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尤人,纵然处逆境也很快乐,逆来顺受,不怨天不尤人。在逆境里面能够忍辱,依旧能够修福,能够把恶的运转成好的运,这也就是而生其心的意思。这是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下面说,苦乐,生活环境当中,受苦、享乐的。称讥,称是得到社会大众的表扬、赞叹,这是称赞的意思;讥是讽刺、讥笑。底下说,毁谤,誉是荣誉。这个地方八个字,就是佛经里面常讲的,八风吹不动,八风就是这八个字。顺逆境界里面,你真的不动心了,这就叫八风吹不动,这个人修行功夫就得力了。顺境不生欢喜心,逆境里面没有瞋恚心,不怨天不尤人。心在这个境界里面永远保持平静,这就叫八风吹不动。八风吹不动,在佛法里面是功夫刚刚得力,没有什么骄傲的,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刚刚得力,功夫得力。在修学其他法门里面,刚才讲了,只是刚刚得力,谈不上成就。没有得定,这个不是定功,这是刚刚起了一点作用,伏烦恼,能够把烦恼伏住。可是在念佛法门里面来说,这个功夫就能往生,这个功夫在佛门里面讲,叫功夫成片。你们常常听到功夫成片,什么叫成片?在一切环境里面,这里讲的八种境界里面,他心是平等的,不会受境界的影响,他就成一片了,决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所以在净土宗就管用。在其他法门里头还不管用,那他这个功夫太薄弱。所以净宗一切诸佛如来赞叹,道理就在此地。只要这么小小一点功夫就行,它就起作用。
「种种对待之事相」,前面举了八个例子,像这样全都是相对的境界。我们晓得,这些境界岂不是更虚妄!身心世界都是虚妄的,日常琐碎事情这是小事情,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更是虚妄,何必认真,何必去计较!没有认真计较的必要,也没有把它放在心上的必要。底下说「何足贪恋执著」,你把贪恋执著放下、舍弃,你的心清净了,心平等了,那是功夫真正的成就。底下一段,更进一步说:
【其他一异、凡圣、生灭、垢净、人我、彼此等相,莫不如是。】
这是从前面,在日常生活当中,身心世界,以及日常生活当中所遇到的这些状况,推展到整个佛法。佛在大乘经上讲的「一异」,一异是大乘经的总持法门,是大乘经的总纲领,世出世间一切法不一不异。《金刚经》上许多句子说「则非是名」,说则非就是不异的意思,说是名就是不一的意思。是名是从假相上讲,假相森罗万象不一样;则非是从体性上说的,体性是什么?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没有两样。凡是佛所说的,总是把则非是名合起来讲,让你体会到事实真相「不一不异」,这是大乘法的总纲领。
「圣凡」,什么是圣,什么是凡?圣凡的界限在哪里?没有,哪有界限!心里头一个妄念没有,就叫圣;心里面起了妄念,就叫凡。哪有界限?没有界限的。佛在经上说得很清楚,你有了妄想分别执著,这叫做凡;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这就叫圣。可见得圣凡也是假设的一个名词,实际上没有这回事情。「生灭」,这个地方讲得很多,大家能够体会到一些。「垢净」,这在佛经上也常讲,西方极乐世界是净土,我们娑婆世界是秽土。其实秽净也是假名,哪里来的净秽?心清净的时候,叫净;起了妄想分别执著,就叫秽。而清净心中,本来没有妄想执著,所以那个想叫妄想,妄,不是真的。在名字上,就已经把这个事情说得清楚,说得明白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那没有办法了。你要是执著这个名词,你不懂名词的真实义,你执著它,就错会意思了。明明给你说,这个想是妄想,这不就没事了!「人我、彼此等相」,《金刚经》上前面讲的四相、四见。「莫不如是」,都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要套释迦牟尼佛在本经上那个说法的方式,都是则非是名。我们用《金刚经》的语法,随便拈一句,「凡圣者,即非凡圣,是名凡圣。」套《金刚经》的句子,你全都清楚了。「人我者,即非人我,是名人我。」你把这个句子一套,甚至於整个在生活上所遇到的一切事,你用《金刚经》这三句话一念,你心里就很清楚,就很明白了。
【果能如是一眼觑定本不生之心源上,观照入去,便是所谓直指向上。】
我们先看这一句。这是禅宗里面常常运用的方法,所谓是直指向上,直捷了当。直指向上这句话,我们听得很多,我们在《禅宗语录》上看得很多,可是意思不懂。怎么样才叫直指?怎么是向上?於是听到这句话,看到这四个字,都在打妄想。这里给我们说明了,一眼看破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生就是真心本性。如果这个理要是不明白,事实真相不能相当透彻的理解,这个功夫你用不上。这个功夫就是观照的功夫,一定要很清楚、很透彻。我们在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起心动念就想到佛跟我们讲的,一切万事万物的道理、真相,念念之中,事事物物都能跟这个道理相应,这叫做观照,这就是宗门里面讲的直指向上,说的是这一回事情。能用这个功夫,这是上乘的功夫。禅宗里面讲上上根人,这就是上上根人。他所得的受用,底下讲:
【则胸襟当下开豁,烦恼当下消除,颠倒梦想当下远离。】
这是立刻得到的效果。无始劫的烦恼习气,当下就没有了。怎么没有?晓得一切皆空,了不可得,你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再想想那个放不下的,放不下是空的,放不下是不可得的,放不下的根本是妄想,根本没这回事情,你不就放下了吗?没事了。哪里还会有那个小心量!这个时候心量多大?尽虚空遍法界。佛在经上常讲的,佛的心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只要用这个功夫,这个功夫稍稍得力,这个境界就现前,你的心量就大了,没有一样不能包容。什么过不去的事,什么过不去的人,全是一场空,梦幻泡影!还会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吗?你心量就拓开了,心量开了,这个人很舒服、很自在。小心量的人可怜,小小的事情斤斤计较,坚固执著,那个好可怜,生活得很苦、很可怜。他为什么这么苦?心量太小,太窄小了。佛在经上常讲「可怜悯者」,真的可怜悯。他活得这么苦,谁给他的?自作自受,作茧自缚,没有人给他,他还怪这个人,怪那个人。其实谁给他?没有一个人给他。过失都在自己观念错误了,思想上错误,见解上错误,都错在这个地方。所以会用功的人快乐,佛法真的能教我们离苦得乐、破迷开悟,烦恼当下消除。「颠倒梦想」就是所有一切的幻想、妄想,统统远离了,也统统放下了。
【如此用功,方是直下承当。】
佛门里面也听得很多,常常说直下承当,我们自己有的时候也说「我要直下承当!」你承当了什么?你承当的还是妄想分别执著,不是佛的意思。在这个地方,我们把佛的意思多少透露了一点,希望你能够直下承当;能用这个方法去生活,能用这个方法去工作,去待人接物。「可称善用功人」,善用功是会用功、会修行、会学,这样才会。
诸位如果把这一段经文,能稍稍明白了几分。好在现在我们每一次讲席都有录音带、录影带,回去总要多听几遍,这是我们现在人的福报比从前人大。从前人听经,只能听一遍,法师不可能跟你讲第二遍,不可能的。一遍听了就能记住,就能得受用,那不容易。所以真的要利根上智之人才能得佛法受用,中下根人太困难了。现在利用科学的技术,下下根人得上上根的利益,真可以做到。古人常讲:「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家一遍就会,我十遍才行,我十遍就赶上他一遍。人一遍能之,我要一百遍才能,我能有机会听一百遍,我也赶上他了。现在我们利用录音带,可以听个一百遍、两百遍、三百遍,不但赶上他,超过他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今天的下下根人,能够超过古时候上上根人,现在有这个科学技术,有这个方法,问题就是你肯不肯用功?你肯不肯把这部经从头到尾听一百遍,听两百遍?果然肯用功,一门深入,当然超过从前上上根人。直指向上这种方式,从前上上根人能用得上,能够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今天不是上上根人,我们听一遍用不上,听十遍还用不上,听个一百遍、二百遍、三百遍,就用上了。不必去故意用,自自然然就用上了。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自然就是这个样子;换句话说,自自然然看一切现相都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看一切现相皆是刹那相续相。所以你心里头干净,丝毫不沾染,为什么?理跟事透彻,太清楚、太明白了,决定没有疑惑了。这是科技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我们要会用。不会用它,我们还是下下根人,没有办法把我们从下下根变成上上根,还超过上上根,利用科学的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做得到。再看底下这一段,这一段引用《圆觉经》上一段经文,可以用它注解《金刚经》上这一段。
【《圆觉经》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此段经文正是此经注脚。此为一超直入圆顿要门。一切法门,无方便於此者也。】
《圆觉经》在大乘经典里面,也是很重要的一部经典。它的内容、宗旨、义趣,可以说跟《楞严经》非常接近,但是分量比《楞严经》少了很多,也就是文字上少很多。《圆觉经》只有两卷,《楞严》有十卷,换句话说,《圆觉经》的文字大概只有《楞严经》的七分之一的样子,所以就少了好多。可是内容是同样的丰富,可以说跟《楞严》无二无别。古大德学佛跟现代人不一样,古人老实忠厚,选择经论法门非常小心谨慎,不肯浪费时间精力。唐朝初年,华严宗第五代的祖师,也就是清凉大师的学生,清凉是第四代,五代是宗密。宗密大师在那个时候选择法门,自己不晓得应当选择哪一个法门好,於是他就求三宝加持。古人常有的,有用拈阄的方法,古来祖师不少用这个方法。他用的方法,在藏经楼里面抽取经本,连续抽三次他都抽到《圆觉经》。於是知道《圆觉经》跟自己有缘,他学的是《华严》,专攻《圆觉》,专弘《圆觉》。他的《圆觉经》注解,一直到今天都是第一权威,一千多年的人给《圆觉经》做的注解…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一0七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