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境界當中,能夠體會到是虛妄的,虛空也不是真實的。
【當知平常所言心動,乃無明動耳。】
我們平常講的心,說老老實實話,全講的是無明,全講的是妄心;真心不動,真心離念,真心沒有念頭。無念這個念也沒有,那是真心。我們平常講「你的心」,那都是妄心,妄心才起心動念,妄心才天天打妄想,一個念頭生,一生念頭滅,叫生滅心。生滅心變現出的境界,就是生滅的境界。我們這個身體,因爲心是個生滅心,所以這個身就是生滅身,我們居住的環境、一切萬法都是生滅的。佛與大菩薩證得心性,心性不生不滅,所以他的身也不生不滅。我們看到《無量壽經》,特別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一開端就告訴我們,十方世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所得的身相跟阿彌陀佛一樣,金色光明,不生不滅。爲什麼你得到?因爲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不生滅的心往生的;西方極樂世界也是自性變現的。
那麼現代人,現代人講求現實,實實在在說,我們學佛的人看那些講究現實的人,完全違背了現實,他怎麼會懂得現實?什麼東西最現實?人不老最現實,不生病最現實,不死最現實,年年十八最現實,他做不到。可見得,他不懂現實。這些事情能不能辦得到?能辦得到。怎麼辦?清淨心。所以最現實的就是清淨心,心清淨了,身就清淨。現在身體有毛病,不怕!毛病從哪裏來的?從不清淨得來的。心恢複清淨了,這個身體不必看病,不必吃藥,自然就好了,體質就變化,就恢複到正常。清淨心變現出來是正常。怎麼會把正常的搞亂呢?妄想。妄想真正是害人,妄想在作祟,把正常的生理破壞掉,所以才有許許多多的疾病。這是說明真心跟妄心,我們一定要清楚、要明了,妄心就是無明在動。
【由此更可了然,但能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之本性,當下便現。】
本性現前,身就是佛身。本性不生不滅,本性不垢不淨,本性不來不去。本性現前,你這個身就跟諸佛菩薩的應化身沒有兩樣。真正得大自在,真正得真解脫,解脫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自由自在。修學的綱領就在不取於相,不取於相就是放下。放下很難,難在什麼地方?難在不了解事實真相,把這些眼前所有相都當真,所以你不肯放下。不但身外之物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經上告訴我們,自己的身心,這個心就是念頭,經上講的叁心,還是講的念頭;真心哪有過去現在未來?沒有!妄想才有過去、現在、未來,所以講叁心是妄心,妄心不可得,妄心現的這個妄相也不可得。身心世界都不可得,這是事實的真相。
佛跟我們講這些話不是消極,你要認爲佛說這些話是消極,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佛說這些話,真的是非常積極。明了真相,一切放下,你的心真誠,真心顯露出來了,對人對事對物都是用真心,不是用妄心。真心的相是清淨平等,真心的作用是大慈大悲。對一切衆生平等的關懷、平等的照顧,還有什麼事情比這個更積極?還有什麼事情比這個更圓滿?這才是真正福慧雙修。得的果報,果報是決定有的,它造因哪有沒有果的道理?果報不可思議。自己受用的那個境界是西方極樂世界,《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華藏世界、極樂世界不是人建造的,是性德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的。我們今天用真誠、清淨、平等、大慈悲心,對人對事對物,就是修的這個。這就是佛家常講的稱性起修,全修即性。前面跟諸位說過,所有一切現相是什麼?業因果報的相續相。你現在做的是這樣圓滿的因,這樣殊勝美好的因,現的相續相當然就是最殊勝、最完美的。最殊勝、最完美的這個現相,就是一真法界,就是極樂世界,就是華藏世界。這是佛教給我們而生其心。
決定不能用惡念對一切衆生,受害的是自己,因爲那個惡念變惡境界。一定要記住,所有一切境界相從心想生。心地善良,現的境界就善;心不善,現的境界就不善。所有一切境界是自性變現的,不是外面實有的,不是別人變現出來給自己受的,這一點諸位一定要記住。你真正通達這個道理,你不會怨天尤人,才真正明了古人講的自作自受。自己修清淨心,現西方極樂世界;自己起叁毒心,現的就是餓鬼、地獄、畜生。離開念頭,什麼都沒有。一切法從心想生,《華嚴經》所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個意思一定要能夠體會,一定要明了它的事實真相。只要能夠於一切法不取,諸位在此地要記住,不取不是不要,你要是說不要,你又錯了,又落在非法相那一邊去了;不取是不要放在心上。因爲取著的念頭是妄心、是無明,離開妄想分別執著,我們待人接物,剛才講了,用真誠,真誠不是取,取就沒有真誠;用清淨,清淨裏頭沒有取,取就不清淨,取就不平等,取就不慈悲。一定要能做到不取於相,真誠、清淨、平等、慈悲就現出來了。這是什麼東西?就是如如不動的本性起用。當下便是,那個真誠、清淨、平等、慈悲還要學嗎?不要學,自性裏面自然流露出來。這個東西現在就是被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讓你不起作用,讓你透不出來。
【又可知取舍正由無明,而無明本是幻相。然則不取於相,當下便如如不動。】
取舍還是沒有離開無明,這個意思比前面又要深一層,又不好懂了;前面教你不取於相。我們把話再說得更簡單一點,我常講的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記住我這四句話,對人對事常常念著:「我不分別、不執著」,試問你有沒有分別執著?你說你不分別,你已經在執著,你已經在分別。你說你不執著,你已經在執著;執著什麼?執著個不執著,分別個不分別,你又錯了,這就是這個意思。你要是不會,取舍都落在無明裏面,取相錯了,不取也錯了。這個事情很難,要體會這個意思,沒有辦法言傳,你要懂得這個意思。剛才講了,離開取舍之後,流露出來的是真誠、清淨、平等、慈悲。真誠、清淨、平等、慈悲裏頭,決定沒有取舍,決定沒有起心動念,這就對了。如果我今天對人對事對物,一切法我都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了,可是一點慈悲心都沒有,一點真誠心都沒有,那你就墮到無明裏面去了。換句話說,你還是落在取舍裏頭,你不是真的不取不舍,不是真的。無明是幻相。
然則不取於相,當下便如如不動。那個不取於相也沒有,那是個什麼樣子?就是真性圓滿現前,真性的圓滿現前就是如如不動。但是此地如如不動,你又不能看死了,如如不動像個石頭一樣,像個木頭一樣,不是的。釋迦牟尼佛已經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他每天還到舍衛大城去托缽,他還要穿衣持缽,他有沒有動?要曉得,動跟不動是一不是二,才是真的如如不動,這是最難懂的地方。他每天還照樣生活,照樣工作,照樣上班,照樣應酬,他怎麼如如不動?他確實如如不動,就是我剛才講的,他生活、工作、應酬、待人接物,都是用一片真誠、清淨、慈悲,那就是如如不動。這個意思確實是愈講愈深,愈講愈難體會。你真能體會到,才曉得是自性起用,這是佛菩薩的境界,是我們自己本來具足的境界,不是從外來的。我們是把這個殊勝、光明、美好失掉了,今天再給你講講,感覺到驚奇,其實這是很平常的事情。
【是故學人】
這一句是做一個結論,因爲前面講的道理。修學般若 的人,
【當於不取上,痛下功夫,不取就是無住。方契真如,智與理冥也。】
冥就是合一。所以初學的人在哪裏用功?要在無住、在不取;無住、不取就是放下。我早年學佛,剛剛接觸佛法,我算是非常幸運,我接觸佛法大概一個月,我就認識章嘉大師。他老人家教給我的東西簡單明了。我們第一天見面,我向他老人家請教,我說我現在知道佛法很好,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這是方東美先生給我介紹的。我向他請教,有沒有方法讓我們很快入這個境界?我向他提出這個問題,他並不是馬上就答覆我,他一直看著我,看了叁十分鍾,一句話不說。他看我,我也看他,叁十分鍾下來,心定了。這是他教學的一種手段,他讓你整個定下來,然後這一句話會叫你一生不會忘記。他的教學法,我從來沒有遇到第二個人用這個方法。給我說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就是《金剛經》上這兩句,看得破,這是《金剛經》上說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放得下,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他講看得破、放得下,這個好懂。我就向他請教,從哪裏下手?大概又停了七、八分鍾,沒有上次那麼長了,給我說兩個字「布施」。第一次跟他見面,時間大概是一個半小時,只談這幾句話。所以那個氣分,都像在定中一樣。
我向他老人家告辭,他送我到門口,拍著我的肩膀告訴我:「我今天教你六個字,你回去好好的做六年。從布施下手。」我們接受他的教訓,真受他的感動。爲什麼?真誠。我剛才講了,真誠、清淨、平等、慈悲完全流露出來,讓你在他那個小客廳裏面,受他這種氣分的薰陶,那個力量太大了。我們現在科學裏面講磁場,他那個磁場跟別人不一樣。所以真的就回去學布施,真的就幹六年。六年布施光了,什麼都沒有了,幹幹淨淨。可是這個老人家講的那個感應不可思議,真的就現前了。所以一定要做,要在不取上痛下功夫。
我們是凡夫,布施放下很難,難舍!難舍也要咬緊牙根去舍,你不做不行。不做,換句話說,理論得不到事實的證明,一定要曉得,理跟事是一不是二。學佛的人往往把理跟事分作兩截,所以一生不得其門而入。一定要曉得,理跟事是一不是二,真的要痛下功夫。最初學布施,因爲從來不肯布施,吝啬,現在接受老師的教誨,回去學。開頭怎麼樣?自己不要的東西拿去布施,算不錯了!從前不要的也不肯布施,也不肯給人,現在用不著、不要的可以給人。慢慢再進一步,把自己好的東西也可以給別人了。最後,好的送給別人,那個不好的自己留著用,這就進了很大一步。搞了不少年,那個心才搞平,才養成習慣,非常非常困難!但是這個難關一定要克服;不克服,經典裏面所講的這些道理、義趣,你縱然看了,看了人家的注解也看不懂,那個意思你也沒有辦法看懂,你也得不到受用。一定要功夫下下去,一看到經典上講的,注解上講的,沒錯,就是這樣的!所以要在生活上去做,整個的生活沒有別的,就是布施,這個意思前面講得非常詳細,整個生活是布施。
在日常生活,從早到晚,每天工作應酬、待人接物,統統是布施,統統是六波羅蜜。你只要肯這樣做,經上講的如如不動,如如不動就是真如,方契真如。到這個時候,智慧就開了,就像六祖惠能大師一樣,常生智慧。六祖見五祖的時候,「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你就常生智慧了。常生智慧的日子就好過,真的是幸福美滿、自在快樂。將來以後到哪裏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的是了生死出叁界。你不肯做,學佛是空的,沒有用處。一定要認真努力,痛下功夫;就是認真去做,不做不行。學了,馬上就要用得上,就要把它變成自己實際的生活行爲,我們才真得受用。今天就講到此地。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一一五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