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一0二集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一0二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23-102

  請掀開經本二百五十面,請看第二行:

  【佛時外道,每將世間事物層層分析,分析至於不可分,而猶執爲實有。正如今之化學家,分析世界各物,爲分子、原子、電子,依然執爲實有。二乘知微塵可析爲鄰虛,知一切皆空,然不及大乘之能作體空觀也。】

  我們看這一段,這是起這個意思,前面都曾經說過。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距離我們現在已經相當的遙遠,從中國曆史上所記載的,佛出世到今天有叁千多年,即使是外國人的考據,也超過二千五百年,時代相當的久遠。但是在那個時候,印度這些外道他們就相當的聰明,用分析的方法觀察出物質的現象,但是分析到最小的,他還是執著這個物質存在,這就像現代的科學家一樣。但是最近這二、叁十年來,科技比從前進步太多了。以前分析到原子、電子,他們還是執著這個東西是存在的、是實有的。可是最近由於科技的發達,觀察更爲微細,發現到物質的現象是波動。如果能夠講到波動,這是現在科學家已經承認了;換句話說,這基本的物質到底是存在還是不存在?跟佛經上所講的逐漸逐漸接近了。

  佛對於這些事情,在經典裏面講得很詳細,告訴我們物質怎麼樣變現出來的,怎麼樣發展,而成爲宇宙之間一切的現象。縱然是發展如此複雜的現象,佛告訴我們,這個相是幻相,不是實在的,這個相是假相,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般若 心經》幾乎每一個學佛的人天天在念,「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物質,就是物質的現象,實實在在,空有是一不是二。小乘人也像現代科學家一樣,用分析的方法,分析到極微之微,知道所有一切物相不可得;但是他比不上大乘菩薩,大乘菩薩用不著這麼麻煩去分析,用不著。他的智慧高,雖然沒有佛的五眼,也有與佛相似觀察的能力,知道一切法當體即空,這叫做體空觀。我們常念《般若 經》,念得很熟,而沒有得般若 的受用,就是我們雖念而不知道作觀,沒有能夠把佛經裏面這些重要的經句,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與生活裏面點點滴滴去做一個比較,這樣子我們才能夠得受用。這句經文裏面衆字,我們看末後這一段:

  【衆字之義,謂凡由集合而成者。】

  微塵衆,集合而成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因緣生法。因緣就是許多條件聚合而成的。凡是聚合而成的:

  【便知是空,不可執實。】

  不能夠執著這是實有的。從哪個地方觀察起?最好從我們自己的身體,我們身體是四大五蘊集合而成的,這個身體是因緣生法,也不違背這個原則。既然是因緣生法,當然是當體即空,所以不能把這個身體執著是實實在在有的。從這個地方看,從這個地方下手,拿這個來作觀。這是物質、色法,心法也用《金剛經》上一句經文,「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我們起心動念,要時時能體會《金剛經》講的這個意思、講的這個道理,希望把《般若 經》中的道理,於我們事相當中、物相當中去檢驗一下,這就叫做作觀,這就叫做用功。不檢驗不知道,經是經,念頭是念頭,行爲是行爲,彼此互不相幹。如果一檢驗,關系就密切了,曉得身心境界俱不可得,我們妄念自然就平息,妄念就沒有了。妄念沒有了,心定了,心定那就好了,你的真心本性就現前。佛法教導一切衆生,真正的目的就在此地,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目的是教我們作佛,教我們了生死、出叁界,教我們作佛作祖。怎麼個作法?不用這個功夫,你不能契入諸佛菩薩的真實境界。所以,執著這個東西實在的,錯了!那是凡夫的知見。知道一切法不可得,那是佛知佛見,他看到真相。

  【今之科學家雲,物質形成於場。】

  這是近代的科學家發現的。什麼叫場?底下有個簡單的注解:

  【場乃具有能量強度之空間,其中並無一物。】

  這個就接近於佛法所講的鄰虛,這個說法說得好。

  【又有謂一切物質都是波之現象。又有謂,元質點的世界,是一個反複生成和消滅的世界。】

  這是近代科學家所說的,這種說法,真的與佛經上講的愈來愈接近。與《心經》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似乎好像很接近。爲什麼不說它跟《般若 經》上講的是一樣的?我們還用個相似,那是科學家雖然觀測出來,雖然說出來,他沒放下,他還是執著有。換句話說,他依舊是凡夫,不是聖人,依舊出不了叁界六道。這個講法、觀察,跟佛經上所說的接近。如果他真的明白了,徹底明白了,我相信他一定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這一放下,最低限度他證阿羅漢果,他之所以證不了果,就是放不下。這一點我們應該要警惕。我們能不能放下?這些科學家們是利用現代進步的科學技術,觀察到這個現象,我們沒有這個機緣,沒有親自見到。但是這些科學家決定不是妄語,他的論文公布之後,爲其他國家地區的科學家所認同、所肯定,這不是虛妄的,我們信得過。

  我們學佛,尤其是受過叁皈五戒,期許自己做一個佛的弟子,佛弟子對老師的話怎能不相信?老師在經中爲我們說的,我們也要像相信近代科學家所發現、所說的一樣,我們更進一步,要看破、要放下,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看破、放下之後的境界就不一樣了,所謂是超凡入聖。這正是諸佛如來對我們殷切的期望,我們應當做到這一點,這才不辜負世尊爲我們說法。再看底下這一段,釋其所以,釋是解釋,解釋其所以然的道理:

  經【所以者何?佛說微塵衆,則非微塵衆,是名微塵衆。】

  佛說法的善巧,我們必須細心去領會,這個句子在《金剛經》裏面很多。

  【凡是講到則非】

  小注裏頭有。

  【約一如之法性,明其本來是空。】

  從體上說,從性上說,「則非微塵衆」。換句話說,清淨心中哪有此物?這個東西到底是怎麼來的?前面已經說過,這個地方不再重複了。「是名微塵衆」,「是名」是從現相上說的,這個現相是因緣所生。什麼因緣?是衆生無始劫來、無量劫來的妄想分別執著的習氣,本來是空寂的。在空寂裏面凝結的現相,這個現相不是真有。如果我們要說,空中本來沒有,爲什麼會有這個現相?你說凝結的現相,這個難以相信!實實在在說,這種現相很平常,你要不相信,你仔細去觀察觀察,空中有沒有相?沒有相。沒有相,你把兩個眼睛瞪大,仔細去看,看上十分鍾、二十分鍾,空中有相了,你會看到現相。爲什麼看到現相?眼睛看疲勞了,你眼睛要是害眼病,你看到這個虛空就會現相,眼睛疲勞的時候,看到這個也有現相。這個方法不是我發明的,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上講的。耳根疲勞了,會聽到奇奇怪怪的聲音。確實沒有聲音,別人沒聽到,你爲什麼聽到?疲勞、累了。由此可知,那個相真的是假的,不能說沒有相,他真有相,相不是真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

  我們現在感覺的這個現相,那是極其粗的現相,但是諸位要曉得,粗相是從細相裏頭變遷出來,變化出來的。而且這個現相,我們前面講了很多次,是衆生業因果報生滅的相續相,是這麼回事情。所以科學家講波動,很有道理,確確實實是波動,這個波動就是佛經裏面講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就是波動。爲什麼會有波動?不覺,迷了。迷了就動,覺了就不動,迷跟覺的差別現相就在此地。我們如果問問自己,我現在是覺了,還是迷了,用這個方法來觀察,覺迷就清清楚楚。迷的現象,心裏妄動,想東想西,妄想停不住,這是迷。真正覺悟的人,沒有妄想,心是定的,心是清淨的,那是覺悟。所以我們自己好好想想,自己這個心是定的還是亂動?如果是亂動,你就要記住,迷,沒覺悟!果然心定了,那就知道覺悟了,這個時候不迷了。要想覺悟,要想不迷,一定要萬緣放下,《般若 經》上跟我們講得這麼多,無非是幫助我們看破,讓我們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明白了,這才肯放下,放下不簡單!才肯。

  有這個現相,就不無假名。有這些現相,佛要爲我們說明這些現相的真相,那總要建立名詞術語,我們彼此溝通就方便。所以名詞是爲了溝通方便而建立的,也不是真的,是因緣生法。

  【佛說者,顯示覺智洞照,法性本空,法相皆幻。】

  這個經文裏面,「佛說微塵衆」,他不是說如來說,《金剛經》這個句子也很多。佛說跟如來說,意思不一樣,佛說是證果之人他說的,如果用如來,那是從自性上說的,所以它的意思不相同。「佛說」,顯示這個人修行證果,證到究竟圓滿的果位,也就是煩惱斷盡了,見思、塵沙、無明都斷幹淨了。覺智圓明,洞照,照見什麼?底下這兩句,宇宙人生的真相,「法性本空,法相皆幻。」有性決定有相,性相決定起作用;性的作用就是現相,性相一如,性相不二。性體是空寂的,法相哪裏會實有?法相講實有是決定講不通的,那性相怎麼能一如?所以法相是假的,夢幻泡影。

  【當其有時,便是空時。】

  這是如來的知見,我們凡夫顛倒錯亂,顛倒在哪裏?錯在哪裏?就錯在這個地方,我們把法相當作真實的,不知道一切相是幻有,不是真有。當其有時,便是空時。

  【因微塵之本空,便可類推而知世界皆空。】

  所以佛法講萬法皆空,我們今天講物質現象,構成現象的基本物質是波動,沒有實體。宇宙這些萬象,構成它的是波動的沒有實體的東西,這些現相怎麼會是真實的?理上講不通。理上講不通,我們感覺事上好像是這樣的,這真是我們看走了眼,看錯了。實在講,事實上也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個意思很深、很廣、很精微,要細心去體會,細心去觀察,能得到一點消息,對我們的修學就有很大的幫助。對於斷煩惱、證菩提,知道小而微塵,大而世界,都是因緣生法,了不可得。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

  經【世尊,如來所說叁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

  須菩提尊者的確非常聰明,這是須菩…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一0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