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严经》上所讲的非常接近。我们才晓得,印度还有这部经典,但是没人见过。
而智者大师也非常难得,那个时候从中国到印度相当不容易,他在天台山,现在浙江天台,筑了一个拜经台,他每天都到那个地方向印度这个方向礼拜,求这部经能到中国来。他的精神、毅力,值得我们后人佩服。他拜了十八年,一直到他圆寂,拜了十八年,求这个经到中国。这部经果然在唐朝中宗的时候传到中国来。是武则天执政的那个时代,印度有一位法师般剌蜜帝把这个经传到中国来。他传到中国来,这是犯法的,这是违禁品不可以出国的,用偷渡的方法。第一次偷渡,在海关被查出来,毕竟他是出家人,也没有受什么样的处分,就算了。第二次他再偷渡,他就想到了,偷渡很困难,他把这个经用很小的字写出来,这个相当不容易。写出来之后,把自己膀臂割破,经藏在里面,再缝起来,让它长好,这样偷渡出来,海关没有办法,检查不到。到中国来,再把膀臂剖开,经再取出来,用这个方法。经送到中国来之后,法师跟一般凡人不一样,赶紧回国。回国,告诉国家这个经我已经偷到,送到中国了,用什样处罚,承当,愿意承当惩罚。不像一般人到中国,就不再回去了,那没事情了。他还要回去接受国家法律制裁,这是佛弟子。所以这个经是这样传到中国来的。
因此古人注解《楞严经》,就用天台大师三止三观这个理念来解释这个经,这叫旧派。交光大师认为这个解释不恰当,虽然它很接近,不是《楞严经》的意思。道理在哪里?天台的三止三观是用意识心,就是用第六意识、第七识,用的还是我们思惟想像这个心。可是《楞严经》里面讲的不是用这个心,《楞严》用的是真心。所以它跟古注最大不同的一个理念,他提倡的是「舍识用根」,不用心意识,用什么?用六根根性,六根的根性是真心,这是跟古来的注解不同的地方。
眼见性,我们用见性见色,而不是用眼识去分别色相。用意识见色,它在色相里分别执著。分别就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起作用,执著是第七识起作用,你用的是识心、妄心。如果用真心,真心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分别、不执著。我们眼睛看这个花,不分别、不执著,是不是也看清楚,也看明白了?不能说我不分别、不执著,我就看不清楚,没这个道理!离分别,就是离第六识;离执著,就是离第七识。见色闻声,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就是不用第八识。所以他教人舍识用根,平常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用六根的根性,你见用见性见,听用闻性听,不要用心意识。《楞严经》新派注疏这个理念跟过去不一样,这的确是《楞严经》佛所讲的意思。
离心意识就见性,这《金刚经》上讲的,心意识那就是四相,离心意识就离四相、就离四见,这样才能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因此我们明了,离心意识不仅仅是禅宗的事。禅宗参禅,怎么参?离心意识参。假如不离心意识,你那个禅是世间禅定,不管用。功夫再高,一般人只看到表面功夫,什么叫表面功夫?这一盘腿,一入定,能够七天不出定,一个月不出定,三个月不出定,出定的时候精神饱满。凡夫看的是这个境界,这个境界不希奇,世间禅定也做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一直到四空定,四禅八定这是世间禅定。世间禅定用什么修的?没有离开心意识,他用这个修的。出世间禅定,大菩萨们所修的,他不用心意识,离心意识。中国禅宗,标榜的是离心意识参;也就是说,用功夫的时候,决定不用八识五十一心所,他不用这个,这个高明。宗门如此,教下也不例外。《楞严经》教给我们,研究教也要离心意识,舍识用根就是离心意识。舍识就是舍心意识,心是阿赖耶识,意是末那识,识就是第六识;他不用阿赖耶,不用末那,不用第六识,不用这个。
我们在此地说说而已,实在讲我们不会用,我们起心动念还都落在心意识里头。他们有这个能力离心意识。《楞严经》是教,教下也要离心意识;离心意识,在教下就能够大开圆解。教下的大开圆解,跟宗门的明心见性是同一个境界,说的名词、名称不一样,境界完全相同,可见得诸法一如。并不是说禅宗比教下高,他高在哪里?平等。是法平等,没有高下。我们净土宗这个名词又不一样,净土宗叫理一心不乱。所以理一心不乱就是大开圆解,就是明心见性,用的名称不一样,境界完全相同。为什么名称不一样?因为方法不一样,它的方向相同、目的相同,可是用的方法、手段不相同。我们净宗用持名念佛的方法。这个功夫也是三等,宗门观照、照住、照见,这是三个层次;我们念佛里面也是三个层次: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名称不一样,境界完全相同。
这是说明,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怎样用功夫,怎样能够契入佛与大菩萨的境界。我们说境界,也许有许多人还不能有很清楚的认识,我们再换一个名词来说,那大家就清楚了。如何能够进入佛菩萨的生活状况,这大家好懂;换句话说,怎样去过佛菩萨的生活。佛家讲修行证果,就是说这个事情。我们把我们凡夫日常这个苦难、辛苦的生活,如何把它转变成佛菩萨快乐的生活,这就是佛教给我们的,佛希望我们能够达到的。
正报、依报,我们的身心跟我们的生活环境,生活环境是依报,这是每一个众生没有办法离开的,不可须臾离者,刹那也不能离开。不能离开的道理,前面说过了。虽不能离开,它刹那刹那在变。我们晓得它会变,怎样把六道轮回的生活变成诸佛与大菩萨的生活,能变就行了,这就是《金刚经》上教给我们「而生其心」,要会变。依正都是虚妄的,因为是虚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无所住就是决定不要去执著它;换句话说,你可以享受,你不能够执著。执著错了,决定不能把它放在心上,心是空寂的。如果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我们今天讲你有牵挂,你有忧虑,你的心就错了。无有牵挂、无有忧虑的是真心,本来无一物是真心。心里面有了一点点东西,这个心就变成妄心,就变成阿赖耶识,真心就变成妄心,真如就变成八识。所以不能有一点点东西存在,心要清净。这是说明事实的真相,身心万物都是虚幻无实。
从这些虚幻不实的现象里面,产生了不少的副作用,像底下举的几个例子,盛衰。实在讲底下这些例子,是我们佛法里面讲的果报。依报正报是果,附带的盛衰、苦乐,那叫报。诸位要晓得,果跟报不一样。譬如我们现在都得人身,都住在美国现在这个环境里面,这是果。过去生中,我们修行五戒十善这个因,所以得这个果,依正是果。可是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状况不一样,有些人富有,有些人清贫。我们举这个例子,贫富状况不一样,这是什么?这是报。所以果跟报要分开来看,你就搞清楚了。为什么有苦乐不一样?也是过去生中造的因不一样。
这个报,佛给我们说得很清楚。以财富来说,财富这个报从哪里来的?也是过去生中种的因不一样,佛讲这个因是布施。财布施是因,得财富是报。他为什么有这么多财富?过去生中财布施的多,他这一生就得多财,是这么一个原因。财富有些人得来很轻松,有些人是很辛苦的经营才得到,这个与布施修因有关系。有些人布施很痛快、很欢喜,他得报就很自在,就不费力气。有些人布施很困难,看到人布施,好像自己不布施不好意思,很勉强的拿出去,布施之后又后悔,他将来得的这个报,财富他能得到,他要很辛苦的去经营,很不容易才得到,因缘果报丝毫不爽。真的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聪明智慧是报,他的业因是法布施。健康长寿是报,过去生中修无畏布施。由此可知,这三种布施是因,得三种不同之报。世间人都羡慕,都希望得到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但是他不知道修因,哪里能得到!佛在经上把这些事理、因果,给我们讲得很透彻。
「盛」是兴旺,一个人他的事业,或者是家庭,在一生当中达到最兴旺的这个阶段,这是盛的意思。「衰」是衰败。如何能把盛保持,这是学问。为什么有盛衰?因为修因不一样。我们以财布施举这个例子来说,一时高与很认真在那里做布施,做一段时期兴趣就没有了,热度就没有,就降温了,将来在果报里面,盛之后他就衰了。只要看到果报,你就晓得必有前因。什么人能够把这个热心永远保持,可以说古今历史上,我们一个例子都没有看到。只可以说,他这个兴趣,他做这个事情,热心的程度,热心的时间长短,不可能永远保持同一个状况。因此在果报里面,显示出来的就不一样,盛衰就非常的明显。因此,世出世间的圣贤人,他们知道,他们明了,所以教导一切众生,在你兴旺的时候,我们一般世间人讲,在你走运的时候,走好运的时候,你要懂得惜福,要懂得修福,你的福报能够延续下去。如果你要是不懂,只是贪图享受,贡高我慢,福报修积很难,很长的时间,不是短时间。
世间我们看到做大官的,一般讲做部长以上的,发大财的这些大企业家,都是好多生的修积,在一般经典上看,至少是十世。十世的修积,才能得这样的果报,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可是他享受真的很快,如果不懂得惜福积德的话,几年就享光了。你说做大官,一任就可以享光。实在讲这桩事情并不难懂,我们用平常储蓄这个例子想一想,你就明白了。我们在银行存钱储蓄,储蓄十万、百万要很长的时间,要好多年才能储蓄一笔钱。拿出来之后,如果花天酒地,两、三天就花光,假如去赌博那个赌场上,可能几分钟就光了。你才晓得修积不容易,那个享受很快就享完。实实在在,事实真相是这个样子,所以佛教导我们要惜福。释迦牟尼佛那是无量劫的修福,他在日常生活当中,表现给我们看的,佛修福、惜福、积福。我们明白了,看到了,应当要学习,知道凡事都有因果,离不开因果。修因的时候,我们能够想像到将来的果报;受果报的时候,一定知道过去的业因。这样你就不怨天不…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一0七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