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一0八集) 1995/5 美国净宗学会 档名:09-23-108
请掀开经本二百五十四面,第八行,从注解第十段开始:
【佛说一句法,包含无量义,可作种种解,故谓之圆音。又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邪人遇正法,正法亦成邪。所以大乘经中教导学人,以亲近善知识为要图,以开正知见为根本。】
我们取这一段做为经文的结论。《金刚经》说到末后,是愈来愈重要,愈来愈精采,义理很深,也很难体会。但是它确确实实是大乘佛法、所有行门修行的指导纲领。无论修学哪一个宗派,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如果能够掌握到这个原理原则,可以说都会有成就的,都能够开悟,都能够证果。经义无限的深广,我们这一次虽然用了相当长的时间,而实际上所能够说得出来的,的确是大海之一滴而已。虽然是大海一滴,如果我们真的体会到了,可以讲在一生当中受用无穷。这一段末后的结论,「佛说一句法,包含无量义。」不仅是在《金刚经》,所有一切经论字字句句都是含无量义。这个讲法是真实的吗?我们能相信、能接受吗?如果对於佛理稍稍通达一点,就不会怀疑了。什么原因?因为佛所说的字字句句,是从真心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真心本性是没有边际的,所以从这个地方流露出来的,这个意思就无有穷尽。我们世间人所说的、所写的,那个意思有尽。为什么是有尽?世间人的言语文字是从意识心里面流露出来的,这个意识就是分别执著。从想像思惟、分别执著里面流露出来的,它有界限。思惟有界限,言说有界限,分别执著更有界限。有界限,它意思有尽。真心本性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它没有界限,所以从心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言语文字就没有界限,就无有穷尽了。
心性,大乘经上讲得很多,古人的注疏里面也说得很多。像《坛经》里面所讲的「本来无一物」,心性本来无一物。从心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言语文字当然也无一物,这是一定的道理。既无一物,自然就没有意思。像《般若 经》上佛讲的「般若 无知」,这是真的;但是它起作用,那就「无所不知」。般若 无知,是讲的根本智,是心性;无所不知,是讲它的作用,无所不知就是无量义。因为它无意,所以就变成无量义,就可以作种种解。如果说有意,那意思就死了,就一个意思,不能做第二种解释。这是我们应当把这些原理原则搞清楚。所以佛经没有意思,在应用的时候,意思就无穷无尽,可作种种解,这种说法就称之为「圆音」,圆是圆满,没有丝毫缺陷。
正因为是这么一个事实,我们以《金刚经》做例子,这部经我们现在采取的这个本子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罗什大师到中国来,那个时代跟我们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同时代,东晋时候到中国来的。那个时代出了不少的人物,佛门里面还有一位大德道安法师也是那个时代的人。在历史上,很富盛名的陶渊明,大家都晓得,谢灵运,都是同时代的人。距离我们现代,大概有一千七百年的样子。这么长久的时间里面,为《金刚经》做注解的人,有几百家之多。我们通常听讲,《金刚经》五百家的注解,实际上是超过这个数量。每一个人注的都不一样,如果我注的跟别人注的一样,这个就没有价值流通,也就毫无意义。每一个人注的不一样,就是每一个人讲的不一样,可见得它确实可作种种解。虽然这几百家注解都不一样,都没有注错,所讲的都有道理,都没有讲错,这就是显示出经典的无量义。
佛法修学的困难也在此地。无量义我们要取哪一义?这是对初学的人来说。佛法讲求的,是契机契理。理是无意、无知;机,一切众生的根机无量无边,所以这个教义就无量无边。我们自己是什么根机?我们自己在这个经里面要取哪一种教义,才能够得真实的利益,修学成败关键就在此地。自己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性,所谓是自知之明,这是很重要的。人贵有自知之明,我是什么样的根性,什么样的程度,现在我的生活方式、我的生活环境,都要考虑在其中。选择经典,选择法门,选择注解,一定要与自己根性、生活习惯、程度要相应。这样学起来,就很自在,就很快乐,才能够得受用。
我们从古大德种种不同注解当中,要是细心去观察,能够看到众生种种不同的根性。否则的话,哪有那么多注解?哪有那么多讲法?最明显的看出大的时代里面显著的变化。譬如在东晋那个时代,跟隋唐时代的这些人,他们的想法、看法,我们今天讲的意识形态不相同,生活的方式也不相同。我们看到东晋南北朝那个时候的注解,跟隋唐的注解,意思就不一样。古大德们讲经,是讲给当时人听的,是教给当时人如何来修学的,怎样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这才叫利益众生,自行化他。因此每一个时代他有每一个时代的讲法,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理解,修学所得的受用,种种不相同。佛所讲的,可以说字字句句是原理原则,这个原理原则的确是超越时空、超越时间。三千年前读这个经,听《金刚经》得利益,能够开悟,能够证果。三千年后今天,我们读这个经,也得利益,也能够开悟,也能够证果。这是不假,诸位从前面一直听下来,我讲这个话,你们会点头,会有信心。我们今天为什么不开悟,为什么不证果?过失在自己这一边,这个经典里面没有过失。我们没有透彻的理解,没有依教奉行。如果真的透彻理解,依教奉行,哪有不开悟的道理?《金刚经》所讲的果报,就是《华严经》上所讲的法身大士,不是普通的果位。离四相、离四见,就是法身菩萨。宗门里面讲明心见性,就是这个位次。这叫做圆音,圆满之音。
「圆人说法,无法不圆。」这个在佛门当中,可以说许多同修都听说过,都听到这个说法。圆教根性的菩萨,圆教根性的大德,我们称他作圆人,圆教根性之人。他圆在什么地方?我们为什么不圆?这个问题,如果是在平常提出来,确实很难体会;在《金刚经》这一段经文提出来,就不难理解了。这个意思,前面讲过太多了。这个人於一切世出世间法,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他就圆,他的见解、知见就圆。不但见解知见圆了,他的生活习惯也圆了,没有一样不圆满,这叫圆人。我们为什么不圆?我们有分别、有执著、有妄想,所以就不圆;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就圆。唯有圆人,对於这些甚深大乘的经义,他才能够通达明了。因为佛是圆音说法,他能够通达明了。假如还夹杂著妄想分别执著,这种圆教经论里面的真实义他就没有办法体会。佛法不仅是讲弘扬,讲经说法乃至於修行,这都是关键。
因此,佛菩萨教导我们,佛法的修学要从哪里开始?要从断烦恼开始,四弘誓愿就给我们指出一条明路。首先劝你发心,《金刚经》上也离不开这个原则。诸位要是细细去观察,所有一切大乘经教都在它这个架构之中,决定没有违背。《金刚经》一开端就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头一个教你发心!这是什么心?众生无边誓愿度。心是发了,发了大菩提心,要普度一切众生,从哪里做起?从破四相做起。破四相是什么?烦恼无尽誓愿断。为什么要断烦恼、要破四相?成就你圆顿的根性。四相一破,你的知见就圆,佛所说的一乘深教,你才能够体会,才能够领略。发心好像是容易,断烦恼可就难了,妄想分别执著知道是应当要放下,偏偏就放不下。可是要晓得,放不下,刚才讲了,不但在行门上有障碍,解门上都有障碍。经教的意思你看不到,古人讲解得再透彻,再明白,你也听不懂,你也一样不得受用。原因在哪里?烦恼没断,你没有真正能放下,关键在此地。四相四见破了,再学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是摆在第三个阶段。我们现在所犯的毛病,烦恼不断就学法门,结果是什么?结果是底下一句:「邪人遇正法,正法亦成邪。」什么叫邪人?烦恼没断的人就是邪人,这个我们自己要承认,我们现在妄想分别执著很多,我们是什么人?我们是邪人。开经偈上说「愿解如来真实义」,谁能解如来真实义?圆人;邪人是不会解如来真实义的。这个很要紧很要紧!
《金刚经》我们这一次研究讨论,是采取江味农居士的《讲义》,我们这个本子是《讲义》的节录,没有完全照《讲义》来讲;完全照《讲义》来讲,时间太长。我们过去曾经在台北,这很多年前了,采取江老居士的《讲义》讲过一次,讲了四年,才讲一半。他的《讲义》一共五卷,讲到第三卷,就是《金刚经》的上半部,后半部就没讲了。再要讲下去,至少还要四年,时间太长。所以这一次我们采取他的精华,节录《讲义》不到十分之一。我们这一次讲下来,差不多也用了五个月的时间。这是一次两个小时,好像已经一百多次了。经不能不细讲,不细讲,我们很难体会,细讲才能得受用。可是一定要晓得断烦恼的重要,真实的功夫在此地。前面,特别是最近这几次所说的中心,不外乎看破、放下。
邪人遇正法,正法亦成邪。我们可以以清凉大师两句话来说明。清凉在《华严经疏钞》里面,解释《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经题,有两句话。他说∶「有解无行,增长邪见。」行是什么?行是断烦恼。烦恼没有断,就学法门,那个结果是增长邪见,岂不是正法亦成邪吗?另外一句跟这个相反的,有行无解,但是诸位要记住,这个行是一般大小乘的法门,不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另外的,不能算在这里面,那是个特别法门。「有行无解,增长无明。」这就是说明,佛法的修学必须要解行相应,行门与解门相辅相成才能够得利益。要说到有行无解能成就的,除了净宗念佛这个法门之外,再也找不到第二个法门。所以净土宗称为特别法门,你不解也没有关系,就是老实念,成败的关键在老实。
「所以大乘经中教导学人,以亲近善知识为要图。」要图,用现在的话说,最重要的条件。一定要亲近善知识,换句话说,一定要亲近有修有证之人。在现在末法时期,证果的人已经见不到了。不得已而…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一0八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