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當一個人布施的時候很樂意、很歡喜,社會輿論也對這種樂善好施的行爲給予贊歎。這種布施的行爲,不但對今生有好處,而且也爲他未來世的生命帶來良好的結果,諸如此類的法,就是善法。那麼,善法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呢?
“此法既是十善業道。”由于講的這部經典叫《十善業道經》,所以這段經文所說的善法主要是指十善業道。但是,大家要注意,並不是說除了十善業以外,其他的就不是善法。像前面講的四谛、普賢十大願王、六度、四攝、四無量,這些都屬于善法。就是說,凡是能跟佛果相應的一切行爲,跟修行、解脫相應的一切行爲都可以稱爲善法。但是,我們現在講的是《十善業道經》,所以這裏所說的善法主要針對十善業道而言。
“何等爲十?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绮語、貪欲、嗔恚、邪見。”到底是哪十種呢?就是“永離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绮語、貪欲、嗔恚、邪見”。這裏最要緊的是“永離”兩個字,要做到“永離”是非常不容易的。一個人要做到永遠不殺生,永遠不邪淫,永遠不妄語,我看恐怕要成佛或證到聖果的人才能做得到。對于一般人來說,恐怕難以做到。因爲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會有意無意地産生一些不善的行爲。那麼,要把十善行做得非常的清淨,自然是很困難的。但是,我們還是要知難而進,能做多少算多少。因爲十善行爲是學佛的基本德行。
七、建立幸福人生的十種行爲
1、不殺生
【 龍王!若離殺生,即得成就十離惱法。何等爲十?一、于諸衆生普施無畏;二、常于衆生起大慈心;叁、永斷一切嗔恚習氣;四、身常無病;五、壽命長遠;六、恒爲非人之所守護;七、常無惡夢寢覺快樂;八、滅除怨結衆怨自解;九、無惡道怖;十、命終生天。是爲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貌叁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隨心自在壽命。 】
這段經文講的是不殺生。
在講到不殺生的利益之前,首先要明白什麼是殺生。很多人對殺生的含義不能正確地理解。在社會上,對殺生的問題有兩種不同的觀點:有人說,這些動物如牛馬豬羊,天生該就是給人吃的,人就應該吃這些東西;還有一種觀點認爲,你們學佛的人既然吃素,不殺生,蔬菜也是有生命的,你們吃蔬菜不也是殺生嗎?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是不對的。牛馬豬羊和人一樣,都是六道衆生,只是生命的層次比人低一些。一個人如果在現世不好好修行,來生也會墮落到畜生道的,怎能說牛馬豬羊天生就是給人吃的呢?
那麼,佛教對殺生的標准是什麼呢?在佛教裏,把動物叫作有情。有情意謂有感覺、有思惟、有感覺的動物。人有思維、有感情、有記憶力,屬于高級動物。那些有記憶、有神經、有感覺的動物,它能感覺到冷熱、疼痛,如螞蟻之類的,屬于低級動物。無論是高級動物還是低級動物,都是我們不能殺生的範圍。再像蔬菜之類的植物,既沒有感覺,也不知疼痛。屬于無情生命的範圍。《荀子·非相篇》中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而且有義,最爲天下貴也。”所以,吃素屬于不殺生範圍。
這裏有一個問題需要說明,就是學佛的人是否一定要吃素呢?有的人覺得學佛吃素難以做到?這是在家居士會經常碰到的一個問題。當然,吃素是不殺生的最好表現,吃素也體現了學佛者平等慈悲的胸懷。因爲一個人吃素了,自然也就不會涉及到殺生。但是作爲在家居士來說,有的人如果沒有條件吃素,吃葷也沒有關系,你可以吃叁淨肉。佛教所說的叁淨肉,是不見爲你殺,不聞爲你殺,也沒有任何迹象表明是爲你殺,在這種情況下,吃這種肉也不算是殺生。
在日常生活中,學佛的人還會碰到這樣的問題:如果不殺生,家裏要不要搞衛生?廚房裏有很多蟑螂、螞蟻,如果搞衛生傷害了小蟲怎麼辦呢?因爲搞衛生,肯定會傷害到微小的生命。佛陀在世的時候也出現過類似的情況,比丘們就請示佛陀,佛陀回答說:“衛生當然要搞,但在搞衛生的時候,要盡量地小心,不要傷害到這些生命。”你們搞居室清潔衛生的時候,不要用“必撲”之類的滅蟲劑往蟲的身上噴,如果往蟲的身上噴,那就是殺生了。假若不是故意的,無意中害死一兩只蟲也不算犯殺生戒。當你發現在搞衛生時誤殺了蟲,就要馬上生起一種忏悔的心,生起一種自責的心,並要爲它念佛,把念佛的功德回向給它,祝它早日解脫惡道之苦。只要你本著這樣一種心情,誤殺也是沒有關系的。
也許有人還會問:如果不殺生,那街道上讓我們除四害怎麼辦呢?象蟑螂、蚊子、蒼蠅、老鼠這些生命能不能殺呢?因爲它們是害蟲,有的人認爲就應該殺。其實,這種觀點也不對,所謂的害蟲與不害蟲是相對而言的。相對于我們人類來說,它們確實是害蟲;反過來,相對它們而言,人豈非具有更大的危害?假如從它們的角度來看,一定也會覺得人類是害蟲。所以,我們要有慈悲心,避免殺生。也就是說,應該以預防爲主,少造殺生之業。對一切衆生要有愛護之心,要有慈悲心,我們持不殺生戒的主要目的是培養慈悲心。我們愛護一切生命,是在培養自己良好的情操和良好的心態,使自己成爲一個高尚的人。
現在再來看看殺生的定義。殺生,是用惡心斷除有情的生命。具備以下四個條件就構成殺業:1、故意殺生。故意地去殺害衆生,而不是誤殺。2、殺他有情。你在殺其它的有情,而不是殺你自己。3、明知故犯。你也知道這是螞蟻、蟑螂、老鼠等,他們也像人一樣,有自我保護意識,貪生怕死。我們不顧及憐憫它們,反而有意地去傷害它們。4、製造殺生用具。有意識地做殺生工具,如殺生用的籠子、獵槍、捕魚網、釣魚鈎之類的工具。又如事先挖好陷井,暗算殺害動物;或有預謀起心殺害一個人而准備謀殺的工具。現在這裏講的是永離上述殺生的種種行爲。假若能夠不殺生的話,我們就能夠成就十種離開煩惱而獲得幸福、快樂的人生結果。
“何等爲十?”到底有哪十種呢?
一、于諸衆生普施無畏。 喜歡殺生的人,無論是人或動物都害怕他。試想如果碰上一個殺人不眨眼的魔王,你們害怕不害怕?肯定會害怕的。同樣,因爲人對動物有傷害心,動物見了人才害怕。因此,當你在路上碰到一只鳥,它會趕緊飛走,看到其他的動物也是如此。爲什麼呢?因爲人太壞了,總是殺害它們的同胞,因而給他們留下了極爲不好的印象,人都是他們的敵人。有些地方,像我去過的澳洲、歐洲等地,公民普遍有保護動物的意識。在街道上、廣場上,鴿子、海鷗成群結隊的自由飛翔,悠閑的散步,與遊人嬉戲。有時會飛落在我們遊客的頭上、肩膀上,人與動物相處,親密無間,其樂融融。
不殺生是無畏施,能給人或動物安全、不害怕的感覺。佛教認爲持五戒是五大施。因爲持不殺生戒,人家就不必擔心你傷害他;持不偷盜戒,人家就不必擔心他的東西被你偷走;持不邪淫戒,人家就不必擔心他的妻子被你強暴,或丈夫愛上你了;持不妄語戒,人家就不必擔心會被你欺騙;持不飲酒戒,人家就不必擔心交了一位不講信譽的酒肉朋友。所以,持戒不僅是消極的止惡,同時也是積極地布施,是一種無畏的布施。
二、常于衆生起大慈心。 殺生的人缺乏慈悲心,面對一個活生生的他人或動物,竟然忍心殺死他(它),可以想見他的殘酷。尤其人或動物死前的那種慘狀,令人目不忍睹。稍微具有同情心或憐憫心的人,一定無法下手。奇怪的是,這世界有些人以殺人或殺動物爲快樂,像書中記載的酷吃、日本鬼子在南京的大屠殺等,這些人都充滿著嗔恨心、惱害心。反之,不殺生的人,天性中一定很善良,他們即使看到人或動物自然死亡,都會傷心落淚,更何況親手去殺傷衆生呢?這種人看到人或動物身上發生任何不幸的事,都會生起慈悲同情之心。
叁、永斷一切嗔恚習氣。 人性中具有的各種習慣性格,並非天生就有,其實都是後天養成的。就如愛殺生的人,嗔恨心特別重,對衆生缺乏同情心、包容心、忍耐心,一旦有人惹到他,就想報複,終日生活在憤恨惱害當中,對什麼都不滿。這樣就會使得他嗔恨心越來越大。這種嗔恨心一旦發展到極至,這個人來生就會轉生爲蛇蠍,不僅心上有毒,身上也會産生毒液。所以動物的毒性,便是嗔恨心的結晶。一個嗔恚心重的人,他的相貌也會變得很凶惡難看。我看那些捕蛇打獵的人,他們的相貌十有九個,都長得很凶。反之,不殺生的人,慈悲心不斷增強,嗔恨心自然越來越少,乃至徹底地斷除嗔恨心。
四、身常無病。 殺生的人,將來招感的果報是多病。原因是殺生的行爲,使動物痛苦不堪。相應地種下這種因的人,在未來的生命中,除了招感短命果報,還有體弱多病的余報。相反,不殺生的人,將來的果報自然是健康,因爲他讓別人或動物健康地活著。
五、壽命長遠。 殺生的人斷衆生的命根,使他人或動物不能活到天年,就命喪黃泉,短命而死。與此相應,殺生的人將來也要招感短命的果報。反之,不殺生的人,慈悲一切衆生,愛護生命,自然獲得長壽。中國有一句話說:仁者壽,就是這個道理。
在譬喻經中記載了一個故事:說從前有五人在離城不遠的森林裏修行,有位證得宿命通的老和尚,以神通觀察他的小沙彌,壽命只剩下七天了。他心想,如果小沙彌死在寺院裏,其父母怪罪下來,以爲我照顧不周,還是讓他死在家裏。于是老和尚就對小沙彌說:你的雙親很想念你,你可以回去看望他們。小沙彌高興地辭別師父,蹦蹦跳跳的回家去。小沙彌走在路上,看到小溪澗中有一大堆螞蟻被困在大水中,善良的小沙彌就撿了一根小木棒架在上面,把螞蟻從水中引渡出來,使千萬只螞蟻得以安全脫險。小沙彌回家過了一個星期…
《十善業道經的啓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