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一0叁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23-103
請掀開經本二百五十四面,第五行,從注解第九段看起。
【圓覺經雲: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這是《圓覺經》上一段很重要的開示,教給我們修學的訣竅。經中所說跟《金剛經》上講的意思完全相通,所以可以把它用來互相诠釋。也就是用《圓覺經》來解釋《金剛經》,用《金剛經》來解釋《圓覺經》,這個意思格外的明顯。可是這個境界很高,真正能夠用得上,當然是很好,就怕用不上;實在用不上,那就老實念佛。知幻即離,什麼是幻?《金剛經》上講得透徹。最近這幾次,世尊在本經裏面告訴我們:不但微塵是幻妄,不是實在的,世界也是假的,說明了諸法空相。大乘佛法裏面常說「萬法皆空」,這一句話可以說已經變成佛門的口頭禅,怎麼個空法也很少人去過問它,空不了就解決不了問題。這個經上給我們說得明白,確確實實是空相。「相有體無」,這是如來的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說,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外面的境界是空的、幻有、假有;裏面呢?裏面我們能夠思惟,能夠想像,能夠記憶的,我們叫它做「心」,能執著的,經上告訴我們:「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也是空的。身心世界都是空相,都不是真實的,這叫幻。這個意思不能再細說了,前面一直講下來,講得很詳細、很透徹。
觀世音菩薩在《心經》裏面告訴我們,他用般若 觀照的功夫,這他講得很清楚,「行深般若 波羅蜜多時」,這是用般若 的觀照,「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有情、無情,我們今天講的動物、植物、礦物,都超越不了五蘊的範圍,五蘊皆空,於是他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是什麼?不只叁苦、八苦,不止,六道輪回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了。六道、十界都是苦,都是苦厄,他能夠超越,超越到哪裏去?到一真法界去。菩薩住一真法界。他爲什麼能照見?爲什麼能度一切苦厄?那就是《圓覺經》上講的「知幻即離」,他明白了,身心世界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馬上就放下。離就是放下,離不是離開這個境界,諸位要記住!心裏面再也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心裏面再也不把身心世界挂在心上,心離,心真的離了,離得徹底,離得究竟。爲什麼說離得徹底而究竟?因爲他知幻。這四個字:「知幻」是開悟,大徹大悟;「即離」,離是功夫,離是放下,功夫!功夫就圓滿。「不作方便」,直截了當,這的確是宗門裏面所謂上上根人。禅宗六祖惠能大師,接引的對象就是這一類的根性,上上根性的人。
「離幻即覺」,這個地方的覺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有沒有次第?沒有,這叫做圓頓大法,所以經的名字叫《圓覺經》。圓是究竟圓滿,沒有次第。《華嚴經》上告訴我們,在修證的形相上來觀察,有次第、有圓融。中下根人,修學證果有次第。像經上講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這是有次第。上上乘人沒有次第,沒有次第的,叫它做圓融。圓融不礙次第,次第不礙圓融。這就好像我們到這個講堂來聽經,這個講堂是在五層樓,從樓梯一階一階上來那叫次第;坐電梯上來的,就沒有次第,那就圓融。但是你要曉得,你坐電梯上來,電梯還是一階一階的經過,所以行布跟圓融是一不是二。這是《華嚴經》上說的,諸位從這裏去體會它的意思,圓融裏面有次第,次第裏面有圓融。離幻即覺,問題就是你是不是真的徹底放下?
《金剛經》講到這個地方,愈講愈精彩,重要的意思都在後面。我們在講堂上看,同修們的福報不一樣。講前面,沒有講到這麼深,沒有講到這麼重要的地方,我們這個講堂這一層跟底下一層都坐滿了;現在講到最重要的,人只剩下四分之一都不到。你要問什麼原因?沒有福報。他只有那麼大的福報,只能聽那麼多,再聽到究竟圓滿,他沒有那麼大的福報,這是實實在在的。當然,他們還有依賴,錄相帶、錄音帶將來他還可以拿回家去聽。但是聽錄音帶,沒有在現場聽印象來得深刻,那是不得已。所以我們一看,真正有福報的人不多。福德不具足的人,還是占大多數!實在講這段經文,就是這兩句話,「知幻即離,離幻即覺」,頂重要的就是這兩句話,跟《金剛經》上講的義趣完全相同。
「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菩薩當然沒有問題,讓我們生起疑惑的是末世衆生。末法時期的衆生行嗎?《圓覺經》是一部大經,經義跟《楞嚴經》非常接近,但是它有相當的深度。雖然有相當深度,如果我們有《金剛般若 》的基礎,去涉獵這些圓教的了義經典就不難,《金剛經》的確是一把寶貴的鑰匙。末世衆生有沒有這種人?有。正如同須菩提尊者在這部經上所問的,五五百年之後,還有沒有人能夠相信釋迦牟尼佛講的這些話?世尊爲我們解釋得很清楚,不要說是現代,再往後去,我們知道,世尊的末法一萬年,這才過一千年,後面還有九千年。九千年之後,有沒有人?還是有人。爲什麼在那個時候還有人相信?還有人能夠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這些人善根福德深厚,不是普通人!這是佛在大乘經上常常說的,《金剛經》上也說,他不是凡夫,久遠劫來他就種植善根福德,善根福德非常深厚的人。
善根福德這麼深厚,他爲什麼不證果,還在當凡夫?實在講,這個話問得很好,問的是誰?就是我們這幫人。我們無量劫來,《無量壽經》上所說的,阿闍王子曾經供養四百億佛,四百億佛,諸位想想,那要經過多長的時間?就算是每一尊佛出世你都碰到,實在講沒有那麼好運的人,哪有那麼巧,佛一出世你就碰上?不見得是每一尊佛出世你碰上,但是你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無量劫!這樣深厚的善根,聽到釋迦牟尼佛講這個經典,生歡喜心。但是諸位要曉得,沒有這樣善根深厚的人,縱然聽到,有機會聞到佛法,心不堅定,不能夠依教奉行,不堅定。如果要是念佛往生,那他的善根福德比這個還要深厚。這是我們在經上看到的,阿闍王子曾經供養四百億佛,聽到釋迦牟尼佛講《無量壽經》,動了一個念頭,希望自己將來成佛也要像阿彌陀佛一樣,就動這麼一個念頭;還沒有動念頭「我要發心念佛往生」,沒發這個心。然後我們就想到,《彌陀經》上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那個善根少,少到什麼程度?供養四百億佛的善根都少,你才曉得修淨土法門的人不可思議!修淨土法門的人,決心這一生當中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只要這個決心下下去,再不退轉,這個人就是菩薩,絕對不是凡夫。這個話也不是我說的,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上講的。
我們今天在《金剛經》上,我們知道「幻」,能執著的心,叁心不可得;所執著的一切法,法是因緣所生,當體即空,了不可得。身心世界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我們今天知道這個是幻。不但佛是這麼說的,近代西方科學家也是這麼說的,他的說法跟佛在經典上講的已經相當接近了。可以說我們「知」,現在問題,知是知,沒有離。如果你在我們這個講堂裏面,你這一聽馬上就離,那就恭喜你,你當下就證果,你立刻就成佛了。古人所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個話不假!你想不想成佛?想成佛,離了,你馬上就成佛。當然這個佛不是究竟圓滿佛,但是確確實實是《金剛經》上所講的諸佛如來。圓教初住菩薩就是諸佛如來,你真的是成佛,不是假的。問題是你肯不肯離,也就是你肯不肯放下,放下就是,離幻即覺。
這是說明大乘了義經的理論與方法,乃至於果證,末法時期的衆生也有分,不要低估了自己,但是也不可以擡高自己。擡高自己,是貢高我慢;低估了自己,顯得自己太懦弱無能,這都不行,都不能成就。要明理,要放下。實在不能完全放下,那我們就走次第;圓融沒法子走,走次第,次第是逐漸逐漸放下。我們還拿比喻來說,你們從一樓到五樓來,你們從臺階一步一步上來,你爬到第二層,你一定舍第一層,你放下了!你放下第二層,你才能到第叁層;放下第叁層,你才能到第四層;四層也放下了,你才能到第五層。你不放下,你就得不到,一定要放下。次第是慢慢的放,先把身外之物放下。這個放下,跟諸位說,最要緊是從心裏放下,我不再攀緣了。我每天叁餐飯能吃得飽,能穿得暖,有個小房子住,就很好了,不要再貪求、再奢求,奢求是放不下。希望生活愈過愈簡單,那你就是愈放愈多。放下的愈多,你就愈自在。爲什麼?你心裏負擔少,壓力少。貪而無厭的人,心裏負擔沈重,壓力很重,那就不自在,煩惱重重!能放下的人,煩惱少;煩惱輕,智慧就增長。所以他的生活,人家生活在圓滿智慧之中,這真正是高人。一般凡夫是生活在煩惱裏面,苦不堪言。這些事跟理,都要好好去想想。我們講得很簡單,講了你也點頭,但是你還是放不下。什麼原因?沒想通;果然想通,你就真的放下了,放下就明心見性。
「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剛才講了,叁界、六道、十法界都是幻的,所以稱之爲「諸幻」。叁界六道從哪裏來的,你要清楚;你搞不清楚,所以你不肯放下。佛在經上真的講得很圓滿、很透徹,十法界是從妄想裏面生的,打妄想、起分別,這就有十法界。六道從哪裏來的?六道是十法界裏面的一個部分,執著來的。所以佛在《華嚴經》上說:「一切衆生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證得的是什麼?一真法界,真如本性,你不能證得,原因就是你有妄想,你有執著。還有一些人,有妄想他死不承認,「我沒有妄想!」他沒有妄想。沒有妄想,你怎麼會生在六道裏頭?不但你有妄想,你還有執著;你要是只有妄想,沒有執著,你今天應該是阿羅漢、緣覺、菩薩、佛,你在四聖法界,你不應該在六道輪回。在六道裏面的人,不但有妄想,還有嚴重的執著。這就是我們要承認,不承認不行。承認…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一0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