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一00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100
请掀开经本二百四十五面,倒数第六行,从小注第八段看起。
【了义经中,语语能证道,句句可入门。以《弥陀经》言之,如「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两语,固然说有前后,执持是下手处,一心是执持之功效,然若不能体会一心以起修,终亦不能做到执持。然则一心不乱,岂可仅作功效观之乎。】
这是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大乘了义经典,所谓了义,就是它所说的道理、所说的方法,确实能够帮助我们在一生当中,修学能达到开悟,能达到见性成佛的效果,这样的经论才称之为了义的经典。除净宗经典之外,像《华严》、《法华》、《楞严》、《楞伽》、《金刚般若 》,都是属於了义的大乘经。这些经典里面,字字句句都能够帮助我们证道,都能够帮助我们入门,这个门就是大乘了义之门,这不是普通的门径。
下面举一个例子说,他不举别的经,举《阿弥陀经》,江味农居士用意就很深,在佛门里面有许许多多的人把《弥陀经》看浅了,把净土法门看错了,以为这个法门是老太婆教,以为《弥陀经》里面没有什么道理;殊不知《弥陀经》才是大乘了义经中的精华。经文看起来好像很浅,实际上是其深无比。我们看到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就知道《弥陀经》确确实实是不思议经。这里举出两句,这两句也是《弥陀经》里面最要紧的两句话:「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这两句话字字都含无量义,我们就把这两句话简单的为大家介绍一下。执持,在本经里面讲得多,世尊在这一会里面,教给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句话重复了很多次,多次的重复当然是非常重要。受持,就是《弥陀经》上的执持。佛教给我们执持的是名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念佛的人很多,真正做到这四个字的人不多。为什么?如果真的做到这四个字,底下那一句的效果他会得到,他会得一心不乱。念佛念了一辈子,一心不乱没得到。什么原因?没有执持名号,所以你得不到一心。可见执持不容易!当然这其中第一要紧的事情,还是要明了名号的意义,这是净宗法门里头常说,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名号有什么功德?就事相上来说,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包括尽了,释迦牟尼四十九年所说的一代时教,就在这一句名号之中,这是我们就事论事,才知道名号功德不可思议!隋唐古大德将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做个比较,哪一部经第一?这一比较之后,几乎大家都公认《大方广佛华严经》是第一经。为什么称《华严经》是第一经?这不能说没有道理,《华严经》对於宇宙人生的事理、性相、因果,面面都说到,说得非常完整;清凉大师以四科判经:信、解、行、证,这个教义圆圆满满,确实可以称为第一经。可是再把《华严经》跟《无量寿经》做个比较,大家公认《无量寿经》第一,这是第一当中的第一。为什么一开端不把《无量寿经》看作第一?要比较之下才称之为第一?这是刚才说过,《华严经》讲得圆满,《无量寿经》跟《弥陀经》讲得没有《华严》那么圆满;面面都讲到,没有。为什么《无量寿经》会把《华严经》比下去?《华严》到最后也成佛了,怎么成佛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才成佛。由此可知,《华严》到最后,如果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就成不了佛。由此可知,原来《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总结,是《华严经》的归宿;《华严》是大本,《弥陀经》是小本,大本、小本是一样的。所以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归宿、总结,结在这个地方,那当然是第一的第一,没有话说。《无量寿经》我们现在采取的本子,是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总共有四十八品,这四十八品哪一品第一?我想这个大家都知道,第六品第一,第六品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这一部《无量寿经》都是讲四十八愿,字字句句没有离开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说的,这是净宗的中心,是净宗的根本。四十八愿哪一愿第一?这是古大德告诉我们的,古大德几乎是公认的,第十八愿第一。第十八愿说的是「十念必生」,这是把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说出来了。由此可知,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要是把它展开来就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展开来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再一扩大展开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再一展开就是《大藏经》。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不仅世尊所说,乃至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为法界众生演说无量无边的经典,都不出一句阿弥陀佛。我们才认识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真实不可思议,你才肯受持。执持比受持更进一步,执是什么?就是坚固的执著。《金刚般若 》是要把执著打破,我们念佛人要坚固的执著,要牢牢的执著,这就是法门不相同。般若 是讲空,要统统舍掉;我们净宗统统舍掉,阿弥陀佛坚固的抓住。这是跟净宗修学的方法不一样,法门不相同。要把它抓住,决定不放松。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二六时中要净念相继,这才是真正执持。所以你要懂得名号的意义。
刚才这样子较量都是从相上说的,如果我们说得更深一层,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这四个字都是梵语音译,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所以要是用中文译出它的意思,无量觉。无量包括了世间法、出世间法,世出世间法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没有法子计算的。那真是经上所说的,「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等觉菩萨也没法子,也不能知道它的边际。这是自性、性德,六祖惠能大师所谓「何期自性,本来具足」,无量无边一切法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能生万法」,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自性变现出来的。自性的体、相、德用,一句阿弥陀佛名号统统包含了。所以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是我们真如本性的德号。念这个名号能见性,念这个名号能证无上菩提,所以大势至菩萨才说,「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假方便,不需要再借任何一个方法来帮助,不需要!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你看看这么简单、这么容易,这样的不可思议。自得心开,心开就是禅宗里面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就用这一个。这是它深的意思,它是自性德号。
我们再从因果上来看,那更不可思议!从因果上看,一定要懂得因果的原理。佛在了义经中,像《华严》里面所说的,一切诸法,包括世间法、出世间法,一切诸法,十法界依正庄严,这里面包括了一真法界,这些境界从哪里来的?经上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因为《华严经》上有「唯识所变」,所以法相唯识宗把《华严经》也算他们主要经典之一,法相宗总共有六部经、十一部论,六经十一论,《华严》是六经之一,就是《华严经》上说的「唯识所变」。佛又常在大乘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些要紧的经文句子,它的甚深广博的意义你要是明了,然后你才会真正相信因果。因果里面,既然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就是从心想生,大势至菩萨所依据的就是从心想生。所以我们才知道「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我们今天一天到晚起心动念,我们念的是什么?给诸位说,念什么就变什么。世间人一天到晚念什么?念钞票、念黄金、念美钞,天天念这些。念这个东西变什么?诸位晓得,念这个是念贪,贪图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他念贪心。念贪,将来变什么?变饿鬼。所以诸位晓得,念黄金、美钞,念五欲六尘,他是念鬼;他念鬼,将来死,他就变成鬼,是这么个道理。一天到晚发脾气,这个人看不顺眼,那个事情看不惯,那是瞋恚,瞋恚是念地狱,将来就变地狱,这不是好事情。所以佛教给我们念佛,十法界里头佛最圆满,我们天天念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佛成佛,这就是执持名号。你要不把名号功德利益,真正搞清楚、搞明白、搞透彻,执持两个字相当不容易。
人真的到执持,就是一心念佛,《无量寿经》上讲的「一向专念」,一向就是一心,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专念,其他的统统放下,心里面再也不牵挂,那才叫做执持名号。你这个念法,得一心不乱就很可能,看你功夫的勤惰。功夫勤惰从哪里说?你是不是真的放下,是不是真的彻底放下,放下是功夫。放下,所有一切障碍没有了,把业障放下了。第二层的功夫,你是不是专念?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专想西方极乐世界,果然如此,一心不乱很容易得到,因为你这种念,你已经是一心称念。
由此可知,这两句虽然一个是功夫,一个是效果,效果也是功夫,功夫也是效果,这才符合《金刚经》上所讲的原理,万法一如。如果它是两桩事情,那就不是一如。它确实不违背《金刚经》上最高的原理,一如、非一非异。执持名号跟一心不乱,从相上讲非一,它是两桩事情,一个是功夫,一个是功效。从理上讲,它是一样的,它不异;所谓是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不二,功夫跟效果是一不是二。
但是净宗的下手处就是在执持,执持必须要放下万缘。金刚般若 的确帮我们很大的忙,帮我们看破世界,看破宇宙人生的假相,我们才真正从心里面把它舍弃掉。不但身外之物我再不牵挂,再也不忧虑,再也不去想它,即使这个身体也不想它。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心一意念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这就是执持名号。这样念佛决定往生,没有一个不往生的,所谓是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漏掉。
底下文我们念念就行了,意思都说到。然若不能体会一心以起修,终亦不能做到执持。要想真正做到执持,一定要懂得一心、一向,大经上给我们讲的,一向专念、一心称念,这个才行。由此可知,一心不乱如果仅仅当作功效来看,那还是有偏差,与非一非异、诸法一如的原理就不相应。
【此经句句说理、说修,即无一句不可以贯通全经。】
这个意思,我想每一位同修读诵《金刚经》的经文,多少都能够有一些体会,纵…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一00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