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一一四集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一一四集)  1995/5  美國淨宗學會  檔名:09-23-114

  請掀開經本二百六十四面。

  經文講到流通分,流通分的經文雖然不長,它的意思也很深。佛經叁分的分法,是從東晉道安法師開始。當時雖有些人不以爲然,認爲把佛經這樣的分割是不尊重。到以後,印度古大德注疏傳到中國來之後,看到印度的古大德也是將佛經有這樣的分法,於是大家對於道安法師才轉加贊歎,這個分科的方法就流傳下來了。

  流通,流是流傳後世,通是通達十方。佛說經,他的目的是要普度一切衆生,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所以是鼓勵大家去宣揚,不像現代人寫的東西,講的東西,都有著作權。現代所謂是智慧財産的保護權,佛沒有,佛決定沒有版權所有,決定沒有智慧財産權。佛將他所說的、所留下的東西,與十方叁世一切衆生共享。我們從這個地方能看到佛的心量之大,就像大乘經上所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決不是一個小心眼,只利益一方的衆生,局部的衆生,不是的。佛是以清淨心、平等心,普度一切衆生,這才符合這部經裏面所講的理論與境界。我們看經文:

  經【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只世界七寶,持用布施。】

  這一節文,在科判裏面是「示勸流通」,這是勸勉我們,說明流通的利益,先用財布施做一個前提。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不僅是在此經,我們在《華嚴》、在《法華》、在《楞嚴》,這一切大乘經上所看到的,世出世間第一等的福報,無比殊勝的功德,怎麼修?就是流通佛法。流通佛法的功德利益,是一切諸佛菩薩都說不出的,真正是所謂不可思議。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較量比較前面講過五次,一次比一次範圍廣大,一次比一次殊勝,這是《金剛經》最後一段的比較,所謂七寶是滿無量阿僧只世界。第一次比較,只是說一個大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七寶布施,到這個地方變成滿無量阿僧只世界七寶布施,這個跟第一次那個範圍簡直不能比。

  阿僧只是無量無邊的世界,用這個七寶來布施,當然這是假設,這是不可能有人做到的,這是假設的。即使是真實的,他布施的功德都比不上一個人受持此經乃至四句偈爲人演說。你才曉得佛法的布施功德不可思議。像這樣的經文,佛在《金剛經》上重複六、七次,可見得它的重要性。《金剛經》並不長,總共只有五千八百多個字,而這樁事情居然重複六、七次,實在講是加深我們的印象,也告訴我們事實真相。所以修福到哪裏修?流通佛法,利益衆生。

  換句話說,如果是障礙佛法,阻止流通,這個罪過決定在阿鼻地獄。哪些人障礙?現在印經書後面印上「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這八個字就把他送到阿鼻地獄去了。將來閻羅王判到阿鼻地獄,這是鐵證,賴都賴不掉的,這實實在在沒辦法。哪一天你才能從地獄出來?這個世間你所印的這個書統統絕迹,一本都沒有了,你才有機會從地獄出來。這個世間還有一本上頭印著「版權所有,翻印必究」,你就出不來。非常可怕,爲了眼前一點點小利益,造這麼重的罪業。如果不是深入經藏,不熟讀戒經,你不曉得這個因果的可怕,障礙佛法流通是最大的過失。流通佛法是無量無邊第一利益,這是我們一定要懂得的。我們看注解:

  【此引財施,所以顯下文法施之福更勝也。】

  法布施的福報比財布施殊勝太多了。

  【意明布施同而福德不同】

  財布施是施,法布施也是施,兩種都是布施,這個布施是相同的,但是得的果報不相同。

  【因其持以行施者不同故】

  這就是布施的物品,跟布施的用心不一樣。

  【一是持財寶,一是持法寶。】

  一個是用財布施,一個是用法寶布施。

  【持無量數世界財寶,不及持一卷經。】

  這是真話,但是這個意義非常之深。這個利益無邊,它是無形的,它不是在眼前,所以佛怎麼講,一般人不相信。譬如今天一般人舍財,舍個十萬,舍個一百萬,很現實擺在面前。今天我布施一卷經,給人家說四句偈,這無形的,這個我現前沒得到利益。他不曉得,這個無形的利益是無量無邊,會帶給你生生世世的福報。有形的財寶那是用得盡,何況財寶不見得你真正能得受用。所以必須很冷靜,很仔細的去觀察,你才能體會到無形法布施的功德利益是真正不可思議。

  我們一般人從很粗的境界上來講,因緣果報,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很粗很粗的境界。如果深入仔細的觀察,像佛在這部經上告訴我們的,身心世界俱不可得,這個現相是什麼?現相,說實實在在的話,這是佛在這個經上給我們說得透徹,就是業因果報刹那生滅的相續相。佛門法相唯識宗的大師們,他們的觀點、看法是「唯識」,也就是說唯獨識是真的,他承認;相呢?相是假的,十法界依正莊嚴,相他不承認。爲什麼?因爲識是能變,相是所變,能變是真的,所變是假的,所以他們主張唯識。在阿賴耶的叁分裏面講,識就是見分,相就是相分。《金剛經》上講的四相,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這四相是阿賴耶的相分,把相分分作這四大類,這四大類就包括了十法界依正莊嚴。不但十法界包括在其中,連一真法界都不能出其外,所有一切現相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四大類。四大類的相分從哪裏變現出來?從見分,四見: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是阿賴耶的見分變現出來的,見分爲因緣,依真如本性現的相。

  佛在《華嚴》上講,所有一切現相「唯心所現」,心是本體,體決定現相。體相用是一而叁,叁而一,決定離不開的,一定現相。相,諸位一定要曉得,相不會滅。如果想把相滅掉,沒有這個道理。相要是斷滅,那性就斷滅了,哪有這種道理?所以相不會滅,但是相會變。古人用比喻,把黃金比作自性,有這個性,有沒有相?當然有相。你把黃金一坨,它有一坨的相;把它打成一塊,有一塊的相:你把它做成一個佛像,有佛的像;做成一個人,有人的相。相會變,但是它的體不會變,它的金的成分不會變,重量也不會變,隨著人的心意可以改變它的相狀。

  佛告訴我們,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個現相,現相是自性變現的,所以相不會滅,會變。什麼東西在叫它變?識。識是什麼?念頭。佛講「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念佛成佛就是這個道理。一切相是從心想生的,我天天想佛,這個境界相不就變成佛相了嗎?想什麼就變什麼。你心地清淨,你心地慈悲,你的相貌慢慢就變成清淨、慈悲,那個相貌就很慈祥。你一天到晚想著憎恨、忌妒,你相貌慢慢變起來,人家一看到你都寒毛直豎,那都很恐怖,這不是很顯然的道理嗎?再講得淺一點,你很歡喜的時候,你看那個相貌多好看,你一生氣的時候,你的相貌就很難看,它馬上就變!

  而且佛告訴我們,變的速度太快,刹那生滅。《仁王經》上講,「一彈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滅」,那個相,那個說法,我跟諸位講過,是佛隨俗谛而說,還不是真相。真相說出來,怕我們不相信,那個真相的確是一秒鍾的億萬分之一,那麼快的速度,所以佛在經上講不生不滅。它的確是有生滅,因爲生滅的速度太快,生滅幾乎是同時的;生滅同時,你就見不到生滅,所以叫不生不滅。我們也領會到《楞嚴經》上所講的,「當處出生,當處滅盡」,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這兩句話的意思就是不生不滅,這是事實真相。所以我們才曉得,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是什麼?所有一切現相,十法界、一真法界都是業因果報刹那生滅的相續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叫你不要放在心上。你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錯了。放在心上是什麼?是打妄想,不能放在心上。讓心恢複到清淨、平等,清淨平等心就是覺悟的心。你心上有牽挂,那是妄想的心,那是迷惑的心,那個不是覺悟。因爲這一切現相是業因果報在那裏變現出來的,所以佛又教我們而生其心。叫你要生善心,生清淨心,生慈悲心,你變出來的相就好,就殊勝!所以叫無住生心,生心無住。佛這個開示完全是事實真相,所以佛講的是諸法實相,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這才懂得所有的財施、無盡的財施,比不上一卷經的法施。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你要想在這個世間修福,修來生的福報,印一卷經,你來生就得大福報,這是決定真實,不是虛妄的。過去懂得這個道理的人,知道事實真相的人,古人寫經、刻經,寫經、刻經當然難,費的時間也長,流通的量也不大。現在科學技術發達,成本很低,印一萬本經書幾乎人人都有這個力量。所以現在人修福,比古人這個機會要多得太多了。除了印經之外,像流通錄音帶、錄影帶、CD,這個跟印經的功德是等同的,相等的,一樣的。我們做,要在這上做好事,要在這上做功德。決定不可以「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那是自己要走阿鼻地獄,沒人叫你走,自己往裏頭鑽,這是非常可憐的人。不但一卷經,乃至四句偈,四句偈的功德就超過滿無量阿僧只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底下說:

  【財施救人身命,法施救人慧命,法施救人是徹底的,然非謂財施可廢也。】

  底下這一句補充得很好,不是說財布施我們就不要做了,不是的,財布施也要做,但是要以法布施爲主。遇到人家有困難的時候,有困苦的時候,我們有力量可以幫助他一點,好事!這是慈悲心的流露。並不是講財布施可以不要,見到人家餓死,也不肯舍人一碗飯,這是錯誤的,佛沒有這樣子教給我們。但是法布施幫助他明理,幫助他開智慧,這是徹底的,這個是究竟圓滿的。所以財施只能解除人暫時的困苦而已,不能夠幫助他徹底解決問題。

  【若明佛法,則知世間事,無非夢幻。一切有爲法中,最難看破者財寶,故引此爲言耳。】

  佛教給我們布施,布施就是放下,什麼都要放下。爲什麼佛偏偏舉財,不舉別的?這裏講得很好,世間人把財看得很重。我們中國俗話也說「人爲財死」,死了也放不下,把財看得這麼重,比命還…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一一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