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一0八集▪P4

  ..续本文上一页严经》上说的,「一切众生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有妄想分别,就有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从哪来的?从分别来的;有执著,就有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你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不了解事实真相,不了解一切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真正了解,真正明白,马上放下了。这一放下,就入一真法界,不但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所以《金刚经》实在是好,它的确是整个佛法在理论修学上,重要的纲领、重要的原则,任何一个法门,任何一个宗派,在理论方法上决定不能够违背《金刚经》。我们念佛也是如此,念佛法门如果依照这个理论方法来修行,你念佛是理念,你得的是理一心不乱,你将来往生是实报庄严土,那个成就实在是不可思议!

  这一段经文,「佛说我见等」,就是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金刚经》上有些句子,是如来说的,这个地方是佛说的。佛说跟如来说意思不一样,凡是如来说,都是从体性那一边讲的,著重在体性上;佛说,是偏重在现相上,它有这个意思。这样的说法,都是圆音说法,都是善巧方便。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才知道《金刚经》里面说话,不是一会儿说佛,一会儿说如来。这种讲法是,未能通达我人等等之见亦为本空。这个意思比前半部的意思深;前半部是讲四相,四相是虚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意思比这个地方要浅,在唯识讲,相分,相分是见分变现的。如果从唯识来说,唯识家他们对宇宙人生的看法:相是假的,见是真的,「唯识」,唯独是识,识是能变。识就是见分,就是此地所讲的四见,能变,相是所变,所变是假的,能变是真的。《金刚经》这个话,对他们讲就最好了,「你认为能变的是真的。能变还是假的!识还是假的,还不是真的。」这个意思就说到这个地方。所以后半部唯深无浅,它这个教义深。

  见也是空的,前面我们曾经跟诸位报告过。以相宗的讲法,宇宙人生的现象是「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是相宗的讲法。无明就是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明了,也就是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所讲的「不觉心动」。在这里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觉心是不动的,觉悟了,觉心是不动;心动了,就不觉。不觉心动,那就叫无明。「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什么叫无明?心动了就是无明。可见得,明是不动的,心是清净的。佛经上常常用水来做比喻,水在不动的时候是平的,水平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外面东西照得很清楚,那叫明。可是水一动,动就起波浪,起波浪照外面东西就不明,就照不清楚。所以心动了就是无明,明就失掉了,失掉之后,境界就起了变化。在明的时候,那个境界叫一真。我们用水做比喻,大家好懂。水在水平的时候、很干净的时候,像一面镜子照外面的境界清清楚楚。可是水一动,也能照,把那个境界破坏了,它有波浪,於是真正的相貌见不到,你所见的是断片的,是连续的、断片的,不是真实的相状,这就是起了变化,这变化叫三细相。三细相,第一个是业相,第二个是转相,第三个是境界相。转相也叫做见分,境界相也叫做相分。

  我们今天讲这个,现在科学里面讲的,把一切现相分成两大类:一个物质,一个精神;在佛法里面也分为两大类:一个是色,一个是心。色法就是现代人讲的物质,心法就是现代人讲的精神,分成这两大类。这两大类从哪里来的?都是从无明来的,都是从业相来的。「无明不觉生三细」,业相,业就是动,业是造作,是个动相,从业相里面变现出来的精神,这是见分。八识,心法、心所法为什么列在有为法?有为就是动的,就是业相变现出来的,它是动的。从见分,就是从精神变现出物质。物从哪里来的?物从精神上变出来的。因此,心跟物,佛法里面讲色跟心,同一个根源,不是两个根源,同一个根源。在唯识四分里面讲,自证分,同一个自证分。物质跟精神是同一个根源,因此色跟心可以转变;换句话说,精神能变成物质,物质可以变成精神,两个可以互相转变。现在科学家还没有能达到这个境界。现在科学的转变,是物跟能的转变,物质可以变成能量,能量可以变成物质。能量能变成物质,现在在理论上没有问题了,怎么个变法不晓得,还不会变。如果能量有办法变成物质,我们在物质生活上一切的困难都解决了。

  西方极乐世界会变,他们想吃东西,东西马上就变在面前,那是什么变的?能量变的。能量变成物质,你就受用;不要了,再化成能量,就全部都没有了,也不要去收拾。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每一个人家里头干干净净的,什么家事都没有,麻烦!需要的时候,一切都变现出来,你就受用了;不需要的时候,全部就没有了。他们那个世界的科学,比我们进步。我们现在只知道物质可以变成能量,原子弹的祸害就是这个变出来的,把物质变成能量,但是不晓得如何能把能量再变成物质。西方世界有,我们经典上看到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能够把它恢复到心的能量,就是精神跟物质的转变,那就变成佛与大菩萨的境界,这就是更进一步,更提升一层。此地说的是,凡夫之人不晓得「见也是空的」,实在讲这是相当高明,连唯识学家都不知道,还坚固执著识是真的,是能变,相是所变,不晓得能所皆空。在《金刚经》上,三心就是能变,万法是所变,三心不可得,万法也不可得。万法不可得是空相,三心不可得也是空相,都恢复到性空。

  【古德有请师解缚者】

  这是我们在《禅宗语录》里面看到的公案。「缚」就是烦恼,烦恼像绳索一样,把这个人捆到动弹不得,这很苦恼。请师父替他解烦恼,解束缚。

  【师曰:谁缚汝?】

  反过来问他一句,叫他在这里面去反省、去观照。果然他明白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我们读到这个地方,就想到慧可,这是禅宗二祖,慧可当时就遭遇到这个麻烦。他出家修行,成天心不安,心里面有疑惑、有忧虑,心不安。听说达摩是从印度来的高僧,在少林寺每天在那里面壁打坐,他去找他,找到达摩祖师。那个时候是冬天下雪,他在门口站著,那个雪淹到膝盖,你就晓得他站多久。达摩祖师理都不理会他,到最后他看到达摩还是不理,他自己拿刀把自己手臂割断一只,用这只手臂去供养达摩祖师。达摩祖师才开口讲话,你何苦来?你到底为什么?这是看到他是真诚心来求教。就问他,你到底为了什么?他就说「我心不安」,求达摩大师给他安心。达摩祖师伸手,他说:「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我们现在看到有很多达摩的塑像,一只手伸出,就是这个意思。那就是对慧可的,「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慧可也实实在在了不起,从他这一句话的指引,回光返照。许久之后,他说了一句话,他说:「我觅心了不可得,我找不到心在哪里。」比《楞严经》上阿难尊者高明多了。《楞严经》上,释迦牟尼佛讲:「心在哪里?你找出来。」他到处乱找,找不到,找了七处,也算很聪明。我们要是找,找不到七处,他还找到七处。慧可比阿难高明多了,所以阿难在楞严会上没有开悟。慧可在达摩祖师这一句话底下明白了,「我觅心了不可得」。达摩祖师第二句话就说:「我与汝安心竟」,我把你的心安好了。他就恍然大悟。他悟的是什么?心境都了不可得,就是《金刚经》上说的;什么问题都没有了,当下就解脱,当下就自在。达摩到中国来就度了这么一个人,这禅宗第二代的祖师。祖师是怎么传的?就是真正明了身心世界了不可得,全是假的,不会再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再放在心上,你就又迷了,就又退回到凡夫位上去了。所以这个经,确确实实是帮助你彻悟的圆顿大法。《金刚经》薄薄的一小本,五千八百多个字,很小的一份东西,真的是一切诸佛传法的精要。此地引用这个,跟慧可这个意思非常非常接近。「此节经文,正明斯义」,这一段的经文,意思也是如此。

  【性体空寂,本无有缚。】

  本来没有烦恼、没有分别、没有知见,有知有见就错了,本无知见。我们想到世尊在《楞严经》上,给富楼那尊者所说的,富楼那尊者提了个问题,也是我们大家的问题:无明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无明?佛给他讲了两句话,把这个问题解决了,「知见立知,是无明本。」这就说明,自性清净心里面没有知见。般若 无知,什么是般若 ?般若 是无知。你有知,你有见,那就是无明,这就是无明的根本。我们现在天天求知,糟糕不糟糕?本来无知,还得去求知,这就坏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给你讲的什么?无知。《金刚经》是般若 的纲要,还有比这个更简单的、更扼要的,《心经》。可以说《金刚经》是《心经》的注解,六百卷《大般若 经》是《金刚经》的注解。最精彩、最简单的是《心经》,《心经》到最后的结论是「无智亦无得」。你要真正体会到无智无得,你就是法身大士,你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诸佛如来。诸佛如来所证得的是什么?无智亦无得。无智就是无四见;无得是无四相,这才是事实真相。法身大士不碍世间一切法,《华严经》上五十三参,那五十三位善知识表演的,就是我们现实的社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们生活、他们工作都很认真,都很努力,并没有把世间事情破坏了。可是他们的心情,都是无智亦无得。他们是以无智无得的心生活,无智无得的心工作,所以只有真善美慧,决定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确实得大自在,得的是大圆满。这是佛菩萨的生活,跟我们凡夫不一样的地方。

  所以要晓得,本来空,见相都空。现在是不是有?没有。本来是空,现在还是空。如果是有,是你自以为有,你看错了,你解错了,是你以为有,不是真有。事实的真相,因为本来空,所以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住是什么?住是把它放在心上,住是这个意思,就是分别执著。不可以住,它是空的,见相都是空的,你怎么可以执著?你怎么可以把它放在心上?所以你的心要清净,心没有一物,本来无一物。但是业果不空,因果不空,所以教你「而生其心」。佛菩萨跟我们在一块,还是一样要穿衣,一样要吃饭,一样要工作,因果不空,所以要生心。生心无住、无住生心,这就是法身大士,这就是诸佛如来,我们学佛就是学这个。

  我们念佛的人,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放在心上,「应无所住」;一句阿弥陀佛常常存在心里,「而生其心」。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决定往生。佛教给我们转变,这是说明了,相不会灭的,这个诸位要晓得,相决定没有断灭的,相会转变,会变,那么你生心就重要了。我们念佛,这个心是最殊胜的心。相宗告诉我们:这一切现相,「唯心所现」,现相是心,心是体,有体一定有相,一定有作用,心能现相;「唯识所变」,现的相,相它会变化,为什么会变化?识变的,识就是分别、就是执著,唯识所变。佛在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从心想生就是唯识所变,识就是心想,心想就是识的作用。我们想佛就变佛,这把道理说清楚了,想菩萨就变菩萨,想什么就变什么。变得很快,刚才讲了,一刹那当中亿万分之一,那个速度快得不得了。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我们想佛,变成佛了,可惜变的时间太短了,第二念又回来了,不能保持著常常想佛,常常想佛,佛境界就现前了。我们一念佛的时候,佛境界其实是现前了,时间太短,我们还没有觉察到,第二念就又回来了。事实真相如此,我们要明白。你把这个理搞通了,方法明白了,境界也清楚了,你才晓得念佛的功德第一殊胜。

  西方极乐世界,刚才一个同修来问我,自性弥陀怎么讲?西方世界、阿弥陀佛都是自性变现的,离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不但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自性变现的,一真法界也是自性变现的。弥陀是自性,试问问,哪一法不是自性?这个花瓶插的花,自性花瓶,无有一样不是自性。你懂得自性,就觉悟了,知道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跟法是一不是二,你对於往生净土就不会怀疑了。对於西方极乐世界,知道我决定得生,为什么我决定得生?都是自性变现的。理上明了通达了,所有一切疑惑都没有了;事上要叫它变现出来,那就看我们自己念佛的功夫。我们那个念是能变,境界是所变。可是你念佛想变佛境界,就要把其他九法界的那个念头断掉,这个佛境界才很快现前。又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又要贪图这个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享受,那就不行了。因为你变得太复杂,变得太乱,所以变出来那个境界,什么都不是。毛病发生在此地,这是要搞清楚,要搞明白的。所以错误的见解决定不能有,末后这个总结,意思就在此地。「且曰佛亦如是说,岂非作茧自缚。」如果说佛也是这样说,你是断章取义,并没有把佛讲的话真正明了,你没有真搞清楚。佛在《金刚经》上也讲四见,也讲四相,你就以为四相四见是真实的,这个错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一0八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