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一一二集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一一二集)  1995/5  美國淨宗學會  檔名:09-23-112

  請掀開經本二百五十八面,倒數第二行:

  【知幻覺照,必先嚴持禁戒,以絕染緣。多讀大乘,以明佛理。令此心略得安靜,俗見漸能減輕。乃能知幻,乃能覺照。】

  經文的講義在這一大段,對於我們用功的方法,實在說是非常重要。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即使念佛也不能例外,如果不懂得覺照,功夫就不得力。由此可知,覺照是佛門行門裏面最重要的綱領。什麼叫做覺?什麼叫做照?怎樣覺照法?這在前面已經講了很多。我們用最通俗、最簡單的話來說,覺照有提起警覺的意思,要時時刻刻提高警覺,因爲不覺就迷了,迷非常容易。原因我們不難明了,這是無量劫來迷惑顛倒的習氣太深,所以現在要想把這個習氣換過來,自然是一樁難事情。

  古大德提示我們,修行要緊的,就是生處把它換熟,熟處換成生。熟是什麼?貪瞋癡慢、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很熟,時時刻刻它就現前,要把這個熟的地方生疏掉。念佛我們很生疏,念念就忘掉了,念念佛號就斷了,要把念佛變成很熟,把這兩個交換一下就行了。這個都是覺照的意思。這裏告訴我們,我們覺照提不起來,要怎樣才能很順利的提起來?這裏教給我們一個方法,第一個要嚴持戒律。嚴持戒律是把染緣離開,我們功夫不能得力,可以說這是一個最大的障礙。爲什麼不得力?六根接觸外面境界,貪瞋癡慢馬上就起現行、就起作用,把功夫就折斷了,所以持戒非常要緊。

  在《無量壽經》上佛教導我們,要修身語意叁業,教我們護持叁業。「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叁業裏面佛把口業擺在第一,原因就是口業非常容易犯,兩、叁個人在一塊,他不是在念佛,不是在討論經的意思,都是是非人我,張家長、李家短,搞這一套,所以佛把這一條戒列在第一個,有道理!《六祖壇經》裏面也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看到這個世間,這個人也不對,那個事也不對,到底誰不對?是自己煩惱習氣太重了。人與事與自己念佛有什麼相幹?不相幹的事情!真正能做到不見世間過,他的心就清淨,功夫才能夠得力,高度的警覺心才能夠提得起來。第二句教給我們,「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無量壽經》上這叁句,實在講已經把戒律,乃至於我們常講修學的綱領:叁福、六和,都包括在其中了。這是教給我們一定要嚴持禁戒,把外面不好的緣把它杜絕。

  多讀大乘,以明佛理。爲什麼戒律學不好?實實在在講,理沒搞清楚。持戒是教你放下,放不下是因爲沒看破,真正看破了,放下就不難。讀經是明理,明理幫助你看破。多讀大乘,不是叫我們遍讀大乘經典,遍讀大乘經典當然也是好事情,可是這個不是對初學人說的。初學的人要緊的是一門深入,選擇一部大乘經一門深入。什麼時候才多讀,廣學多聞呢?一定戒持好了,換句話說,心清淨就可以涉獵一切大乘經典。心不清淨,涉獵大乘經典沒有用處,那是清涼大師講的「增長邪見」。爲什麼?心不清淨。讀一部經的目的是修清淨心,所以讀一部經,一方面求明理,一方面就是修戒律,修清淨心。一定清淨心現前,所謂是煩惱輕、智慧長,這個時候才有能力遍涉大乘。你一接觸會開悟,幫助你開悟,這個要知道。

  「令此心略得安靜」,可見得初步修行的目標就定在此地,要把心安靜下來,要定下來。「俗見漸能減輕」,俗見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指這些東西。妄想執著輕了,妄想執著少了,佛經上教給你用功這些方法,就容易得力了。這個時候「乃能知幻」,時時刻刻,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場所,我們六根對的境界都知道,這個境界、這個現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就叫覺照。如果眼前境界,你還以爲是真有,還在裏面動貪瞋癡慢,你的覺照完全沒有;換句話說,覺照就是認清一切現相的事實真相,的確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知道這是幻相,不是真相,所謂刹那九百生滅的相續相。不但我們眼前這些相是業因果報的相續相,就像《楞嚴經》上講的:「當處出生,當處滅盡」,根本就不存在,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這個現象,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

  十法界之外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還是這個現象。不同的地方,十法界裏面它變化得快,速度快;一真法界裏面變化的速度慢。快慢是什麼道理?是念頭。凡夫這個念頭動得快,速度快,刹那生滅,因此變現的相就變得快。愈是定功深的人,他那個念頭就是心裏面的波動速度慢,波動的幅度不大。在一真法界裏面這些人,他們心裏波動非常微弱,幾乎看起來好像是平靜的狀態,所以現的法界好像沒有什麼大的變化,而實際上原理是相同的,就是他這個心波慢,速度慢,波動不大。六道裏面愈往下去,那個波動愈大,速度也愈快。所以現相是這麼來的,統統是幻相,你要知道這些相是虛幻不實的。所以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住就是執著,不要去執著,執著就錯了。保持這樣的觀察狀況,這就叫做覺照,覺是不迷,照是明了;在境界裏面決定不迷,樣樣清楚、樣樣明白,這是功夫,真正用功就是這個。再看底下這一段:

  【是名我見等之修功,尤要,尤妙。是名我見爲真性變現之幻相。所謂銷除,並非斷滅本性,乃是但除其病,不除其法。一也。】

  經上說「是名我見」,這一段經文在二百五十面最後一句:「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這是解釋這一句。是名我見「等」,就是等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這一句要怎樣修,要怎樣用功?這地方就提出來,這個修學的功夫尤其重要,尤其是妙。這個妙,你一定要懂得佛在經上講的即非是名,你要懂得它的含義。「是名」是從相上講的,「即非」是從性上說的,這個句子裏的重要意思我們一定要清楚。不但我相是虛妄的,我見也是虛妄的。相是現相,我見是四種見,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思想、見解;思想、見解也是虛妄的,也不是真的。爲什麼?因緣生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它是真性變現的幻相。

  法相唯識家分析得細密,他將心法、心所法,每一法裏面都分作四分: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相分就是經上講的「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見分就是此地講的「我見等」,見相都是從自證分變現出來的,自證分就是真性。證自證分,就是自性裏面的覺照。這是性相兩宗使用的名詞術語不一樣,我們了解,合起來看,意思就格外的清楚。所以見相兩分都是從真如本性裏變現的幻相,稱它作幻相,它確實有相,但是這個相生滅太快了,當處出生,當處滅盡。如果用我們現在這個概念來看,它的存在,它那個相現出來存在的時間,大概總是億萬分之一秒,它不是沒有,幾乎生滅是同時的,所以佛經上常講不生不滅。怎麼會不生不滅?它存在的時間太短,所以幾乎生滅是同時的。但是這個相不會斷,相不會滅,這個諸位要知道。這個相是相續相,它不會滅,決定有相。性是體,體一定現相,相不會滅,相會變,刹那刹那都在變,所以叫它做幻相;它不是真的,它會變,變得很快。

  經上佛常常教我們要斷、要離,這些言語文字,我們要了解它的真實義。是不是真的能把相離掉?真的能把相斷掉?不可能,沒有這個道理。如果這個相要能離、要能斷,那本性就斷掉了,本性就離了。此地說:「並非斷滅本性,乃是但除其病」,什麼病?執著的病、妄想的病,除這個東西而已。教你離是離妄想執著,教你斷是斷妄想執著,不是教你斷自性,也不是教你斷假相。那個相是幻相、假相,你要斷它幹什麼?相根本就不礙事。清涼大師在《華嚴》裏面所講的「理事無礙」,理就是這個地方講的真性;相就是此地講的我相、我見等等,它不礙,沒妨礙。妨礙,是你在這裏面起了妄想、起了分別、起了執著,這就壞了,這是病,佛教我們除,是除這個病,不除其法,法性、法相怎麼能除?這是我們一定要懂得,佛經上常講的,這個斷非常重要,斷德,斷的是什麼。再看底下這一段:

  【我見是緣生法】

  緣是因緣,凡是因緣生法都不是真的。不是因緣生法,那就是真的。什麼東西不是因緣生法?真性不是因緣生法。八識都是因緣生法,阿賴耶從哪裏來的?無明不覺生叁細,它是因緣生法。阿賴耶是一切虛妄的根源,從阿賴耶裏面才變現出前七識,前七識叫轉識,才生出見相兩分,所以它是因緣生法。

  【心若攀緣,我見便隨緣而起。】

  佛教給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隨緣而不攀緣。隨緣消業,攀緣就造業。什麼叫攀緣?你有分別、有執著就攀緣了。離開一切分別執著,這叫隨緣。心裏有稍稍一點攀緣,可見得「我見」是緣生的,攀緣還是自己攀自己,沒有攀到外面去。心外沒有境界,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變現的幻相,這是佛在大乘經上常講的「自心緣自性」,本來沒有幻法,虛幻是這麼樣造成的。這個地方,我見便隨緣而起,隨著你攀緣而起,執著就愈來愈嚴重。

  【心若不生,我見則無從生。】

  可見得我見從哪裏來的?我見就是起心動念來的。你只要起心,只要動念,誰動念?我動念;誰起心?我起心;我見從這裏生的。起心動念就是攀緣,就是心的攀緣。這是說明我見是怎麼來的,說明它是緣生法,它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心裏面要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不但一切凡夫著四相的病你除掉了,著四見的病也除了。所謂斷,所謂除,所謂滅,都是這個意思。四相四見存不存在?存在,它不是沒有,破它的執著而已。要曉得四相四見是一切萬事萬法的根本,它從哪裏來的?把這個根本找出來之後,枝枝葉葉就很容易解決了。

  【所謂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這兩句話是《圓覺經》的經文。怎麼離?知道就離了。知道,怎麼離?知道,不再執著了,知道,不再打妄想了,什麼妄想都沒有了。爲什麼什麼妄想都沒有?因爲身心世界、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業因果報刹那…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一一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