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一0八集) 1995/5 美國淨宗學會 檔名:09-23-108
請掀開經本二百五十四面,第八行,從注解第十段開始:
【佛說一句法,包含無量義,可作種種解,故謂之圓音。又說∶圓人說法,無法不圓,邪人遇正法,正法亦成邪。所以大乘經中教導學人,以親近善知識爲要圖,以開正知見爲根本。】
我們取這一段做爲經文的結論。《金剛經》說到末後,是愈來愈重要,愈來愈精采,義理很深,也很難體會。但是它確確實實是大乘佛法、所有行門修行的指導綱領。無論修學哪一個宗派,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如果能夠掌握到這個原理原則,可以說都會有成就的,都能夠開悟,都能夠證果。經義無限的深廣,我們這一次雖然用了相當長的時間,而實際上所能夠說得出來的,的確是大海之一滴而已。雖然是大海一滴,如果我們真的體會到了,可以講在一生當中受用無窮。這一段末後的結論,「佛說一句法,包含無量義。」不僅是在《金剛經》,所有一切經論字字句句都是含無量義。這個講法是真實的嗎?我們能相信、能接受嗎?如果對於佛理稍稍通達一點,就不會懷疑了。什麼原因?因爲佛所說的字字句句,是從真心本性裏面流露出來的。真心本性是沒有邊際的,所以從這個地方流露出來的,這個意思就無有窮盡。我們世間人所說的、所寫的,那個意思有盡。爲什麼是有盡?世間人的言語文字是從意識心裏面流露出來的,這個意識就是分別執著。從想像思惟、分別執著裏面流露出來的,它有界限。思惟有界限,言說有界限,分別執著更有界限。有界限,它意思有盡。真心本性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它沒有界限,所以從心性裏面流露出來的言語文字就沒有界限,就無有窮盡了。
心性,大乘經上講得很多,古人的注疏裏面也說得很多。像《壇經》裏面所講的「本來無一物」,心性本來無一物。從心性裏面流露出來的言語文字當然也無一物,這是一定的道理。既無一物,自然就沒有意思。像《般若 經》上佛講的「般若 無知」,這是真的;但是它起作用,那就「無所不知」。般若 無知,是講的根本智,是心性;無所不知,是講它的作用,無所不知就是無量義。因爲它無意,所以就變成無量義,就可以作種種解。如果說有意,那意思就死了,就一個意思,不能做第二種解釋。這是我們應當把這些原理原則搞清楚。所以佛經沒有意思,在應用的時候,意思就無窮無盡,可作種種解,這種說法就稱之爲「圓音」,圓是圓滿,沒有絲毫缺陷。
正因爲是這麼一個事實,我們以《金剛經》做例子,這部經我們現在采取的這個本子是鸠摩羅什大師翻譯的。羅什大師到中國來,那個時代跟我們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同時代,東晉時候到中國來的。那個時代出了不少的人物,佛門裏面還有一位大德道安法師也是那個時代的人。在曆史上,很富盛名的陶淵明,大家都曉得,謝靈運,都是同時代的人。距離我們現代,大概有一千七百年的樣子。這麼長久的時間裏面,爲《金剛經》做注解的人,有幾百家之多。我們通常聽講,《金剛經》五百家的注解,實際上是超過這個數量。每一個人注的都不一樣,如果我注的跟別人注的一樣,這個就沒有價值流通,也就毫無意義。每一個人注的不一樣,就是每一個人講的不一樣,可見得它確實可作種種解。雖然這幾百家注解都不一樣,都沒有注錯,所講的都有道理,都沒有講錯,這就是顯示出經典的無量義。
佛法修學的困難也在此地。無量義我們要取哪一義?這是對初學的人來說。佛法講求的,是契機契理。理是無意、無知;機,一切衆生的根機無量無邊,所以這個教義就無量無邊。我們自己是什麼根機?我們自己在這個經裏面要取哪一種教義,才能夠得真實的利益,修學成敗關鍵就在此地。自己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性,所謂是自知之明,這是很重要的。人貴有自知之明,我是什麼樣的根性,什麼樣的程度,現在我的生活方式、我的生活環境,都要考慮在其中。選擇經典,選擇法門,選擇注解,一定要與自己根性、生活習慣、程度要相應。這樣學起來,就很自在,就很快樂,才能夠得受用。
我們從古大德種種不同注解當中,要是細心去觀察,能夠看到衆生種種不同的根性。否則的話,哪有那麼多注解?哪有那麼多講法?最明顯的看出大的時代裏面顯著的變化。譬如在東晉那個時代,跟隋唐時代的這些人,他們的想法、看法,我們今天講的意識形態不相同,生活的方式也不相同。我們看到東晉南北朝那個時候的注解,跟隋唐的注解,意思就不一樣。古大德們講經,是講給當時人聽的,是教給當時人如何來修學的,怎樣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這才叫利益衆生,自行化他。因此每一個時代他有每一個時代的講法,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理解,修學所得的受用,種種不相同。佛所講的,可以說字字句句是原理原則,這個原理原則的確是超越時空、超越時間。叁千年前讀這個經,聽《金剛經》得利益,能夠開悟,能夠證果。叁千年後今天,我們讀這個經,也得利益,也能夠開悟,也能夠證果。這是不假,諸位從前面一直聽下來,我講這個話,你們會點頭,會有信心。我們今天爲什麼不開悟,爲什麼不證果?過失在自己這一邊,這個經典裏面沒有過失。我們沒有透徹的理解,沒有依教奉行。如果真的透徹理解,依教奉行,哪有不開悟的道理?《金剛經》所講的果報,就是《華嚴經》上所講的法身大士,不是普通的果位。離四相、離四見,就是法身菩薩。宗門裏面講明心見性,就是這個位次。這叫做圓音,圓滿之音。
「圓人說法,無法不圓。」這個在佛門當中,可以說許多同修都聽說過,都聽到這個說法。圓教根性的菩薩,圓教根性的大德,我們稱他作圓人,圓教根性之人。他圓在什麼地方?我們爲什麼不圓?這個問題,如果是在平常提出來,確實很難體會;在《金剛經》這一段經文提出來,就不難理解了。這個意思,前面講過太多了。這個人於一切世出世間法,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他就圓,他的見解、知見就圓。不但見解知見圓了,他的生活習慣也圓了,沒有一樣不圓滿,這叫圓人。我們爲什麼不圓?我們有分別、有執著、有妄想,所以就不圓;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就圓。唯有圓人,對於這些甚深大乘的經義,他才能夠通達明了。因爲佛是圓音說法,他能夠通達明了。假如還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這種圓教經論裏面的真實義他就沒有辦法體會。佛法不僅是講弘揚,講經說法乃至於修行,這都是關鍵。
因此,佛菩薩教導我們,佛法的修學要從哪裏開始?要從斷煩惱開始,四弘誓願就給我們指出一條明路。首先勸你發心,《金剛經》上也離不開這個原則。諸位要是細細去觀察,所有一切大乘經教都在它這個架構之中,決定沒有違背。《金剛經》一開端就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頭一個教你發心!這是什麼心?衆生無邊誓願度。心是發了,發了大菩提心,要普度一切衆生,從哪裏做起?從破四相做起。破四相是什麼?煩惱無盡誓願斷。爲什麼要斷煩惱、要破四相?成就你圓頓的根性。四相一破,你的知見就圓,佛所說的一乘深教,你才能夠體會,才能夠領略。發心好像是容易,斷煩惱可就難了,妄想分別執著知道是應當要放下,偏偏就放不下。可是要曉得,放不下,剛才講了,不但在行門上有障礙,解門上都有障礙。經教的意思你看不到,古人講解得再透徹,再明白,你也聽不懂,你也一樣不得受用。原因在哪裏?煩惱沒斷,你沒有真正能放下,關鍵在此地。四相四見破了,再學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是擺在第叁個階段。我們現在所犯的毛病,煩惱不斷就學法門,結果是什麼?結果是底下一句:「邪人遇正法,正法亦成邪。」什麼叫邪人?煩惱沒斷的人就是邪人,這個我們自己要承認,我們現在妄想分別執著很多,我們是什麼人?我們是邪人。開經偈上說「願解如來真實義」,誰能解如來真實義?圓人;邪人是不會解如來真實義的。這個很要緊很要緊!
《金剛經》我們這一次研究討論,是采取江味農居士的《講義》,我們這個本子是《講義》的節錄,沒有完全照《講義》來講;完全照《講義》來講,時間太長。我們過去曾經在臺北,這很多年前了,采取江老居士的《講義》講過一次,講了四年,才講一半。他的《講義》一共五卷,講到第叁卷,就是《金剛經》的上半部,後半部就沒講了。再要講下去,至少還要四年,時間太長。所以這一次我們采取他的精華,節錄《講義》不到十分之一。我們這一次講下來,差不多也用了五個月的時間。這是一次兩個小時,好像已經一百多次了。經不能不細講,不細講,我們很難體會,細講才能得受用。可是一定要曉得斷煩惱的重要,真實的功夫在此地。前面,特別是最近這幾次所說的中心,不外乎看破、放下。
邪人遇正法,正法亦成邪。我們可以以清涼大師兩句話來說明。清涼在《華嚴經疏鈔》裏面,解釋《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經題,有兩句話。他說∶「有解無行,增長邪見。」行是什麼?行是斷煩惱。煩惱沒有斷,就學法門,那個結果是增長邪見,豈不是正法亦成邪嗎?另外一句跟這個相反的,有行無解,但是諸位要記住,這個行是一般大小乘的法門,不是淨土法門。淨土法門另外的,不能算在這裏面,那是個特別法門。「有行無解,增長無明。」這就是說明,佛法的修學必須要解行相應,行門與解門相輔相成才能夠得利益。要說到有行無解能成就的,除了淨宗念佛這個法門之外,再也找不到第二個法門。所以淨土宗稱爲特別法門,你不解也沒有關系,就是老實念,成敗的關鍵在老實。
「所以大乘經中教導學人,以親近善知識爲要圖。」要圖,用現在的話說,最重要的條件。一定要親近善知識,換句話說,一定要親近有修有證之人。在現在末法時期,證果的人已經見不到了。不得已而…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一0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