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求其次,一定要找真正有修行的人,跟著他修學這才不會錯。善知識的標准,我們末後這一句,可以做爲一個准則,那就是開正知見。什麼叫善知識?他的知見純正,也能幫助我們開正知正見。這樣的標准,才可以稱之爲善知識。正知見,正的標准,一定要與經典相應,經典是最重要的一個依據;如果他所說的,他所教的,與經典上的理論、方法相違背,我們就不能夠接受,就不能夠跟他學,這是其一。其二,他雖然所依據的,確確實實是佛法的經典,這《大藏經》上有的;他的解釋與經義有偏差,不相應,我們也不能跟他學。那就是前面講,邪人遇正法,正法亦成邪,這不是善知識。其叁,他所依據的是正法,是佛的經典,講得也沒錯,與我們自己根性不相應,我們也不能學他的。那個經沒錯,意思也沒錯,方法、理論都正確,我做不到。想想這一生當中,修學那個法門沒指望,這也不能跟他學。所以親近一個善知識,這相當不容易!
古人常講,這個事情可遇不可求。但是,佛、祖師大德都是這麼教導我們,必須要親近善知識。善知識又可遇不可求,怎麼辦法?我們還有什麼指望?在這種狀況之下,可以說這是絕大多數人的狀況,我們只有一條路可以選擇:找古人。今人善知識我們找不到,找古人。找古人爲善知識,爲指導的老師,過去的例子很多。在我們中國,第一個以古人爲善知識的是孟子,這是儒家的。孟子找誰做老師?找孔老夫子。但是孔老夫子那個時候過世了,不在世了,夫子的著作還流傳在世間,他就專門讀孔老夫子的書。讀不懂,有疑問,請教孔子的學生,請教他的弟子,專學孔子,他學成了,比孔老夫子的弟子成就還要高。我們問:爲什麼他有成就?爲什麼夫子親自指導的學生不如孟子?這個道理很簡單,孟夫子真做,孔子教他怎麼做,他真做。孔老夫子的學生,雖然經過親自指導的,他不做,他不肯認真學習,這就不如孟子。真做!
你學《金剛經》,我在前面跟諸位說過,不但我們要趕上古人,我們應當要超過古大德,你得有這個志氣。怎樣才能超過?真幹,真幹就超過。以《金剛經》上講的理論、方法,認真去做,這叫修行證果。修行證果,就在這一生當中圓滿。修行證果就在我們自己日常生活之中。《金剛經》上所講的不是別的,就是日常生活。釋迦牟尼佛一開端所表演的,入舍衛大城,著衣持缽去乞食,這是日常生活。整個《金剛經》上所說的,就是如來果地上的生活。你要是學會,你就成佛了。你過的是什麼生活?釋迦牟尼佛的生活,一切諸佛如來的生活,這叫證果。我們每天穿衣,佛也穿衣;我們每天吃飯,佛也吃飯,最平常的日常生活,佛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裏?我們具足四相四見,佛是沒有四相四見,不一樣就在此地。離開四相四見,宇宙人生真相大白,你完全明了,一點都不迷惑了,這種生活就是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的生活充滿真善美慧,他的生活真的是美好,跟西方極樂世界所講的極樂無二無別。所以佛菩薩過的是極樂的生活,我們過的是極苦的生活,一樣的生活,我們不會轉變。這個經上就是把這個道理方法教給我們,怎樣去轉變。生活一轉變,境界就轉變,從凡夫轉變成佛菩薩。佛菩薩是人做的,不是天生的。這是講親近善知識非常重要。
在我們佛門裏面,以古德做老師的,成就最顯著的是蕅益大師,這是我們淨土宗的祖師,我們都很熟悉。《彌陀要解》就是他寫的。蕅益大師學佛,也是找不到善知識,最後他找蓮池大師。蓮池大師那個時候已經往生,可是大師的著作在世。現在蓮池大師的全集,我們也很容易找到。專讀蓮池大師的書,依照大師教訓去做,真做,認真去做,所以他成功了。他能成爲淨宗一代祖師,有這樣殊勝的成就,親近一個老師,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
廣學多聞,這個話沒錯,絕對不是對初學人說的,初學的人要是走這個路子就壞了。所以清涼大師講「增長邪見」,這個話說得一點都不過分。初學的人沒有定功,沒有智慧,沒有能力辨別邪正是非。聽一個人說法,他走一條路子;聽兩個人說法,他就亂了,他就兩個想法;聽叁個人說法,他就叁個想法;再聽多了,他那個腦子裏亂七八糟,一團漿糊,那沒救了,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今天這個世間道場多,修學的人多,爲什麼一個成就的都看不到?錯就錯在這裏。所以現在道場跟中國古時候道場不一樣,如果諸位細細去考察一下,中國古代的道場,它有道風,它有學風。一個道場無論修學的人多少,多也好,少也好,決定是一個法門,決定是依據一個理論,所以它有宗派。賢首宗的決定是依《華嚴經》,不會去依其他的經典,決定是修法界觀,所以他所學的、他所修的,是一門深入,他能成就。喜歡學《華嚴》的,到他家去,《華嚴》是專科大學。喜歡修《法華》的,你不能來,他會介紹你到天臺山去,那個地方是法華宗。我們在古德《語錄》裏面可以看到,祖師接觸學人,談談話之後就指點他,你的緣不在我這裏,你到某個地方去,給他介紹去。他去果然叁年五載就成就,這個我們在《語錄》裏面看得很多。原因在哪裏?你的興趣,你的愛好,跟我這一門不相應。我知道哪些法師修學這個法門,給你介紹過去,所以有成就。今天我們不能成就,就是道場裏面都是大雜燴,端出來的菜是大拼盤,什麼都不是,他怎麼會有成就!我們的虧吃在這個地方。
晚近,我們在臺灣看到的,只有臺中蓮社,李老師主持這個道場,淨土法門,一門深入。全世界任何地方,高僧大德到臺中去,李老師招待請他吃飯,絕不請他講開示,講經當然更不必談了。爲什麼?怕你所學的法門不一樣,你在這裏一講,把我這裏聽衆,學的幾十年淨宗的信心破壞了,那還得了!保護我們大衆,老師有責任。所以可以跟大家見面,大家給你頂禮、給你供養,絕不請你講開示。我們在晚近這麼多的地方,就看到這麼一個道場,愛護聽衆,保護信徒,這是真正善知識。如果聽說你是淨宗的大德,你一生自己念佛,弘揚淨宗,李老師會請你講開示。爲什麼?來給同修們做證明,這個路子沒錯。古時候的大德都明白這個道理,都懂得教學的重要性。禮貌上的往來,知道謙虛自己,贊歎別人。這個我們在《華嚴經》五十叁參裏看到的,這是佛門往來的禮貌。
我過去在香港講經,大嶼山的聖一法師來聽過幾次,這是一位善知識。我那一年去講《楞嚴經》,《楞嚴經》的教義,禅宗涉獵很多。聖一法師是參禅的,他那個道場是禅宗道場,真修!一般禅宗道場,看到寺廟招牌是禅寺,那裏面沒有人參禅。他那個裏面,每天有四十多人在禅堂裏面坐香,非常難得,是一個真正的好法師,好道場。他聽我講《楞嚴》,聽了幾次,勸導他的信徒,當然都是香港的一些在家信徒,勸他們聽我講經。我講經這麼多年來,法師勸他的信徒來聽我講經,只有這麼一次,只有這麼一個人。其他的法師聽到,都勸他的信徒不要去:「淨空法師講經,也不是講得怎麼好,也是胡說八道,不要去!」聖一法師勸他的信徒來聽我講經,他的信徒來告訴我,他師父介紹的,來聽我講經。很難得!我對於聖一法師非常尊重。
有一次他邀請我到大嶼山去參觀,去看看他那個道場。他招待我之後,請我到禅堂裏面講開示。我不能講念佛法門,人家參禅幾十年了,我說參禅有什麼毛病,念佛好,那不是把人家都破壞了嗎?我到禅堂裏面,我選擇《六祖壇經》裏面一段,跟他們講開示。贊歎聖一法師,贊歎道場,贊歎他們的同修,贊歎他們的法門,這就對了。必須要把自己所修所學的統統擺在一邊,成就他的道場,爲他們的老師做證明,你們走的這個路子好。他那邊的同修私下來問我:「法師!禅既然這麼好,你爲什麼不參禅,跑去念佛?」我就告訴他:「我的根機不如你們,你們是上上根,我是下下根。」這是我們中國自古以來,法師與法師,道場與道場,禮貌!這個要懂。所謂是「甯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人家已經修行那麼多年,值得贊歎!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只要一門深入,都有成就,這要懂禮貌。
我在新加坡,演培法師跟我很熟,有一次也是邀請我到他的道場,要我給他的信徒講開示。演培法師是近代修學法相唯識很有心得的人,他修的是彌勒淨土,將來希望生兜率內院的。他請我去講開示,我只好選擇《華嚴經》末後五十叁參,善財參訪彌勒菩薩那一段,來贊歎他。鼓勵他們道場的信徒,要遵守演培法師的教導,一門深入,這才能有成就。我決定不能贊歎彌陀淨土好,那成什麼話!那就大錯特錯了。這是佛門的禮節,過去李老師傳授給我、教導給我的,到哪個道場,人家修的是什麼法門,決定要贊歎,決定要成就。使他們這個信徒同修,對於自己的師父格外有信心,別人都贊歎我們的師父,都贊歎我們修學的法門,增長他的信心,增長他的願心,這是不違背佛法,決定不可以自己贊歎自己,去貶低別人,那就錯誤了。那個就叫做什麼?那就是破和合僧,破壞佛法,這是錯誤的。
所以古時候的道場,每一個道場都有他的學風、道風。這個道場跟那個道場的學風、道風決定不一樣。譬如兩個都是念佛道場,都是依據《阿彌陀經》,兩個地方念佛決定不相同。這個道場依據《阿彌陀經》,依據蓮池大師《疏鈔》的;那個道場是依據《阿彌陀經》,蕅益大師《要解》的,兩個講解的就有出入,大同小異,不完全一樣。兩個道場念佛可能也不一樣,這個地方念佛的速度可能比較慢一點,那裏可以念得快一點,不一樣!兩邊合不起來;合起來,念習慣的人,念得慢的人突然念快了,他不習慣,他起煩惱。念得快的人,你叫他低一點、拉慢,他也不習慣。每一個道場道風跟學風都不一樣,那叫做道場。但是現在我們見不到了,只好各人學各人的。所以要想成就,一門深入,除一門深入,沒有第二個方法。所謂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同一個原理,同一個原則,就是一門深入,…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一0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