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一0七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一0七集)  1995/5  美国净宗学会  档名:09-23-107

  请掀开经本二百五十三面,倒数第四行,注解第六段开始。

  【若明得诸法本空,便会归於性,而诸法一如矣,是法平等矣,此为诸法空相之要义,解得此义,便可事事作如是观,观照功醇,便可证无生忍,而泯相入体矣。】

  这个地方所讲的,对於我们平常用功,可以说指出一个重要的修学纲领。由此可知,《金刚经》在后半部所讲的义理非常重要。后半部我们可以把它归结为两句:第一个就是讲「三心不可得」,第二个就是讲「诸法空相」。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一切众生之所以轮回六道,永无出期,就是对於这个事理迷惑而不能够明了,造成一切的妄想执著。能执著的是三心,佛在此地告诉我们:能执著的是空的、假的,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能执著的是空的。所执著这一切现象,这一切现象都是缘生之法,也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换句话说,能执、所执都是空的。这个理我们明白,事也搞清楚,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自自然然就放下。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就明心见性,就不再是凡夫,不再有轮回。这是《金刚经》后半部的精华、要义。所以说明了,明得就是真正明了,真正体会得诸法本空。本来空,现在还是空,决定不是事实。本来空,空义就是真如本性,真性是空寂的,所以一切法的体性就是真如本性,明了空寂就会归於性;这是从理上说。底下一句是从相上说,知道一切法体性空寂,这一切法平等了,诸法一如,是法平等。

  经上说,这个经上给我们解释如来的意思,「如来者,诸法如义。」成佛,证得究竟的果位,通常都有十个名号,十个名号第一个就是如来。如来的意思就是诸法如义,也就是此地讲的诸法一如、诸法平等。可见得我们如果能在一切法里面,见到它的空相,不必分析之后才晓得是空,不必分析,就在相上知道它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知道一切法平等、一如,这个看法就叫见性。禅宗里面说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怎么回事,怎么叫明心,怎么叫见性?我们读《金刚经》,读到这个地方这就能体会到一些,这就是明心见性。这是《金刚经》讲到这个地方,把般若 重要的义理都说出来了。

  我们怎样才真正做到明心见性?下面几句就是教给我们。解得此义,你把这个道理、事实真相,都明白了、都理解了,要紧的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都要作如是观,这是教我们怎么做。果然都能作如是观,这就是做明心见性的功夫,这才叫真正的学佛,学作佛。功夫做久了,功夫得力,叫观照功醇,醇熟了。醇熟了,在佛法里面就叫照住。观照,观照是我们现在开始做,做到功夫得力,照住了。什么照住?这些妄想分别执著不再现行,也就是说不再起作用。妄想分别执著没断,并没有断,但是它不起作用,这也就是说你的功夫得力,功夫真正得力了,能够伏住烦恼。《金刚经》一开端,「云何降伏其心」,这是把你这个心,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这些念头,把它伏住,降伏住,虽没有断,不起作用,这是第一个功夫。这个功夫,我们通常讲得定了。禅宗里面讲得定,就是指这样的功夫。在念佛法门里面讲,叫事一心不乱,也就是指这样的功夫。这个功夫再要提升,也就是说你这个观照继续不断去用,用到更醇更深的时候,就证无生法忍,这个境界就是《心经》上讲的照见,见是见性,见到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

  一切法不生很难懂,很不好讲。大乘经上我们常常读,念佛人每天念回向偈,也念「花开见佛悟无生」,什么叫无生?虽然天天念,不晓得无生是什么意思,无生是什么样的现象,是什么样的境界?都不知道。这一次我们《金刚经》讲到这个地方,讲到一切法不生不灭,我想大家多少都能够体会一些。虽不能全懂,总少分能够体会到,一切法确确实实不生。前面讲的,世界非世界,微尘非微尘,一不定一,合不定合,这里头就显示出一切法不生的意思。你把这个体会到,你就能够想到一切法不生。然后再观察,就在日常生活当中观察我们生活的环境,环境里面有人事的环境,有物质的环境。先观察环境,环境里面观察到一切法皆如,一切法平等,一切法不生,然后再回过头来,观察自己身心。为什么要这样观察?我们观察外面比较容易,一开端要观察自己的身、自己的心比较难。看外面,外面看清楚了,回来一观察自己,自己身心跟外境没有两样,这就很容易理解。这是观察事实真相,真相就是真如本性。

  过去,欧阳竟无居士说佛法不是宗教,佛法不是哲学。不是宗教,意思很明显。佛法何以不是哲学?他解释得很有道理。哲学里面有能、有所,无论是一元论、多元论,不能离开能所。佛法里面没有能所,佛法里头为了说法的方便,也说能所。譬如我们讲能现、所现,能现的是真如本性,所现的是依正庄严。能变、所变,能变的是念头,是第六识、第七识,就是分别、执著,能变;所变的是十法界;我们也说能、也说所。可是诸位要晓得,佛经里面所讲的能所,跟哲学里面讲的能所意思不一样。哲学里面讲的能所,能不是所,所不是能,能所是对立的。佛法里面讲的能所是一桩事情,能跟所是一不是二。因此哲学里面讲的一元、多元,在佛法里统统用不上。一非定一,多非定多,我们要体会到这个意思,这才是事实真相;换句话说,哲学没有见到事实真相,可以说接近它的边缘,但是不是事实真相。这是佛法为什么不是哲学,我们要把它辨别清楚,然后我们才知道怎么用功法,功夫如何能够得力。

  明了一切法不生,这就是证无生忍,无生是说一切法不生。忍就当作证字来讲,忍有承认的意思,有同意的意思。佛说一切法不生,我承认,我同意,这个忍是这个意思。你怎么承认?怎么同意?因为你见到了。佛说得没错,佛所讲的,我们自己亲自证得了,这才同意,才承认。这不是讲的圣言量,「佛是圣人,佛说的话大概不骗人」,不是这个,那你自己没有见到。必须自己亲自见到,所以才叫做忍。这个时候,泯相入体,相是一切现相,一切现相就是性体,性体就是一切现相,无二无别,这才叫泯相入体。并不是把一切现相消灭,显示出本体,不是的。我们常讲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就是泯相入体的意思,泯相入体的境界。由此可知,这一段是修行用功重要的纲领。

  【正报、依报,为众生所不能须臾离者,尚且虚幻无实。则一切盛衰、苦乐、称讥、毁誉、种种对待之事相,其更为虚幻非实可知,何足贪恋执著哉。】

  「正报」是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身,我们的心。现在所讲的心,都是指能够思惟、能够想像的,佛法里面称之为识心,就是意识,第六意识、第七识。识心,它的作用就是分别、执著,有这种功能,能够思惟想像,它的作用非常广大,可以讲虚空法界都能够缘得到,都能够想得到,它的作用很大。虽然能够缘虑到虚空法界,它没有办法缘虑到自体,就是真心本性缘不到。它这个功能很大,缘不到自性。因此这个心,佛叫它做妄心。妄心的能力很大,如果在法相宗来讲,八识都是它所缘的境界,它缘不到自性。正因为如此,佛告诉我们,一个修行人如果要是用八识心来修行,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我们用思惟想像这个心来修行,可以证阿罗汉果,可以证辟支佛,可以证权教菩萨位,可以成十法界里面的佛,因为它的能力可以缘十法界。但是诸位要晓得,一真法界它缘不到。一真法界是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境界,它缘不到,这一点我们不能不知道。大乘经上,世尊常常责备修行人,错用了心,怎么用错?用八识心就是用错了。用这个心用错了,用这个心不能成佛,也就是说用这个心不能明心见性。如果要想明心见性,必须把这个心舍掉,不用这个心。不用这个心,用什么?用真心。我们今天能够思惟想像的是妄心,妄心要舍掉。

  明朝时候,交光法师在《楞严经》注解里面,他那个注解叫《楞严经正脉》,最近这些年在台湾有流通,有翻印流通。交光大师也很了不起,他在注解序文里面写著,他说他念佛求往生净土,在生病的时候,阿弥陀佛来接引他,他那个时候想起来,《楞严经》自古以来有不少人的注解,但是都没有把经义讲清楚、讲明白,所以他就向阿弥陀佛请假,他说:「我可不可以暂时不去,我把《楞严经》做一部注解以后再往生?」阿弥陀佛也就同意了,佛就走了,他的病就好了。好了以后,就写这一部注解,叫《楞严经正脉》。在《楞严经》许许多多注解当中,古德认为这个注解叫新注,就把所有的注解分为新旧两派。从他这个本子开始,凡是依照他这里面的,就叫做新注。

  新旧差别在哪里?《楞严》的确是一部非常好的经典。过去中国到印度去取经的这些法师,用现代的话说,到印度去留学的这些法师,在印度没有见到这部经典。印度到中国来的许多高僧大德,到中国来传法的,也没有把这个经带到中国来。到以后我们才了解,原来印度人吝法,认为这是佛法最重要的珍宝,不传外国。所以外国留学生到那里去,这部经见不到,他不让你看到。法师到中国来,这个经是禁止,决定不能出口。印度今天人愚痴,得这个果报,吝法的果报。

  而这部经典,中国人怎么知道的呢?是天台大师,就是智者大师,隋朝之人,他是天台宗第三代的祖师。而实际上天台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宗派,是在他手上完成的。他依据《法华经》,发明一个修行的方法,就是从《法华经》的理论上,他发明一个修行的方法「止观」,止观是天台大师发明的,三止三观。三止三观里面,在实际上用功的时候,有一心三观、次第三观。这是天台宗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指导原则。当时印度有一些高僧到中国来弘法的,到天台山拜访智者大师,看到智者大师指导大众修行这个纲领原则,他们非常赞叹,非常佩服!就说出来,大师这个三止三观跟《楞…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一0七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