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一0七集) 1995/5 美國淨宗學會 檔名:09-23-107
請掀開經本二百五十叁面,倒數第四行,注解第六段開始。
【若明得諸法本空,便會歸於性,而諸法一如矣,是法平等矣,此爲諸法空相之要義,解得此義,便可事事作如是觀,觀照功醇,便可證無生忍,而泯相入體矣。】
這個地方所講的,對於我們平常用功,可以說指出一個重要的修學綱領。由此可知,《金剛經》在後半部所講的義理非常重要。後半部我們可以把它歸結爲兩句:第一個就是講「叁心不可得」,第二個就是講「諸法空相」。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一切衆生之所以輪回六道,永無出期,就是對於這個事理迷惑而不能夠明了,造成一切的妄想執著。能執著的是叁心,佛在此地告訴我們:能執著的是空的、假的,叁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能執著的是空的。所執著這一切現象,這一切現象都是緣生之法,也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換句話說,能執、所執都是空的。這個理我們明白,事也搞清楚,一切妄想分別執著自自然然就放下。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明心見性,就不再是凡夫,不再有輪回。這是《金剛經》後半部的精華、要義。所以說明了,明得就是真正明了,真正體會得諸法本空。本來空,現在還是空,決定不是事實。本來空,空義就是真如本性,真性是空寂的,所以一切法的體性就是真如本性,明了空寂就會歸於性;這是從理上說。底下一句是從相上說,知道一切法體性空寂,這一切法平等了,諸法一如,是法平等。
經上說,這個經上給我們解釋如來的意思,「如來者,諸法如義。」成佛,證得究竟的果位,通常都有十個名號,十個名號第一個就是如來。如來的意思就是諸法如義,也就是此地講的諸法一如、諸法平等。可見得我們如果能在一切法裏面,見到它的空相,不必分析之後才曉得是空,不必分析,就在相上知道它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知道一切法平等、一如,這個看法就叫見性。禅宗裏面說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怎麼回事,怎麼叫明心,怎麼叫見性?我們讀《金剛經》,讀到這個地方這就能體會到一些,這就是明心見性。這是《金剛經》講到這個地方,把般若 重要的義理都說出來了。
我們怎樣才真正做到明心見性?下面幾句就是教給我們。解得此義,你把這個道理、事實真相,都明白了、都理解了,要緊的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都要作如是觀,這是教我們怎麼做。果然都能作如是觀,這就是做明心見性的功夫,這才叫真正的學佛,學作佛。功夫做久了,功夫得力,叫觀照功醇,醇熟了。醇熟了,在佛法裏面就叫照住。觀照,觀照是我們現在開始做,做到功夫得力,照住了。什麼照住?這些妄想分別執著不再現行,也就是說不再起作用。妄想分別執著沒斷,並沒有斷,但是它不起作用,這也就是說你的功夫得力,功夫真正得力了,能夠伏住煩惱。《金剛經》一開端,「雲何降伏其心」,這是把你這個心,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些念頭,把它伏住,降伏住,雖沒有斷,不起作用,這是第一個功夫。這個功夫,我們通常講得定了。禅宗裏面講得定,就是指這樣的功夫。在念佛法門裏面講,叫事一心不亂,也就是指這樣的功夫。這個功夫再要提升,也就是說你這個觀照繼續不斷去用,用到更醇更深的時候,就證無生法忍,這個境界就是《心經》上講的照見,見是見性,見到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
一切法不生很難懂,很不好講。大乘經上我們常常讀,念佛人每天念回向偈,也念「花開見佛悟無生」,什麼叫無生?雖然天天念,不曉得無生是什麼意思,無生是什麼樣的現象,是什麼樣的境界?都不知道。這一次我們《金剛經》講到這個地方,講到一切法不生不滅,我想大家多少都能夠體會一些。雖不能全懂,總少分能夠體會到,一切法確確實實不生。前面講的,世界非世界,微塵非微塵,一不定一,合不定合,這裏頭就顯示出一切法不生的意思。你把這個體會到,你就能夠想到一切法不生。然後再觀察,就在日常生活當中觀察我們生活的環境,環境裏面有人事的環境,有物質的環境。先觀察環境,環境裏面觀察到一切法皆如,一切法平等,一切法不生,然後再回過頭來,觀察自己身心。爲什麼要這樣觀察?我們觀察外面比較容易,一開端要觀察自己的身、自己的心比較難。看外面,外面看清楚了,回來一觀察自己,自己身心跟外境沒有兩樣,這就很容易理解。這是觀察事實真相,真相就是真如本性。
過去,歐陽竟無居士說佛法不是宗教,佛法不是哲學。不是宗教,意思很明顯。佛法何以不是哲學?他解釋得很有道理。哲學裏面有能、有所,無論是一元論、多元論,不能離開能所。佛法裏面沒有能所,佛法裏頭爲了說法的方便,也說能所。譬如我們講能現、所現,能現的是真如本性,所現的是依正莊嚴。能變、所變,能變的是念頭,是第六識、第七識,就是分別、執著,能變;所變的是十法界;我們也說能、也說所。可是諸位要曉得,佛經裏面所講的能所,跟哲學裏面講的能所意思不一樣。哲學裏面講的能所,能不是所,所不是能,能所是對立的。佛法裏面講的能所是一樁事情,能跟所是一不是二。因此哲學裏面講的一元、多元,在佛法裏統統用不上。一非定一,多非定多,我們要體會到這個意思,這才是事實真相;換句話說,哲學沒有見到事實真相,可以說接近它的邊緣,但是不是事實真相。這是佛法爲什麼不是哲學,我們要把它辨別清楚,然後我們才知道怎麼用功法,功夫如何能夠得力。
明了一切法不生,這就是證無生忍,無生是說一切法不生。忍就當作證字來講,忍有承認的意思,有同意的意思。佛說一切法不生,我承認,我同意,這個忍是這個意思。你怎麼承認?怎麼同意?因爲你見到了。佛說得沒錯,佛所講的,我們自己親自證得了,這才同意,才承認。這不是講的聖言量,「佛是聖人,佛說的話大概不騙人」,不是這個,那你自己沒有見到。必須自己親自見到,所以才叫做忍。這個時候,泯相入體,相是一切現相,一切現相就是性體,性體就是一切現相,無二無別,這才叫泯相入體。並不是把一切現相消滅,顯示出本體,不是的。我們常講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就是泯相入體的意思,泯相入體的境界。由此可知,這一段是修行用功重要的綱領。
【正報、依報,爲衆生所不能須臾離者,尚且虛幻無實。則一切盛衰、苦樂、稱譏、毀譽、種種對待之事相,其更爲虛幻非實可知,何足貪戀執著哉。】
「正報」是我們的身體,我們的身,我們的心。現在所講的心,都是指能夠思惟、能夠想像的,佛法裏面稱之爲識心,就是意識,第六意識、第七識。識心,它的作用就是分別、執著,有這種功能,能夠思惟想像,它的作用非常廣大,可以講虛空法界都能夠緣得到,都能夠想得到,它的作用很大。雖然能夠緣慮到虛空法界,它沒有辦法緣慮到自體,就是真心本性緣不到。它這個功能很大,緣不到自性。因此這個心,佛叫它做妄心。妄心的能力很大,如果在法相宗來講,八識都是它所緣的境界,它緣不到自性。正因爲如此,佛告訴我們,一個修行人如果要是用八識心來修行,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我們用思惟想像這個心來修行,可以證阿羅漢果,可以證辟支佛,可以證權教菩薩位,可以成十法界裏面的佛,因爲它的能力可以緣十法界。但是諸位要曉得,一真法界它緣不到。一真法界是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境界,它緣不到,這一點我們不能不知道。大乘經上,世尊常常責備修行人,錯用了心,怎麼用錯?用八識心就是用錯了。用這個心用錯了,用這個心不能成佛,也就是說用這個心不能明心見性。如果要想明心見性,必須把這個心舍掉,不用這個心。不用這個心,用什麼?用真心。我們今天能夠思惟想像的是妄心,妄心要舍掉。
明朝時候,交光法師在《楞嚴經》注解裏面,他那個注解叫《楞嚴經正脈》,最近這些年在臺灣有流通,有翻印流通。交光大師也很了不起,他在注解序文裏面寫著,他說他念佛求往生淨土,在生病的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引他,他那個時候想起來,《楞嚴經》自古以來有不少人的注解,但是都沒有把經義講清楚、講明白,所以他就向阿彌陀佛請假,他說:「我可不可以暫時不去,我把《楞嚴經》做一部注解以後再往生?」阿彌陀佛也就同意了,佛就走了,他的病就好了。好了以後,就寫這一部注解,叫《楞嚴經正脈》。在《楞嚴經》許許多多注解當中,古德認爲這個注解叫新注,就把所有的注解分爲新舊兩派。從他這個本子開始,凡是依照他這裏面的,就叫做新注。
新舊差別在哪裏?《楞嚴》的確是一部非常好的經典。過去中國到印度去取經的這些法師,用現代的話說,到印度去留學的這些法師,在印度沒有見到這部經典。印度到中國來的許多高僧大德,到中國來傳法的,也沒有把這個經帶到中國來。到以後我們才了解,原來印度人吝法,認爲這是佛法最重要的珍寶,不傳外國。所以外國留學生到那裏去,這部經見不到,他不讓你看到。法師到中國來,這個經是禁止,決定不能出口。印度今天人愚癡,得這個果報,吝法的果報。
而這部經典,中國人怎麼知道的呢?是天臺大師,就是智者大師,隋朝之人,他是天臺宗第叁代的祖師。而實際上天臺能夠成爲一個獨立的宗派,是在他手上完成的。他依據《法華經》,發明一個修行的方法,就是從《法華經》的理論上,他發明一個修行的方法「止觀」,止觀是天臺大師發明的,叁止叁觀。叁止叁觀裏面,在實際上用功的時候,有一心叁觀、次第叁觀。這是天臺宗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指導原則。當時印度有一些高僧到中國來弘法的,到天臺山拜訪智者大師,看到智者大師指導大衆修行這個綱領原則,他們非常贊歎,非常佩服!就說出來,大師這個叁止叁觀跟《楞…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一0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