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求其次,一定要找真正有修行的人,跟著他修学这才不会错。善知识的标准,我们末后这一句,可以做为一个准则,那就是开正知见。什么叫善知识?他的知见纯正,也能帮助我们开正知正见。这样的标准,才可以称之为善知识。正知见,正的标准,一定要与经典相应,经典是最重要的一个依据;如果他所说的,他所教的,与经典上的理论、方法相违背,我们就不能够接受,就不能够跟他学,这是其一。其二,他虽然所依据的,确确实实是佛法的经典,这《大藏经》上有的;他的解释与经义有偏差,不相应,我们也不能跟他学。那就是前面讲,邪人遇正法,正法亦成邪,这不是善知识。其三,他所依据的是正法,是佛的经典,讲得也没错,与我们自己根性不相应,我们也不能学他的。那个经没错,意思也没错,方法、理论都正确,我做不到。想想这一生当中,修学那个法门没指望,这也不能跟他学。所以亲近一个善知识,这相当不容易!
古人常讲,这个事情可遇不可求。但是,佛、祖师大德都是这么教导我们,必须要亲近善知识。善知识又可遇不可求,怎么办法?我们还有什么指望?在这种状况之下,可以说这是绝大多数人的状况,我们只有一条路可以选择:找古人。今人善知识我们找不到,找古人。找古人为善知识,为指导的老师,过去的例子很多。在我们中国,第一个以古人为善知识的是孟子,这是儒家的。孟子找谁做老师?找孔老夫子。但是孔老夫子那个时候过世了,不在世了,夫子的著作还流传在世间,他就专门读孔老夫子的书。读不懂,有疑问,请教孔子的学生,请教他的弟子,专学孔子,他学成了,比孔老夫子的弟子成就还要高。我们问:为什么他有成就?为什么夫子亲自指导的学生不如孟子?这个道理很简单,孟夫子真做,孔子教他怎么做,他真做。孔老夫子的学生,虽然经过亲自指导的,他不做,他不肯认真学习,这就不如孟子。真做!
你学《金刚经》,我在前面跟诸位说过,不但我们要赶上古人,我们应当要超过古大德,你得有这个志气。怎样才能超过?真干,真干就超过。以《金刚经》上讲的理论、方法,认真去做,这叫修行证果。修行证果,就在这一生当中圆满。修行证果就在我们自己日常生活之中。《金刚经》上所讲的不是别的,就是日常生活。释迦牟尼佛一开端所表演的,入舍卫大城,著衣持钵去乞食,这是日常生活。整个《金刚经》上所说的,就是如来果地上的生活。你要是学会,你就成佛了。你过的是什么生活?释迦牟尼佛的生活,一切诸佛如来的生活,这叫证果。我们每天穿衣,佛也穿衣;我们每天吃饭,佛也吃饭,最平常的日常生活,佛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我们具足四相四见,佛是没有四相四见,不一样就在此地。离开四相四见,宇宙人生真相大白,你完全明了,一点都不迷惑了,这种生活就是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的生活充满真善美慧,他的生活真的是美好,跟西方极乐世界所讲的极乐无二无别。所以佛菩萨过的是极乐的生活,我们过的是极苦的生活,一样的生活,我们不会转变。这个经上就是把这个道理方法教给我们,怎样去转变。生活一转变,境界就转变,从凡夫转变成佛菩萨。佛菩萨是人做的,不是天生的。这是讲亲近善知识非常重要。
在我们佛门里面,以古德做老师的,成就最显著的是蕅益大师,这是我们净土宗的祖师,我们都很熟悉。《弥陀要解》就是他写的。蕅益大师学佛,也是找不到善知识,最后他找莲池大师。莲池大师那个时候已经往生,可是大师的著作在世。现在莲池大师的全集,我们也很容易找到。专读莲池大师的书,依照大师教训去做,真做,认真去做,所以他成功了。他能成为净宗一代祖师,有这样殊胜的成就,亲近一个老师,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广学多闻,这个话没错,绝对不是对初学人说的,初学的人要是走这个路子就坏了。所以清凉大师讲「增长邪见」,这个话说得一点都不过分。初学的人没有定功,没有智慧,没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听一个人说法,他走一条路子;听两个人说法,他就乱了,他就两个想法;听三个人说法,他就三个想法;再听多了,他那个脑子里乱七八糟,一团浆糊,那没救了,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今天这个世间道场多,修学的人多,为什么一个成就的都看不到?错就错在这里。所以现在道场跟中国古时候道场不一样,如果诸位细细去考察一下,中国古代的道场,它有道风,它有学风。一个道场无论修学的人多少,多也好,少也好,决定是一个法门,决定是依据一个理论,所以它有宗派。贤首宗的决定是依《华严经》,不会去依其他的经典,决定是修法界观,所以他所学的、他所修的,是一门深入,他能成就。喜欢学《华严》的,到他家去,《华严》是专科大学。喜欢修《法华》的,你不能来,他会介绍你到天台山去,那个地方是法华宗。我们在古德《语录》里面可以看到,祖师接触学人,谈谈话之后就指点他,你的缘不在我这里,你到某个地方去,给他介绍去。他去果然三年五载就成就,这个我们在《语录》里面看得很多。原因在哪里?你的兴趣,你的爱好,跟我这一门不相应。我知道哪些法师修学这个法门,给你介绍过去,所以有成就。今天我们不能成就,就是道场里面都是大杂烩,端出来的菜是大拼盘,什么都不是,他怎么会有成就!我们的亏吃在这个地方。
晚近,我们在台湾看到的,只有台中莲社,李老师主持这个道场,净土法门,一门深入。全世界任何地方,高僧大德到台中去,李老师招待请他吃饭,绝不请他讲开示,讲经当然更不必谈了。为什么?怕你所学的法门不一样,你在这里一讲,把我这里听众,学的几十年净宗的信心破坏了,那还得了!保护我们大众,老师有责任。所以可以跟大家见面,大家给你顶礼、给你供养,绝不请你讲开示。我们在晚近这么多的地方,就看到这么一个道场,爱护听众,保护信徒,这是真正善知识。如果听说你是净宗的大德,你一生自己念佛,弘扬净宗,李老师会请你讲开示。为什么?来给同修们做证明,这个路子没错。古时候的大德都明白这个道理,都懂得教学的重要性。礼貌上的往来,知道谦虚自己,赞叹别人。这个我们在《华严经》五十三参里看到的,这是佛门往来的礼貌。
我过去在香港讲经,大屿山的圣一法师来听过几次,这是一位善知识。我那一年去讲《楞严经》,《楞严经》的教义,禅宗涉猎很多。圣一法师是参禅的,他那个道场是禅宗道场,真修!一般禅宗道场,看到寺庙招牌是禅寺,那里面没有人参禅。他那个里面,每天有四十多人在禅堂里面坐香,非常难得,是一个真正的好法师,好道场。他听我讲《楞严》,听了几次,劝导他的信徒,当然都是香港的一些在家信徒,劝他们听我讲经。我讲经这么多年来,法师劝他的信徒来听我讲经,只有这么一次,只有这么一个人。其他的法师听到,都劝他的信徒不要去:「净空法师讲经,也不是讲得怎么好,也是胡说八道,不要去!」圣一法师劝他的信徒来听我讲经,他的信徒来告诉我,他师父介绍的,来听我讲经。很难得!我对於圣一法师非常尊重。
有一次他邀请我到大屿山去参观,去看看他那个道场。他招待我之后,请我到禅堂里面讲开示。我不能讲念佛法门,人家参禅几十年了,我说参禅有什么毛病,念佛好,那不是把人家都破坏了吗?我到禅堂里面,我选择《六祖坛经》里面一段,跟他们讲开示。赞叹圣一法师,赞叹道场,赞叹他们的同修,赞叹他们的法门,这就对了。必须要把自己所修所学的统统摆在一边,成就他的道场,为他们的老师做证明,你们走的这个路子好。他那边的同修私下来问我:「法师!禅既然这么好,你为什么不参禅,跑去念佛?」我就告诉他:「我的根机不如你们,你们是上上根,我是下下根。」这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法师与法师,道场与道场,礼貌!这个要懂。所谓是「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人家已经修行那么多年,值得赞叹!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只要一门深入,都有成就,这要懂礼貌。
我在新加坡,演培法师跟我很熟,有一次也是邀请我到他的道场,要我给他的信徒讲开示。演培法师是近代修学法相唯识很有心得的人,他修的是弥勒净土,将来希望生兜率内院的。他请我去讲开示,我只好选择《华严经》末后五十三参,善财参访弥勒菩萨那一段,来赞叹他。鼓励他们道场的信徒,要遵守演培法师的教导,一门深入,这才能有成就。我决定不能赞叹弥陀净土好,那成什么话!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是佛门的礼节,过去李老师传授给我、教导给我的,到哪个道场,人家修的是什么法门,决定要赞叹,决定要成就。使他们这个信徒同修,对於自己的师父格外有信心,别人都赞叹我们的师父,都赞叹我们修学的法门,增长他的信心,增长他的愿心,这是不违背佛法,决定不可以自己赞叹自己,去贬低别人,那就错误了。那个就叫做什么?那就是破和合僧,破坏佛法,这是错误的。
所以古时候的道场,每一个道场都有他的学风、道风。这个道场跟那个道场的学风、道风决定不一样。譬如两个都是念佛道场,都是依据《阿弥陀经》,两个地方念佛决定不相同。这个道场依据《阿弥陀经》,依据莲池大师《疏钞》的;那个道场是依据《阿弥陀经》,蕅益大师《要解》的,两个讲解的就有出入,大同小异,不完全一样。两个道场念佛可能也不一样,这个地方念佛的速度可能比较慢一点,那里可以念得快一点,不一样!两边合不起来;合起来,念习惯的人,念得慢的人突然念快了,他不习惯,他起烦恼。念得快的人,你叫他低一点、拉慢,他也不习惯。每一个道场道风跟学风都不一样,那叫做道场。但是现在我们见不到了,只好各人学各人的。所以要想成就,一门深入,除一门深入,没有第二个方法。所谓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同一个原理,同一个原则,就是一门深入,…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一0八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