什麼?變餓鬼。所以諸位曉得,念黃金、美鈔,念五欲六塵,他是念鬼;他念鬼,將來死,他就變成鬼,是這麼個道理。一天到晚發脾氣,這個人看不順眼,那個事情看不慣,那是瞋恚,瞋恚是念地獄,將來就變地獄,這不是好事情。所以佛教給我們念佛,十法界裏頭佛最圓滿,我們天天念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佛成佛,這就是執持名號。你要不把名號功德利益,真正搞清楚、搞明白、搞透徹,執持兩個字相當不容易。
人真的到執持,就是一心念佛,《無量壽經》上講的「一向專念」,一向就是一心,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專念,其他的統統放下,心裏面再也不牽挂,那才叫做執持名號。你這個念法,得一心不亂就很可能,看你功夫的勤惰。功夫勤惰從哪裏說?你是不是真的放下,是不是真的徹底放下,放下是功夫。放下,所有一切障礙沒有了,把業障放下了。第二層的功夫,你是不是專念?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專想西方極樂世界,果然如此,一心不亂很容易得到,因爲你這種念,你已經是一心稱念。
由此可知,這兩句雖然一個是功夫,一個是效果,效果也是功夫,功夫也是效果,這才符合《金剛經》上所講的原理,萬法一如。如果它是兩樁事情,那就不是一如。它確實不違背《金剛經》上最高的原理,一如、非一非異。執持名號跟一心不亂,從相上講非一,它是兩樁事情,一個是功夫,一個是功效。從理上講,它是一樣的,它不異;所謂是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不二,功夫跟效果是一不是二。
但是淨宗的下手處就是在執持,執持必須要放下萬緣。金剛般若 的確幫我們很大的忙,幫我們看破世界,看破宇宙人生的假相,我們才真正從心裏面把它舍棄掉。不但身外之物我再不牽挂,再也不憂慮,再也不去想它,即使這個身體也不想它。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心一意念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這就是執持名號。這樣念佛決定往生,沒有一個不往生的,所謂是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漏掉。
底下文我們念念就行了,意思都說到。然若不能體會一心以起修,終亦不能做到執持。要想真正做到執持,一定要懂得一心、一向,大經上給我們講的,一向專念、一心稱念,這個才行。由此可知,一心不亂如果僅僅當作功效來看,那還是有偏差,與非一非異、諸法一如的原理就不相應。
【此經句句說理、說修,即無一句不可以貫通全經。】
這個意思,我想每一位同修讀誦《金剛經》的經文,多少都能夠有一些體會,縱…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一00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