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看得重。所以佛特别用这个来做比喻,告诉你应当要放下。放下是真正觉悟了。再看第二段,前面是讲财布施,这是属於大前提,然后再告诉我们法布施。
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
这是讲法布施,头一句是一个大前提,要发菩提心的人。发菩提心就是经一开端所说,须菩提尊者所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这就是发心求无上正等正觉的人,也就是我们俗话说,要发心作佛的人。所以这个地方的善男子、善女人,不是指普通的,是指他真正发心要想作佛。要想作佛,我们这一生能不能成佛?《金刚经》就是教给我们一生成佛的经典。佛告诉我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修成佛果,都是依《金刚经》这个道理,这是一点都不错的。怎么样能成佛?四相四见离开就成佛了,这是从理上讲的。这是依《金刚经》,这是大智慧,究竟圆满的智慧。
六祖大师在《坛经》上讲,《金刚经》是度上上根人,中下根人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就是不肯放下。上上根人听到佛一说,身心世界统统放下,他马上成就了。所谓上上根人、中下根人,差别就在此地;一个听了肯放下,一个听了舍不得放下。听了之后,「道理我很清楚,不行!我还是放不下。」上中下三根就是这么分的,其实哪有什么上中下三根,没有!就是在你肯不肯放下。实在不肯放下,能不能成佛?也行,只有一个办法:念佛。念佛这个道理,跟《金刚经》的道理完全相同,用这个方法。放不下的人用这个方法,我抓住一句阿弥陀佛,我抓住西方极乐世界,一心称念,将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然后再放下,这是这么一个办法。这个办法稳当,靠得住,也非常的安全,除了这个办法之外,没有第二个办法。这是说出成佛两个法门。所以发菩提心非常重要,发菩提心就是真正觉悟了。
经【持於此经(指金刚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这种句子,「持於此经,乃至四句偈,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这个句子我们在《金刚经》上念到第七遍了,一次比一次殊胜。前面举的这个例子的范围,一次比一次广大。最重要的是受持,受持是真正照做,不是每天把《金刚经》念一遍、念两遍,那个没有用处的,一定要照做。江味农居士在《讲义》里头一再提示我们,《金刚经》上任何一句话,都可以做为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观照的基础,这是非常非常的难得!我们看注解:
【所谓流通者,重在法施利众。】
就是法布施利益一切众生。
【故曰发菩提心】
唯有发菩提心,私心才真正断绝了,菩提心是广大心、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大慈悲心,就像大经上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菩提心,他才能广度一切众生。
【以显流通之意】
没有这样广大心,谈不上流通大法,也不是如来付托之人。如来把这个事情嘱咐给谁?委托给谁?委托给发菩提心的人。发菩提心的人,能照佛的意思去做,不为自己的利益,为一切众生。
【四句偈等。等,等於半偈。】
《金刚经》上用半偈来做观照功夫的很多。像我们最常听到的,在古人注疏里所引用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就是半偈,这是两句,四句才一偈。这是许许多多古大德所用的,平常用功夫他就用在这两句上;像《金刚经》前面我们读过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也是半偈;「无实无虚」,只有一句,都行!一切法无实无虚。「或一句」,等於半偈或者是一句。
【经中常言:半偈即可证道。】
证道就是成佛,说得浅一点就是开悟,真正彻底觉悟了。
【若下文所说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半偈,苟能信受奉行,直趋宝所。何况全偈,何况全经。】
一句、半偈都能叫我们彻底觉悟,都能叫我们永脱轮回,圆成佛道,何况一首偈?又何况全部经?所以大乘的修学,要紧的是真正抓到纲领。话再说回来,一句半偈的确是不错,如果对於这一句半偈的意思,不能透彻的了解,还是不管用。
我们这一次《金刚经》讲的时间长,讲得也很详细。为什么要这样细讲?我们当初想如果不细讲,这个一句半偈你不会用,必须透彻的理解,这个一句半偈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确确实实能提起观照功夫,能够彻底放下。彻底放下,跟诸位说,我们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随时可以去。你为什么不能去?你还没有放下,也就是你还有罣碍,有障碍。彻底放下了,没事了,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所以古时候有这样的人,在现代也有这样的人,为什么我们做不到?你看看人家是怎么做到的?
我们这一次在新加坡,遇到一个生病念佛往生的人,是一个老太太,大概也是八、九十岁了,年龄很高。这个人也很可怜,儿女都没有,就是孤单的一个老人,政府配了一栋房子给她。她在病重的时候,这才有几个同修劝她念佛求往生。她也接受,也欢喜,也真肯念了。念了好多天,还是很苦,人家就劝她,你要真正求往生,她说「我是求往生」,你要一切放下,她说「我那个房子放不下」,她心里老是挂著房子。有一个同修很不错,「你那个房子带不去,你要真放下!」她想了一想,也是不错,她还想房子将来要委托给什么人。这不要想了,你想这些干什么?她果然听了接受,「好了,我不想,你们大家帮我助念。」十分钟就走了,所以这个证明,走的时候瑞相很好。她念了那么多天,她不能走就是牵挂那个房子,她想委托给什么人,交给什么人,还有这么个念头,这个障碍自己生不能生,死不能死,这苦死了。最后善友劝她,不要去牵挂,丢掉算了,房子谁拿去都不管,与你有什么相干?不相干。她这才想通,真放下,十分钟就走了,证明往生是可以随时走的。
所以,什么都不能牵挂,这个要交给这个,那个要交给那个,都打妄想,哪有这些事情?各人有各人的福报,各人有各人的因缘,管他这些事情干什么?这样才叫往生时有把握,随时可以去得了。我们过去明白这个道理,现在在新加坡看到这个事实,我们才晓得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作佛,我们自由自在,随时可以去。一定要明了,决定不能错过这一生的大好因缘。能够把这个教义搞得这么透彻、这么明白,底下问题就是肯不肯放下?放下就成功了。还有这个要交代这个人,那个要交代那个人,那就完蛋,那个麻烦就大了。一切都是虚妄的,一切都是不可得的,还托给什么人?底下一段说:
【持於此经。持,持取也。与下文受持义别。受持句,自利也。】
持於此经意思比受持要深要广。
【演说,是利他。如法受持,则能悟入无生,施不住相,其福便已胜彼。况更为人演说此经,以行不住相之法施,岂彼七宝布施所能及。】
七宝布施,就是指前面满无量阿僧只世界七宝布施,比不上,不能相比。第一个是要自己依照《金刚经》的理论、方法、境界去修学。换句话说,把《金刚经》所讲的道理、方法、境界,一定要变成我们实际的生活行为,这叫受持,这是持的意思。持有保持,永远这样做。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想法、看法、做法、说法都是金刚般若 。
金刚般若 就变成我们自己生活行为,这叫证,你才证得金刚三昧。三昧就是享受,你享受什么?享受的是金刚般若 波罗蜜,那怎么一样?金刚般若 波罗蜜在哪里?在吃饭上,在穿衣上。释迦牟尼佛在本经一开端,入舍卫大城乞食,著衣持钵。这就告诉我们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一举一动,所谓是一抬手、一低头,都是金刚般若 波罗蜜。金刚般若 波罗蜜没有离开我们的生活,这样就悟入无生。无生是真的不是假的,佛在这个经上给我们显示两桩事情证明无生,一个就是说明这些现相怎么来的?是业因果报刹那生灭的相续相,我们晓得这个幻相是怎么来的。这个现相的真相是什么?刹那生灭,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经上讲如梦幻泡影。不但我们人生是梦幻泡影,十法界也是梦幻泡影,都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如露亦如电,这两个是比喻时间,比喻生灭的快速。
如果我们细心,就在生活当中,我们眼见色、耳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修行人讲的是观照功夫,什么叫观照?时时刻刻要把眼前这些事实,跟佛所讲的理论去对照。佛说我们人生如梦,我们想想是不是个梦?去年过去了,想想去年是不是一场梦?上个月过去了,过去永远不会再来了,上个星期过去了,昨天过去了,前一个钟点过去了,前一分钟过去了,前一秒钟过去了,永远不会再来了。你在这个时空里面你得到什么?一样也没得到。《金刚经》教给我们的方法,大而世界,小而微尘,因缘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要把这些东西挂在心上,那叫妄想,妄想执著,空的。世间人天天打妄想,天天分别执著,他不晓得这个境界是空的,所以他打妄想。他要是真正明了这个境界是空寂的,不打妄想了,打妄想是错了。什么妄想都没有了,他心恢复到清净,经上讲「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真实的智慧就现前,实相般若 现前。实相般若 从哪里来的?清净心。有一个妄念心就不清净,智慧就生不起来;不生智慧就生烦恼。所以妄想执著是带给你痛苦,带给你烦恼,你的生活是生活在烦恼里。觉悟的人,他的生活是生活在金刚般若 波罗蜜里头,不是普通的智慧,是金刚般若 智慧,那怎么会一样?所以一定要悟入无生。
一切时、一切处,你常常这样看,这样的观察,拿著这个经典讲的道理、境界,就在现实上去观察,仔细的去印证,你就入无生,你的心清净,万缘放下了。然后你多做一点好事,帮助别人,身体还在这个世间,不能把它当作废物,废物也要利用它。怎么利用?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个废物利用得最有价值。如果帮助自己的,利用得最没有价值,造一身罪业,这是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那是最没有价值。帮助一切众生开悟,弘法利生,这是废物利用得最有价值,这是佛教给我们而生…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一一四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