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都能奉行五戒十善,那麼這個世界就是極樂世界,就是人間淨土,就是太平盛世了。
(4)叁乘佛法的基礎
人天乘法門是叁乘佛法的基礎。從學佛到成佛的這一過程,在佛教裏有時稱爲五乘,有時叫叁士道。乘,是運載的意思,通常人們把車稱爲車乘,是因爲車有運載的功能。同樣,我們學習佛法,也要通過某個法門的修學,才能從學佛的開始,最終達到成佛的目的;才能從生死的此岸,最終達到涅槃的彼岸。五乘是指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一個人想來世繼續做人或升天,有人天乘的法門;一個人要想解脫煩惱,成爲阿羅漢,有聲聞乘法門;一個人要想成佛,普度一切衆生,不忍心自己一個人脫離苦海,那麼就是菩薩乘的發心。叁乘的修行雖然趨向不同的結果,但它卻是成佛的不同階段。
五乘又叫叁士道。人天乘屬于下士道,聲聞乘、緣覺乘又叫中士道,菩薩乘又叫上士道。士就是人,是說你要成爲下等的人,中等的人,還是成爲上等的人。你想要成爲那個等級的人,你就要修行那個等級的法門。
對于叁士道或五乘,平常人往往不能正確認識,總把叁者脫離開來,修人天乘的人只知道修人天乘。有很多人學佛,歡喜停留在一個很低的層次上,一天到晚只知求佛菩薩保佑平安。須知光是停留在祈求上,連人天乘都談不上,因爲人天乘還必須堅守五戒十善,修習布施、持戒,不是求平安就了事。有的人學習佛法,僅僅爲了個人解脫生死,一點利益他人的事情都不肯做,只關心個人的修行。一旦躲到深山裏,就想躲得越深越好,最好什麼人也不要見到,這種人偏向個人解脫,不肯修利他之行。有的人自名爲學大乘,不屑于接觸聲聞乘的經教,這也是一種偏頗。
其實,叁士道就象一棟叁層樓一樣,下士道是第一層樓,中士道是第二層樓,上士道是第叁層樓。一個人想爬到第叁層,就要從第一層開始。學佛也是這樣,先要做好人天的德行,學會做好一個人,從修五戒十善做起,然後才有資格修中士道,乃至上士道。但是,現在很多人修學佛法,卻不注重這樣的次第。有些人看到大乘經典中批判聲聞學者,不知道這是有針對性的,于是就對聲聞乘的解脫法門,生起一種輕視的態度,至于人天乘就更看不上了。其實,假如沒有人天乘、聲聞乘的基礎,大乘的修行也就成了空中樓閣。 有些人經書讀了很多,如《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等,大乘經典都讀遍了,但在日常生活中一點都派不上用場。爲什麼?因爲忽略了修學佛法的基礎,當知我們大乘屬于第叁層樓,沒有人天乘的基礎,修起來就很困難。很多人學了唯識、中觀,但唯識觀或中觀到底怎麼觀,總是觀不起來。由于在日常生活中不注重五戒十善的修行,所以打起坐來,心總是靜不下來,這是由于缺乏正當的合理的生活,從而造成修行的困難。
現在漢傳地區的許多學佛人,都存在這個問題。所學的是大乘,而發心是不是大乘呢?有幾個人發大乘心?能夠“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能夠全身心地投入社會,去做利他的事業,無私地把自己奉獻給社會?沒有幾個人能做得到。有人會說,我是修淨土宗的,我是念佛的,念佛不是大乘嗎?淨土宗是大乘,沒錯。但我要告訴大家,修淨土宗的,未必都是大乘,甚至可以說多數是小乘。一個人是大乘抑是小乘,評判標准是什麼?是發心。發心非常重要。你發的是菩提心,還是出離心呢?假若你發的是出離心,這是小乘的發心;假若你發菩提心,那才是大乘的發心,才能稱得上大乘行者。
也許有人會說:我修禅宗,禅宗不是大乘嗎?沒有錯,禅宗是大乘法門,禅宗是中國佛教發展的最高峰,禅宗是隋唐八大宗派頂上的一顆明珠,是至高無上的,在修行上非常特殊。禅宗雖然很殊勝,但修禅宗的人未必都是大乘。有些人修禅宗,只注重個人的生死,不管衆生的死活。這種發心,顯然屬于小乘的發心。區別大乘和小乘的關鍵在發心上,不管你修什麼法門,首先要看你的發心。有的人也許會問,我修五戒十善,是大乘抑是小乘呢?當然,五戒十善從定位上說,是人天乘的內容。但這並不是絕對的,因爲發菩提心修五戒十善,五戒十善就屬于大乘。發出離心修五戒十善,五戒十善就屬于聲聞乘。
學習佛法,發心非常重要。現在學習佛法的人,很多人發的是出離心。在佛法的學修上,雖然學的是大乘,但在發心上,基本上都偏于小乘。學的是大乘,而發心卻是小乘,這是學習和發心上的脫節。另外,再看看每個人在修學佛法中的行爲,大乘的戒律能夠做到嗎?比如《瑜伽菩薩戒》、《梵綱菩薩戒》,我們能做得到嗎?聲聞乘的出離行,真正對世間的厭離,我們又做得多少?也做不到。對五戒十善,由于一向不屑一顧,所以也沒有做到。因此,可以這樣說,漢傳佛教的許多修學佛法者,普遍存在的狀況是:學的是大乘,發心是小乘,而在行爲上人天乘都沒有做到。正是由于這樣,造成修行上不能相應。要想在修行上相應,就得從人天乘的五戒十善下手,在修好五戒十善的基礎上,才能談出離心,才能談得上修菩薩道。通過對五戒十善的修行和學習,我們可以在修學上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它雖然是最簡單的,但在修學佛法中卻是最重要的。
(5)往生淨土的資糧
這幾年,淨空法師的磁帶從海外鋪天蓋地地湧來,受其影響,修淨土法門的人特別多。當然,我不是說淨土法門不好,淨土法門非常殊勝,在修行上有它特殊的地方。中國佛教自唐宋以來,彌陀淨土就一直很盛行。但淨土法門在流傳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誤區現象,需要提出來談談。
有人修淨土法門,不太重視經教的學習,認爲一句阿彌陀佛就夠了,要學那麼多經教幹什麼呀!他覺得沒有用。當然,過去的大德有開示,要老實念佛。像淨空法師在弘揚淨土法門時也說過:“叁藏十二部,留給他人悟。”(我想他是有針對性說的,針對一些不能看書的人而言的。)但有些人卻把它當作至理名言,假若每個人都一句阿彌陀佛,叁藏十二部留給他人悟,那麼佛法的弘揚,也許隨著淨土法門的弘揚,就宣告結束了。
真正淨土法門的修行,也很重視經教的學習。像《淨土叁經》裏的《觀經》,說到淨業叁因,主張讀誦大乘經典,平常人們不重視這個問題,總覺得一句彌陀就夠了,結果造成不能很好地學習經教。不聞思經教也就沒有正見,沒有佛法的智慧去觀照、去指導你的人生,這樣一來,你的修行還能相應嗎?真正一句阿彌陀佛就夠了,要有一個前提,就是萬緣放下。實際上,一個人要做到萬緣放下,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們之所以放不下,就是因爲很多事情看不透,對很多事情太在乎了,太執著了,因而在念佛的過程中,自然難以相應,煩惱妄想無窮無盡。
其次,許多修淨土法門的人,只求個人往生,不關心社會,不關心衆生,心發得非常的小。帶著這樣的心態去修行,既使你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的品位也不高。我認爲,修淨土法門的人要多讀一讀《普賢行願品》,可以擴展你的心量。因爲一個人的修行,一天到晚只想著自己,你的心量會越修越狹窄。所以,很多人雖然也修行,但煩惱妄想依然特別多。相反,通過《普賢行願品》的學習,心胸會擴大。
念佛往生西方淨土,不能爲了個人尋找安樂窩,去享清福,而是爲了留學,學成後回歸娑婆,倒駕慈航,普度衆生。如果你有這樣的發心,往生西方淨土的品位自然高。一個人發心大,心胸就開闊,將來的成就就大。因爲你的發心大,心胸開闊,煩惱就會少些。有些在別人看來痛苦不堪的事情,在你的眼裏簡直成了雞毛蒜皮,你還會爲它煩惱嗎?
另外,有些修淨土法門的人,往往只注重一句阿彌陀佛,而忽略了日常生活的修行。認爲只要把一句佛號念好了,把阿彌陀佛的腳抱住了,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至于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無所謂。當然,淨土法門比較重視信,這沒錯。但修行是對生命整體的改造,而不是片面的。念佛只是修行的一個方面,在八正道中有一個正念,念佛僅僅是正念。除了正念之外,八正道還有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定。
修行要達到什麼樣的效果呢?修行是對自我生命的改造,只有良好素質的人,才有資格往生西方淨土。這並不是說,只要你有信仰,就可以往生西方淨土了。良好素質的人,就是《彌陀經》所說的“諸上善人”。諸上善人指具有良好素質的人。良好素質的培養,首先要有正見,對宇宙人生有正確的認識,認識到人生的因果,人生的無常,人生的緣起。正念的樹立以正見爲基礎。如果沒有正見,一句阿彌陀佛是不太容易念好的。
依正見起正思維。正思維的意義有二:一是志向。正思維又稱正志,志是志向。就如念佛,也要有發心作爲前題,你念佛的目的是什麼?你往生西方淨土,是爲了個人的享樂?還是爲了進修,待功德圓滿,將來再回到娑婆世界度衆生?這個志向很重要,因爲它決定了往生品位的高低。二是思考、考察。用佛法的智慧去思考人生的一切。因爲人生的許多煩惱,都是認識上的錯誤造成的,正思維能使我們如實地觀照人生。
八正道中正語、正業、正命,屬于持戒的內容。正語,是正確的語言,經常反省自己,想一想自己平常所說的話,是不是真實的?是不是有利于他人的?也就是說,真實的話我才說。反之,不是真實的話,如妄語、兩舌、惡口、绮語等,就不應該說。修行,就是對照自己日常生活中所說的話是正語,還是邪語?另外還要考察自己的行爲,跟殺生相應不相應?跟偷盜相應不相應?跟邪淫相應不相應?用佛法的道德規範,從身語意叁業全面地檢討自己。
持戒的另一個內容是正命。命,是謀生的手段,對于一般沒有學佛的人來說,只要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都是可以的,都屬于正當的…
《十善業道經的啓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