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好,「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现在世界上灾难很多,在你完全没有,全部化解掉了,众生有灾难,你没有灾难。众生灾难从哪里来的?著相来的,妄想分别执著里头来的。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所有一切灾难都没有了。所以要晓得,只要到三轮体空,就是讲四见四相都不执著,你就是称性而说。说话是称性,刚才讲了,你穿衣也是称性,你吃饭也是称性。你一举手、一低头,没有一样不是称性的,宗门里头见性之后的人他就讲:「左右逢源,头头是道」,就这个意思,没有一样不称性的。直指心源,真心本性完全显露。
【令闻者,即文字起观照,悟实相般若 也。】
这是教学重要的理念、效果。讲经说法的目的何在?是希望大家对於经义了解,能够把经典里面的理论、方法、境界,都搞清楚、搞透彻,能够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起观照就是应用在生活里面。这样的经念的就不是白念,他就真得受用,真得利益,悟入实相般若 。
【以此经所说,皆成佛之法也。】
《金刚经》上所讲的,字字句句都是成佛的方法,都是永脱轮回,出离十法界,让我们亲证一真法界的方法。这个地方讲成佛是广义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在圆教里面讲,初住菩萨就成佛了。所以此地讲的成佛之法,这个佛是从圆教初住一直到等觉,这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叫做佛。《金刚经》上所讲的诸佛,是指这些人。这些人虽然没有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他的的确确可以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他能在十方世界,应以佛身得度者,他就可以现佛身而为说法,他得大自在了。三十二应身是三十二类,每一类里面无量无边,他有能力现无量无边的身,帮助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众生,圆初住的菩萨就有这个能力。圆初住菩萨是什么样境界?刚才讲了,离四相,离四见,就是圆初住菩萨。所以你想想看,这个利益,这个好处,这是满阿僧只劫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不能比,那怎么比法?这个人能够在十方无量无边世界随类化身,这是说明离四相、离四见的真正利益,真正的好处。
【为人演说,若不得扼要之方,非大而无当,即散而无归,闻者难获法益。】
这是我们要记住的,特别是要发心为人演说。为人演说的范围很广,不一定是上台讲经,这是为人演说,这是为人演说里头的一种方法。随时随地,遇到你认识的人,你跟他谈话的时候,你就给他讲这个经。讲一句也好,讲半句也好,你就给他讲这个经。他听得懂也好,听不懂也好,都没有关系。听懂了,他能得利益;听不懂,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你把《金刚经》的种子,种在他阿赖耶识里面去了,所以听懂、听不懂都没有关系。你只是很欢喜、很乐意的为他讲,你讲的时间长跟短也没有关系。
那么讲经,学习讲经,一开头实在讲,最低限度我们要遵守这个原则,要守五年到十年。这个原则就是四个字:第一个是「简」,简单。你跟人家讲,要讲得简单,不能讲得繁琐,这个非常非常重要,一般人怕麻烦,愈简单愈好。第二个是「易」,容易,不要讲得太深、太难。讲得太难,人家做不到,所以要易,第二个字是易。第三个字是「浅」,浅就不能深,愈浅愈好。第四个字是「明」,要明白,明而不昧,昧就是讲得不清楚,意思讲得不清楚那个不可以。你只记得这四个字「简易浅明」,这就讲得好了。太深的东西我不懂,我不讲,我只要讲我自己懂得的,我自己懂得,还要想到对方能不能听得懂;我懂得的,对方觉得很难很深,我也不讲。你只要抓到这四个字,你就一定讲得好,一定会受人欢迎。
所以为人演说,一定要把扼要掌握到。如果掌握不到,那就是大而无当,散而无归,我们听到很多人讲经犯这个毛病。他一场讲演,也真的花了不少时间、不少心力在那里准备,参考许许多多资料,搬上台来,说得天花乱坠,我们听了之后,不知所云,不知道他讲些什么,这就是大而无当,散而无归,这是毛病。换句话说,跟我刚才讲的恰恰相反,他讲的东西太繁琐,太难太深了,深到连他自己都不懂,他自己都不懂,怎么能叫别人听懂?这是真的。古人的,他这里抄一点,那里抄一点,他自己不晓得什么意思。这是大毛病,所以听的人他不得利益。不得利益,当然人家下一次就不来,这是一定的道理。
【故示以经义之扼要处】
这两句跟后面一首偈,这是《金刚经》最扼要的地方。《金刚经》讲的什么?可以讲全经就是讲的这半偈、一偈。这个两句是半偈,后面「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是四句,是一首偈。《金刚经》的总结就结归在这半偈、一偈里头,是把这个扼要说出来了。经义之扼要处,即此二句与下文之一偈是也。
【可见此二句一偈,乃本经之要旨。】
这是重要的宗旨、要旨,亦即一切佛法之要旨。《金刚经》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的总纲领,佛说法四十九年,般若 是中心,这个诸位一定要晓得,般若 讲了二十二年。四十九年用二十二年的时间讲般若 ,可见得般若 是整个佛法的中心,般若 是智慧。《金刚经》是整个般若 的纲要,因此《金刚经》就是整个佛法的纲要,这二句一偈是全经的纲领,当然也就是整个佛法的总纲领。
【千经万论,所说性修理事,此二句一偈包括尽矣。】
这二句一偈,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念念当中提起来,那个利益是无量无边。当我们遇到一切事情,无论是欢喜的,欢喜起烦恼了,马上念一念「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这个欢喜心就息下去,让你的心清净,让你的心平等。清净平等是真心、是自性。你有什么烦恼、不如意的事情,念念「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那个烦恼也就平息,好得不得了!平常跟人家应酬,你就记住这两句话:「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对人、对事、对物,常常记住,我接触,应当要接触,什么事情都可以照做,绝不著相。也就是说,一切事情我都做,做得圆圆满满,尽心尽力去做,绝对不把它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你就取了相,就著了相。所以要保持如如不动。
诸位要知道,诸佛菩萨的生活跟我们没有两样,一样穿衣,一样吃饭,一样工作,一样应酬,这是在《华严经》五十三参大家见到的。各行各业、男女老少,都学菩萨,都学佛。他的工作并没有废弃掉,还是过他的日子,还是做他的工作。但是人家高明在哪里?高明就是在「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他就是佛,就是菩萨。我们今天变成凡夫,搞六道轮回,苦不堪言,就是著相,跟这二句话恰恰相反,我们的亏吃在这个地方。我们起心动念,人家如如不动,我们起心动念。换句话说,这二句话「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是凡圣的分水岭,你做到这二句,超凡入圣;做不到这二句,你是六道凡夫。所以用这二句一偈,来做整个佛法的总归结,才晓得它真的重要。全经大意明白了,也无需要去记,就把这二句一偈记住就行了。
过去华藏图书馆成立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小纪念品,一个小钥匙环,跟大家结缘。那个钥匙环里题了四句,我就采取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前面加了两句,「於人无争,於世无求,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我做了小的纪念牌。整个佛法不外这四句,你在这个世界上争什么、求什么,全是假的!你在这里争的、求的,全是打妄想,你确实不可得,得不到!能用这个方法常常起观照,你怎么不开智慧?六祖惠能,在《坛经》上我们读到,他见五祖的时候,他向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们看到非常羡慕。想想我们自己,弟子心中常生烦恼。人家心中常生智慧,你要问为什么他生智慧?他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所以他常生智慧。他生活在智慧里面,我们生活在烦恼里头。就这么一句!佛法多吗?不多,两句话就讲完了。两句话详细解释,佛说了四十九年还没有讲完,归结起来就这两句话。这二句一偈的的确确把性修(性是本性、性德,修是修学的方法)、理论、事相全都包括尽了。
【如是演说,必能如是受持。】
讲经对自己修行有很大的好处。好处在什么地方?我们凡夫无始劫以来,恶习气太重,什么恶习气?六根接触外面境界就起心动念,就分别执著,这就是恶习气。我们想改改不掉,成了一个老习惯,自自然然它就发作,这真正叫苦不堪言。虽然听经,听懂了,听明白了,老毛病还是照犯,这就是我们修行为什么不能成就。要想对治这个老毛病,最好的方法是什么?讲经。我年轻时,天天出来讲经,一个星期最多讲三十六个小时,一天讲二、三次。人家说我喜好讲经,我是不是喜好?我说人家不懂,我是对治我的习气,天天讲、天天讲,讲熟了那个印象就深。我天天讲经劝别人,讲多了,慢慢自己就变成真的,假的就变成真的,我是得这个利益。不讲,不讲就胡思乱想、就打妄想,止不住。早年讲经,讲经要看经、要准备,所以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教理上,打妄想的时间少,常常想这个经怎么讲法。不像现在,现在是很熟,都不需要准备。不需要准备,我还看别的。我读经没有中断过,虽然讲的经不需要准备,可是我还读别的经。不是读经就是念佛,要不干这些事情,不要三天,一天都不行,妄想分别执著就又起来了,控制不住。所以才晓得习气之难断。我们对於大乘法门,许许多多法门,我了解,我明白,我自己想想自己学不成功,只好念佛求生净土,带业往生,这个我有把握,这个没有问题。照《金刚经》这个方法,我一生未必能做得到;但是念佛求生净土,我的确是很有把握,这个没有问题。「如是演说,必能如是受持」,这是我们自己要晓得自己毛病很重,要晓得用什么方法对治有效,找一个最有效果的方法,来对治自己的毛病,克服自己的困难,这叫真正修行,这样功夫才能得力。
【当知此两句,是全经之归结语,亦是全经之发明语。全经要点,不外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八个字。学者当从此入,不致瞻前顾后,泛滥无归矣。】
这是世尊高度智慧…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一一四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