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一一四集) 1995/5 美国净宗学会 档名:09-23-114
请掀开经本二百六十四面。
经文讲到流通分,流通分的经文虽然不长,它的意思也很深。佛经三分的分法,是从东晋道安法师开始。当时虽有些人不以为然,认为把佛经这样的分割是不尊重。到以后,印度古大德注疏传到中国来之后,看到印度的古大德也是将佛经有这样的分法,於是大家对於道安法师才转加赞叹,这个分科的方法就流传下来了。
流通,流是流传后世,通是通达十方。佛说经,他的目的是要普度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所以是鼓励大家去宣扬,不像现代人写的东西,讲的东西,都有著作权。现代所谓是智慧财产的保护权,佛没有,佛决定没有版权所有,决定没有智慧财产权。佛将他所说的、所留下的东西,与十方三世一切众生共享。我们从这个地方能看到佛的心量之大,就像大乘经上所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决不是一个小心眼,只利益一方的众生,局部的众生,不是的。佛是以清净心、平等心,普度一切众生,这才符合这部经里面所讲的理论与境界。我们看经文:
经【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只世界七宝,持用布施。】
这一节文,在科判里面是「示劝流通」,这是劝勉我们,说明流通的利益,先用财布施做一个前提。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不仅是在此经,我们在《华严》、在《法华》、在《楞严》,这一切大乘经上所看到的,世出世间第一等的福报,无比殊胜的功德,怎么修?就是流通佛法。流通佛法的功德利益,是一切诸佛菩萨都说不出的,真正是所谓不可思议。佛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较量比较前面讲过五次,一次比一次范围广大,一次比一次殊胜,这是《金刚经》最后一段的比较,所谓七宝是满无量阿僧只世界。第一次比较,只是说一个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七宝布施,到这个地方变成满无量阿僧只世界七宝布施,这个跟第一次那个范围简直不能比。
阿僧只是无量无边的世界,用这个七宝来布施,当然这是假设,这是不可能有人做到的,这是假设的。即使是真实的,他布施的功德都比不上一个人受持此经乃至四句偈为人演说。你才晓得佛法的布施功德不可思议。像这样的经文,佛在《金刚经》上重复六、七次,可见得它的重要性。《金刚经》并不长,总共只有五千八百多个字,而这桩事情居然重复六、七次,实在讲是加深我们的印象,也告诉我们事实真相。所以修福到哪里修?流通佛法,利益众生。
换句话说,如果是障碍佛法,阻止流通,这个罪过决定在阿鼻地狱。哪些人障碍?现在印经书后面印上「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这八个字就把他送到阿鼻地狱去了。将来阎罗王判到阿鼻地狱,这是铁证,赖都赖不掉的,这实实在在没办法。哪一天你才能从地狱出来?这个世间你所印的这个书统统绝迹,一本都没有了,你才有机会从地狱出来。这个世间还有一本上头印著「版权所有,翻印必究」,你就出不来。非常可怕,为了眼前一点点小利益,造这么重的罪业。如果不是深入经藏,不熟读戒经,你不晓得这个因果的可怕,障碍佛法流通是最大的过失。流通佛法是无量无边第一利益,这是我们一定要懂得的。我们看注解:
【此引财施,所以显下文法施之福更胜也。】
法布施的福报比财布施殊胜太多了。
【意明布施同而福德不同】
财布施是施,法布施也是施,两种都是布施,这个布施是相同的,但是得的果报不相同。
【因其持以行施者不同故】
这就是布施的物品,跟布施的用心不一样。
【一是持财宝,一是持法宝。】
一个是用财布施,一个是用法宝布施。
【持无量数世界财宝,不及持一卷经。】
这是真话,但是这个意义非常之深。这个利益无边,它是无形的,它不是在眼前,所以佛怎么讲,一般人不相信。譬如今天一般人舍财,舍个十万,舍个一百万,很现实摆在面前。今天我布施一卷经,给人家说四句偈,这无形的,这个我现前没得到利益。他不晓得,这个无形的利益是无量无边,会带给你生生世世的福报。有形的财宝那是用得尽,何况财宝不见得你真正能得受用。所以必须很冷静,很仔细的去观察,你才能体会到无形法布施的功德利益是真正不可思议。
我们一般人从很粗的境界上来讲,因缘果报,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很粗很粗的境界。如果深入仔细的观察,像佛在这部经上告诉我们的,身心世界俱不可得,这个现相是什么?现相,说实实在在的话,这是佛在这个经上给我们说得透彻,就是业因果报刹那生灭的相续相。佛门法相唯识宗的大师们,他们的观点、看法是「唯识」,也就是说唯独识是真的,他承认;相呢?相是假的,十法界依正庄严,相他不承认。为什么?因为识是能变,相是所变,能变是真的,所变是假的,所以他们主张唯识。在阿赖耶的三分里面讲,识就是见分,相就是相分。《金刚经》上讲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是阿赖耶的相分,把相分分作这四大类,这四大类就包括了十法界依正庄严。不但十法界包括在其中,连一真法界都不能出其外,所有一切现相归纳起来不外乎这四大类。四大类的相分从哪里变现出来?从见分,四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阿赖耶的见分变现出来的,见分为因缘,依真如本性现的相。
佛在《华严》上讲,所有一切现相「唯心所现」,心是本体,体决定现相。体相用是一而三,三而一,决定离不开的,一定现相。相,诸位一定要晓得,相不会灭。如果想把相灭掉,没有这个道理。相要是断灭,那性就断灭了,哪有这种道理?所以相不会灭,但是相会变。古人用比喻,把黄金比作自性,有这个性,有没有相?当然有相。你把黄金一坨,它有一坨的相;把它打成一块,有一块的相:你把它做成一个佛像,有佛的像;做成一个人,有人的相。相会变,但是它的体不会变,它的金的成分不会变,重量也不会变,随著人的心意可以改变它的相状。
佛告诉我们,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个现相,现相是自性变现的,所以相不会灭,会变。什么东西在叫它变?识。识是什么?念头。佛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念佛成佛就是这个道理。一切相是从心想生的,我天天想佛,这个境界相不就变成佛相了吗?想什么就变什么。你心地清净,你心地慈悲,你的相貌慢慢就变成清净、慈悲,那个相貌就很慈祥。你一天到晚想著憎恨、忌妒,你相貌慢慢变起来,人家一看到你都寒毛直竖,那都很恐怖,这不是很显然的道理吗?再讲得浅一点,你很欢喜的时候,你看那个相貌多好看,你一生气的时候,你的相貌就很难看,它马上就变!
而且佛告诉我们,变的速度太快,刹那生灭。《仁王经》上讲,「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那个相,那个说法,我跟诸位讲过,是佛随俗谛而说,还不是真相。真相说出来,怕我们不相信,那个真相的确是一秒钟的亿万分之一,那么快的速度,所以佛在经上讲不生不灭。它的确是有生灭,因为生灭的速度太快,生灭几乎是同时的;生灭同时,你就见不到生灭,所以叫不生不灭。我们也领会到《楞严经》上所讲的,「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当处出生,当处灭尽,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不生不灭,这是事实真相。所以我们才晓得,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是什么?所有一切现相,十法界、一真法界都是业因果报刹那生灭的相续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叫你不要放在心上。你把这个东西放在心上,错了。放在心上是什么?是打妄想,不能放在心上。让心恢复到清净、平等,清净平等心就是觉悟的心。你心上有牵挂,那是妄想的心,那是迷惑的心,那个不是觉悟。因为这一切现相是业因果报在那里变现出来的,所以佛又教我们而生其心。叫你要生善心,生清净心,生慈悲心,你变出来的相就好,就殊胜!所以叫无住生心,生心无住。佛这个开示完全是事实真相,所以佛讲的是诸法实相,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这才懂得所有的财施、无尽的财施,比不上一卷经的法施。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你要想在这个世间修福,修来生的福报,印一卷经,你来生就得大福报,这是决定真实,不是虚妄的。过去懂得这个道理的人,知道事实真相的人,古人写经、刻经,写经、刻经当然难,费的时间也长,流通的量也不大。现在科学技术发达,成本很低,印一万本经书几乎人人都有这个力量。所以现在人修福,比古人这个机会要多得太多了。除了印经之外,像流通录音带、录影带、CD,这个跟印经的功德是等同的,相等的,一样的。我们做,要在这上做好事,要在这上做功德。决定不可以「版权所有,翻印必究」,那是自己要走阿鼻地狱,没人叫你走,自己往里头钻,这是非常可怜的人。不但一卷经,乃至四句偈,四句偈的功德就超过满无量阿僧只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底下说:
【财施救人身命,法施救人慧命,法施救人是彻底的,然非谓财施可废也。】
底下这一句补充得很好,不是说财布施我们就不要做了,不是的,财布施也要做,但是要以法布施为主。遇到人家有困难的时候,有困苦的时候,我们有力量可以帮助他一点,好事!这是慈悲心的流露。并不是讲财布施可以不要,见到人家饿死,也不肯舍人一碗饭,这是错误的,佛没有这样子教给我们。但是法布施帮助他明理,帮助他开智慧,这是彻底的,这个是究竟圆满的。所以财施只能解除人暂时的困苦而已,不能够帮助他彻底解决问题。
【若明佛法,则知世间事,无非梦幻。一切有为法中,最难看破者财宝,故引此为言耳。】
佛教给我们布施,布施就是放下,什么都要放下。为什么佛偏偏举财,不举别的?这里讲得很好,世间人把财看得很重。我们中国俗话也说「人为财死」,死了也放不下,把财看得这么重,比命还…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一一四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