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一0三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一0三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103

  请掀开经本二百五十四面,第五行,从注解第九段看起。

  【圆觉经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这是《圆觉经》上一段很重要的开示,教给我们修学的诀窍。经中所说跟《金刚经》上讲的意思完全相通,所以可以把它用来互相诠释。也就是用《圆觉经》来解释《金刚经》,用《金刚经》来解释《圆觉经》,这个意思格外的明显。可是这个境界很高,真正能够用得上,当然是很好,就怕用不上;实在用不上,那就老实念佛。知幻即离,什么是幻?《金刚经》上讲得透彻。最近这几次,世尊在本经里面告诉我们:不但微尘是幻妄,不是实在的,世界也是假的,说明了诸法空相。大乘佛法里面常说「万法皆空」,这一句话可以说已经变成佛门的口头禅,怎么个空法也很少人去过问它,空不了就解决不了问题。这个经上给我们说得明白,确确实实是空相。「相有体无」,这是如来的方便说,不是真实说;真实说,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外面的境界是空的、幻有、假有;里面呢?里面我们能够思惟,能够想像,能够记忆的,我们叫它做「心」,能执著的,经上告诉我们:「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也是空的。身心世界都是空相,都不是真实的,这叫幻。这个意思不能再细说了,前面一直讲下来,讲得很详细、很透彻。

  观世音菩萨在《心经》里面告诉我们,他用般若 观照的功夫,这他讲得很清楚,「行深般若 波罗蜜多时」,这是用般若 的观照,「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有情、无情,我们今天讲的动物、植物、矿物,都超越不了五蕴的范围,五蕴皆空,於是他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是什么?不只三苦、八苦,不止,六道轮回没有了,十法界也没有了。六道、十界都是苦,都是苦厄,他能够超越,超越到哪里去?到一真法界去。菩萨住一真法界。他为什么能照见?为什么能度一切苦厄?那就是《圆觉经》上讲的「知幻即离」,他明白了,身心世界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马上就放下。离就是放下,离不是离开这个境界,诸位要记住!心里面再也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心里面再也不把身心世界挂在心上,心离,心真的离了,离得彻底,离得究竟。为什么说离得彻底而究竟?因为他知幻。这四个字:「知幻」是开悟,大彻大悟;「即离」,离是功夫,离是放下,功夫!功夫就圆满。「不作方便」,直截了当,这的确是宗门里面所谓上上根人。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接引的对象就是这一类的根性,上上根性的人。

  「离幻即觉」,这个地方的觉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有没有次第?没有,这叫做圆顿大法,所以经的名字叫《圆觉经》。圆是究竟圆满,没有次第。《华严经》上告诉我们,在修证的形相上来观察,有次第、有圆融。中下根人,修学证果有次第。像经上讲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是有次第。上上乘人没有次第,没有次第的,叫它做圆融。圆融不碍次第,次第不碍圆融。这就好像我们到这个讲堂来听经,这个讲堂是在五层楼,从楼梯一阶一阶上来那叫次第;坐电梯上来的,就没有次第,那就圆融。但是你要晓得,你坐电梯上来,电梯还是一阶一阶的经过,所以行布跟圆融是一不是二。这是《华严经》上说的,诸位从这里去体会它的意思,圆融里面有次第,次第里面有圆融。离幻即觉,问题就是你是不是真的彻底放下?

  《金刚经》讲到这个地方,愈讲愈精彩,重要的意思都在后面。我们在讲堂上看,同修们的福报不一样。讲前面,没有讲到这么深,没有讲到这么重要的地方,我们这个讲堂这一层跟底下一层都坐满了;现在讲到最重要的,人只剩下四分之一都不到。你要问什么原因?没有福报。他只有那么大的福报,只能听那么多,再听到究竟圆满,他没有那么大的福报,这是实实在在的。当然,他们还有依赖,录相带、录音带将来他还可以拿回家去听。但是听录音带,没有在现场听印象来得深刻,那是不得已。所以我们一看,真正有福报的人不多。福德不具足的人,还是占大多数!实在讲这段经文,就是这两句话,「知幻即离,离幻即觉」,顶重要的就是这两句话,跟《金刚经》上讲的义趣完全相同。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菩萨当然没有问题,让我们生起疑惑的是末世众生。末法时期的众生行吗?《圆觉经》是一部大经,经义跟《楞严经》非常接近,但是它有相当的深度。虽然有相当深度,如果我们有《金刚般若 》的基础,去涉猎这些圆教的了义经典就不难,《金刚经》的确是一把宝贵的钥匙。末世众生有没有这种人?有。正如同须菩提尊者在这部经上所问的,五五百年之后,还有没有人能够相信释迦牟尼佛讲的这些话?世尊为我们解释得很清楚,不要说是现代,再往后去,我们知道,世尊的末法一万年,这才过一千年,后面还有九千年。九千年之后,有没有人?还是有人。为什么在那个时候还有人相信?还有人能够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这些人善根福德深厚,不是普通人!这是佛在大乘经上常常说的,《金刚经》上也说,他不是凡夫,久远劫来他就种植善根福德,善根福德非常深厚的人。

  善根福德这么深厚,他为什么不证果,还在当凡夫?实在讲,这个话问得很好,问的是谁?就是我们这帮人。我们无量劫来,《无量寿经》上所说的,阿闍王子曾经供养四百亿佛,四百亿佛,诸位想想,那要经过多长的时间?就算是每一尊佛出世你都碰到,实在讲没有那么好运的人,哪有那么巧,佛一出世你就碰上?不见得是每一尊佛出世你碰上,但是你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无量劫!这样深厚的善根,听到释迦牟尼佛讲这个经典,生欢喜心。但是诸位要晓得,没有这样善根深厚的人,纵然听到,有机会闻到佛法,心不坚定,不能够依教奉行,不坚定。如果要是念佛往生,那他的善根福德比这个还要深厚。这是我们在经上看到的,阿闍王子曾经供养四百亿佛,听到释迦牟尼佛讲《无量寿经》,动了一个念头,希望自己将来成佛也要像阿弥陀佛一样,就动这么一个念头;还没有动念头「我要发心念佛往生」,没发这个心。然后我们就想到,《弥陀经》上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个善根少,少到什么程度?供养四百亿佛的善根都少,你才晓得修净土法门的人不可思议!修净土法门的人,决心这一生当中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只要这个决心下下去,再不退转,这个人就是菩萨,绝对不是凡夫。这个话也不是我说的,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上讲的。

  我们今天在《金刚经》上,我们知道「幻」,能执著的心,三心不可得;所执著的一切法,法是因缘所生,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身心世界都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我们今天知道这个是幻。不但佛是这么说的,近代西方科学家也是这么说的,他的说法跟佛在经典上讲的已经相当接近了。可以说我们「知」,现在问题,知是知,没有离。如果你在我们这个讲堂里面,你这一听马上就离,那就恭喜你,你当下就证果,你立刻就成佛了。古人所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个话不假!你想不想成佛?想成佛,离了,你马上就成佛。当然这个佛不是究竟圆满佛,但是确确实实是《金刚经》上所讲的诸佛如来。圆教初住菩萨就是诸佛如来,你真的是成佛,不是假的。问题是你肯不肯离,也就是你肯不肯放下,放下就是,离幻即觉。

  这是说明大乘了义经的理论与方法,乃至於果证,末法时期的众生也有分,不要低估了自己,但是也不可以抬高自己。抬高自己,是贡高我慢;低估了自己,显得自己太懦弱无能,这都不行,都不能成就。要明理,要放下。实在不能完全放下,那我们就走次第;圆融没法子走,走次第,次第是逐渐逐渐放下。我们还拿比喻来说,你们从一楼到五楼来,你们从台阶一步一步上来,你爬到第二层,你一定舍第一层,你放下了!你放下第二层,你才能到第三层;放下第三层,你才能到第四层;四层也放下了,你才能到第五层。你不放下,你就得不到,一定要放下。次第是慢慢的放,先把身外之物放下。这个放下,跟诸位说,最要紧是从心里放下,我不再攀缘了。我每天三餐饭能吃得饱,能穿得暖,有个小房子住,就很好了,不要再贪求、再奢求,奢求是放不下。希望生活愈过愈简单,那你就是愈放愈多。放下的愈多,你就愈自在。为什么?你心里负担少,压力少。贪而无厌的人,心里负担沉重,压力很重,那就不自在,烦恼重重!能放下的人,烦恼少;烦恼轻,智慧就增长。所以他的生活,人家生活在圆满智慧之中,这真正是高人。一般凡夫是生活在烦恼里面,苦不堪言。这些事跟理,都要好好去想想。我们讲得很简单,讲了你也点头,但是你还是放不下。什么原因?没想通;果然想通,你就真的放下了,放下就明心见性。

  「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刚才讲了,三界、六道、十法界都是幻的,所以称之为「诸幻」。三界六道从哪里来的,你要清楚;你搞不清楚,所以你不肯放下。佛在经上真的讲得很圆满、很透彻,十法界是从妄想里面生的,打妄想、起分别,这就有十法界。六道从哪里来的?六道是十法界里面的一个部分,执著来的。所以佛在《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证得的是什么?一真法界,真如本性,你不能证得,原因就是你有妄想,你有执著。还有一些人,有妄想他死不承认,「我没有妄想!」他没有妄想。没有妄想,你怎么会生在六道里头?不但你有妄想,你还有执著;你要是只有妄想,没有执著,你今天应该是阿罗汉、缘觉、菩萨、佛,你在四圣法界,你不应该在六道轮回。在六道里面的人,不但有妄想,还有严重的执著。这就是我们要承认,不承认不行。承认…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一0三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