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一一五集) 1995/5 美國淨宗學會 檔名:09-23-115
請掀開經本二百六十七面,第叁行看起:
【如如不動者,不生不滅之性也。不取者,無住之真诠也。無住者,不動之真诠也。如如者,真如之異名。真如是指本具者言,如如是指證得者言。】
這一段是爲我們解釋經典裏面幾個重要的名詞術語,因爲佛在《般若 經》上,不僅是般若 ,在大乘經上,這些名相講得很多,名相的含義我們一定要清楚。《金剛經》到最後的結束,世尊是用二句一偈做爲全經的總結。這二句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它的含義非常之深。如如不動是講不生不滅的本性,就是真性。性稱之爲本,這是從比喻上說的。一棵樹木它的根,根是主幹,那叫本。從根本能生枝葉,所有一切枝葉都是從根本生的,所以把這個性比做本,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換句話說,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從本裏面生出來的枝枝葉葉。
稱真,它就不是虛妄的,它是真的,實在講一切法裏面唯獨真如本性是真的。所有一切萬法,包括諸佛如來果地上所講的一真法界,要是跟真性兩個做比較:性是真的,一真法界也不是真的。一真法界是它變現的相分,性體是真的,所以稱它作真性,這個性就是真的意思。一切法都是生滅的,唯獨真性裏頭沒有生滅。諸位要曉得,我們講真性就是真心。一切衆生人人都具有的,一切衆生都有一個真心,都有個本性,都有;並不是佛菩薩有,我們沒有,我們都有。佛菩薩明心見性,他明白了,我們凡夫是迷在真心裏面。我們的真心起不起作用?起作用。變現六道輪回,就是真如本性起的作用。沒有自性的話,哪有六道輪回?換句話說,我們是錯用了,因爲迷了真心,我們就錯用了。錯用了,就變成錯誤的境界,就是這麼回事情。諸佛菩薩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自性起用就沒有錯誤,所以變現的是一真法界。
佛教給我們無住,爲什麼無住?前面講得很透徹,因爲一切現相都不可得,不但是相不可得,心也不可得。這是一般講執著,有能執著、所執著,能分別、所分別。能分別的是心,我們現在講的心,叁心不可得,能執著的、能分別的沒有!你所執著的、所分別的,是外面的境界相,我們講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外頭的境界相。境界相是緣生的,因緣生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所分別、所執著的也不可得。這就說明能所都不可得,所以佛教給你無住,無住就對了。佛與大菩薩在一切境界裏面,他不執著,無住就是不執著,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前面跟諸位說過。
不取,就是無住的真诠。真诠,現代人講真理,有這個意思。不取就無住。爲什麼會有執著?取相。所以佛教給我們,不取於相,才如如不動。「取」也是攀緣的意思,也是起心動念的意思。我們在一切現相當中起心動念就是取,就著了。所以這個「著」,粗顯的我們說你執著了,我們能夠覺察到;那個微細的執著自己都不曉得,不知不覺當中你取相,不知不覺當中你執著了,你已經住了,心就有所住,不知不覺就這樣,這是微細相,很難覺察。這是我們要知道的,要細心去體會。
不取,換句話說,也就是放下,真正放下了。前面佛告訴我們,不但世間一切法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可是諸位要曉得,我們現在對於世間法放下可以,佛法不能放下。爲什麼?我們的功夫沒到那個程度。佛法放下了,那是真放下;世間法放下是假放下,沒放下。世間法真的放下了,然後才可以把佛法放下;世間法沒有放下,佛法是決定不能放下,這是一定要知道的。但是《金剛經》的教訓,我們要明了。爲什麼佛法要放下?佛法如果不放下,也是障礙,也不能明心見性。前面說得很清楚,四見四相你統統具足,那怎麼行!所以「不取」這兩個字太重要,也就是說,決定不能把它放在心上。
無住就是不動之真诠,佛在此地告訴我們如如不動,如如不動就是真如本性,無住,真如本性就現前了。實在講,果然做到無住,那個無住做得很圓滿、很究竟,無住就是真如本性。如如,如如就是真如,就是本性。爲什麼經上又說真如,又說如如?這個地方爲我們說出來,說「真如」是講性體,是講自性;說「如如」,是你見到性了,宗門裏面講明心見性,如如就是明心見性的意思。這兩個如,一個是真如,一個是真如變現出來的所有現相。剛才講了,相都是假的,性是真的,性是能變,相是所變。見了性之後,他就曉得,原來相就是性,性就是相,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所以叫如如。性相不二,這叫如如。如如是從證得這一邊來講的,就是古人用比喻說,「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到真正明了了,原來器就是金,金就是器,金跟器是一不是二,就這個意思,就比喻這個意思。所以這兩句裏面的名相,我們一定要搞清楚。
【如如之義,明其能所雙亡,寂照同時,無相無不相。因其相不相皆無,是以不生不滅,如如不動。】
前面是把名詞含義說出,這個地方要講它的意思,它裏面的義理。說如如,剛才講了,性相是一,性相不二,性如其相,相如其性,這叫如如,這是能所都沒有了。能所是二,能變、所變是二,現在曉得它是一不是二,能所雙亡。有能有所,諸位要記住,就有取。取,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有了。雖然它非常微細,但是它有,決定有起心動念,決定有分別執著,這是取的意思。要是不取,那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都沒有了;都沒有了,這個心就清淨。寂就是靜,寂的意思就是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心就是寂靜的心;寂靜是真心,就是真如,就是本性。「照」是自性的起用,性是體,有體當然起作用。寂跟照也是一不是二,古人用鏡子做比喻,鏡子幹幹淨淨的,它沒有動。外面一切境界相,它裏面照得很清楚,所以它是同時的,這個我們容易體會。又用水做比喻,水在平靜沒有波浪的時候,它有照的作用,外面境界相也照得清清楚楚。水在平靜那是寂的相,如果有波浪它就不寂,起了波浪它照的作用就失掉了。縱然還能照,它所照的相是支離破碎,不是完整的。這種現象,我們也能夠體會得到,我們見過這個相。平靜的水像一面鏡子一樣。
真心不動,真心是個平靜的水;妄心是起波浪的水,所以它起的作用不一樣。妄心對於外面的境界,你見不到它的真相,就是你心在動。你心動得愈厲害,那波浪就愈大,就愈是迷惑顛倒。所以佛教給我們修定,修清淨心,修平等心。心果然到清淨平等了,諸位要曉得,清淨平等心就是自己的真心,就是自己的本性。這個時候它起的作用就是照,叫照見。用照,就是你這個見裏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凡夫的見都有分別執著,分別執著那個見叫情見。情是什麼?感情,你帶著有情識那個見,見聞覺知都帶著分別執著,這個就錯了,真相見不到。你所見的叫妄相,不是真相。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你所見到的那是真相。
實在講,真相跟妄相也沒有分別,真妄不二。不是說離開妄相之外,另外還有個真相,那你又錯了。就同樣一個相,我們見的是妄相,佛菩薩見的是真相。顯著的差別在哪裏?《金剛經》上講得很詳細、很透徹。凡夫見到這個相,譬如我們見到面前這一盆花,見到很喜歡,賞心悅目,去欣賞它,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我們用妄心見的是妄相。真心也見到這一盆花,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還是這個境界現前,他見到的是真相,真相是什麼?真相是空有不二,真相是這個花不生不滅。怎麼會不生不滅?前面說過,人家看到這個真相,看到這是什麼東西?業因果報刹那生滅的相續相,這是見到真相。因爲它生滅的速度太快,絕對不止一彈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滅。不止九百生滅,這個在前面跟諸位報告了。一刹那當中億萬生滅,《楞嚴經》上講的,「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隨衆生心,應所知量」,佛菩薩看到,佛菩薩知道是這麼回事情,這是見到真相。
見到真相的人有沒有取?沒有取;有沒有住?沒有住。爲什麼?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他取什麼?他住什麼?所以他的心永遠是寂靜的,他的作用永遠是照見。《般若 心經》裏面講: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就是萬法,世出世間一切法用五蘊來做代表。五蘊皆空就是萬法皆空,萬法皆了不可得,寂照同時,這個時候就自性起用。
一切現相是什麼?無相無不相。無相,不但體,這一切相當體即空,沒有自性,這是無相。一般是這個講法,這個講法大家好懂。我們《金剛經》講到這個地方,應當更深入一層,當相即空,就是這個現相擺在面前,這個現相是空寂的,這就比前面進了一大步。從前我們講體是空的,相是有的,這是方便說。給你講真話,體是空的,相也沒有,這真的是無相。爲什麼說無不相?無不相是講它的相續相,它有相續相。正如同我們看電影那個銀幕一樣,我們看電影銀幕上所現的這個相,你想想,無相無不相是不是這個意思?電影銀幕上哪有相?沒有相。可是它真的有相,那個相是什麼?那個相是相續相。其實那個相它也是刹那生滅,那個生滅的時間長,一秒鍾二十四次生滅,就是一秒鍾電影的底片放映二十四張。那個鏡頭打開,放一張;再關起來,再打開,放第二張,一秒鍾二十四張,我們看的是那個相,相續相。一秒鍾二十四張的電影銀幕,就已經把我們騙住,我們就以爲那個是真的。
佛告訴我們,我們現前這個現相,就跟銀幕現相完全一樣,它是平面的,我們這是立體的。而那個生滅的速度,電影簡直不能比。電影一秒鍾才二十四次生滅,我們眼前這個現相一秒鍾是億萬次的生滅,你怎麼能知道它是假的?這個事實真相,大乘經上講:八地菩薩才見到。七地菩薩那個定功還不夠深,他見不到事實真相。這個事實真相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的相分,阿賴耶識的見分,八地菩薩見到。這一見到,轉阿賴耶爲大圓鏡智,…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一一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