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智慧的人,是具有洞徹宇宙人生真相能力的人,能夠正確地了解人生,正確地了解宇宙。反之,假若沒有洞察宇宙人生的能力,雖然有很多學問,很多知識,乃至學富五車,才高八鬥,那只能說你有世間的知識,有生存的技能,而不能說明你是一個智者。所以學習佛法的人,不是爲了增長文化知識,而是通過學習佛法後,能知道人生是怎麼回事,知道因果,知道無常,知道現在種了什麼樣的因,將來就會有什麼樣的果。
因爲知道了無常,就知道人生的一切都不是固定的,都是無常變化的。所以,就有能力去規劃自己生命未來的前景。要修善業,只有通過修善業之後,才能“以是所生蘊、處、界,皆悉端正,見者無厭”。這就是說,現世種了善業之後,將來才能招感身心世界都是清淨莊嚴的。蘊、處、界是佛教對世界的歸納說明,世界上的現象雖然千差萬別,但考察其構成元素是由哪些成份組成的?在佛教裏有叁種簡單的歸納方法,就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或五蘊、六處、六界。
五蘊,主要是對心理的詳細分析。五蘊指色、受、想、行、識。色是物質現象;受想行識是精神現象,屬于心理狀態。世間法雖然很多,不外乎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
處,指十二處,即六根六塵。六根,指生理上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有情認識世界的六個渠道,主要是通過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嗅到的、舌頭嘗到的、身體感覺到的、意識思維到的來認識世界。一個人對世界的認識,以及能認識到什麼程度,取決于他的六根。譬如說,一個人如果沒有眼睛,就失去了被眼睛所認識的顔色世界;如果耳聾了,就缺少被耳朵所聽的音聲世界。六根所認識的世界是六塵。六塵指色、聲、香、味、觸、法。眼睛見色,耳朵聞聲,鼻子嗅氣味,舌頭嘗飲食,身體接觸環境,意識思維法塵。
六根對世間的認識就象六個儀器一樣。如果儀器精密,對世界的認識就很深刻;如果儀器粗糙,對世界的認識也就很膚淺。學佛修行,是要對這六種“儀器”進行加工,把“儀器”加工好了之後,將來才能夠真正地洞察世界的真實。所以六根、六塵包含了能認識的和所認識的世界,由能認識的和所認識的相應,就産生了六識,構成我們的思維世界。
界,是十八界。十八界,指六根、六塵、再加上六識。六根是生理世界,六塵是物理世界,六識是心理世界。整個世界不外乎生理、物理、心理叁個方面。我們擁有一個什麼樣的世界,主要取決于自己的行爲和自己的認識。一個人有什麼樣的行爲,就會招感什麼樣的世界;具有什麼樣的認識,就能對世界認識到什麼樣的程度。所以,佛教認爲主體認識能力的提升和改造,是改造世界的前提。其實,這是非常有道理的。“皆悉端正,見者無厭”,人類造了善業之後,將來招感清淨莊嚴的世界,大家看了之後喜歡。譬如你長得很莊嚴,人家見了就生歡喜心。
“龍王!汝觀佛身,從百千億福德所生,諸相莊嚴,光明顯耀蔽諸大衆;設無量億自在梵王,悉不複現。其有瞻仰如來身者,莫不目眩。”從這段經文開始,佛陀根據這次法會的現場情況,舉例說明業力對人生、對生命的影響。首先舉的是佛身。在一切有情生命現象中,佛陀是最莊嚴的,福德是最大的。平常講佛有叁身:法身、報身、應身。法身是不可以看見的,法身無相。報身,是佛陀爲大菩薩示現的,有八萬四千種相好,清淨莊嚴,這也不是一般人所能見到的。化身、應身,爲應化之身,是佛陀爲二乘人及凡夫示現的丈六金身,和一般人的形象長得大體一樣。但佛陀具有叁十二種大丈夫相,八十種好,在人類的相貌中,是最圓滿的、最清淨的、也是最莊嚴的。
佛陀爲什麼長得這麼清淨莊嚴呢?“從百千億福德所生”,佛陀之所以有這樣的相貌,那是因爲他在叁大阿僧祗劫,漫長時間的修行,普渡衆生,才獲得這樣大的福德!佛陀是福智兩足尊,福德、智慧都已經達到圓滿了。佛經裏說佛陀的任何一種相好,都是經過了長時間修行的結果,才招感了“諸相莊嚴,光明顯耀”。諸相,是叁十二相,佛陀的金身任何一個部位都是無比的莊嚴,衆生見了都生歡喜心。
“光明顯耀”,佛陀不僅莊嚴清淨,而且還時常放光動地。佛陀放出的光能照得很遠很遠,比太陽光不知要強多少倍呢!“蔽諸大衆”,佛陀放出的光照到大家的身上。“設無量億自在梵王,悉不複現”,梵王,是色界二禅天的天主,叫大自在天、大梵天。印度人認爲:大梵王是人世間最高的神,他的福報很大,人的命運都是由他決定的。梵王能放出具大的光明,但佛陀一放光,即使有無量億梵王身上放出的光都不見了。
中國佛教裏有一個故事:說唐朝的道宣律師在終南山裏修行,由于持戒很嚴,感得天人送供,他自己是不煮飯的,到吃飯的時候,天人就主動地把飯送來。有一天,唯識宗的祖師窺基去看道宣律師,道宣律師留窺基大師住一宿。到吃飯的時候,天人沒有來送供。道宣律師想,本來想請窺基大師吃天人送來的飯,怎麼今天天人不來送供呢?道宣律師感到很奇怪。窺基大師住了一宿,第二天就走了。到了中午,天人又來送供,道宣律師就問天人,您昨天怎麼沒來送供?天人回答說,昨天由于白茫茫的光明太大了,怎麼也找不到路,所以沒來送供。這個故事是真是假,暫且不去追究,但它說明了一個道理:大的光明能掩蔽小的光明。“其有瞻仰如來者,莫不目眩”,只要看到如來光明的人,都會感覺到如來光明的殊勝。
“汝又觀此諸大菩薩,妙色嚴淨,一切皆由修集善業福德而生。”現在再看一看諸大菩薩,像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這些大菩薩,他們在福德和地位上,已經接近佛了,但是比起佛陀來,他們還是要差一點。這些大菩薩雖然比不上佛,但在福德方面也是非常圓滿。如果說佛陀的功德象十五的月亮一樣圓滿,這些大菩薩就象十叁、十四的月亮一樣,比起十五的月光當然要暗一點。這些大菩薩都長得“妙色嚴淨”,也是十分清淨莊嚴。爲什麼會長得清淨莊嚴呢?是不是天生就是這樣的呢?不是的。“一切皆由修集善業福德而生”,這些大菩薩也是由于過去修集善業的緣故。當然,這裏說到善業的範圍非常的廣泛,不僅僅指的是十善業。佛法所有的修行,五乘所修的法門,從十善到叁十七道品,六度、四攝,大慈大悲,所有的一切都稱爲善業。大菩薩們由于修各種各樣的善業,所以,才成就了福德莊嚴。
“又諸天龍八部衆等,大威勢者,亦因善業福德所生。”看完了菩薩,再轉過來看看天龍八部。天龍八部也很有威德,那些天人、龍王、夜叉、阿修羅、迦樓羅、乾達婆、緊那羅、摩睺羅迦,爲什麼會有那麼大的福德威勢呢?也是因爲他們在過去生種了善因,通過修布施、修禅定,種下了各種各樣的福德,所以他們的福德威勢都很大。比起一般的衆生,他們的福報顯然要大得多了,但這些福報並不是上帝決定的,而是他們在過去生修善業招感的。
“今大海中所有衆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種種想念,作身、語、意諸不善業。”再看看海裏這些衆生,鯨魚、鲨魚、螃蟹、烏龜、蛤蟆等等,這些衆生比起天龍八部又差多了;再和佛菩薩的威德莊嚴相比,那就簡直差得太遠了。這些衆生“形色粗鄙”長得很難看,“或大或小”,有的長得很大,有的長得很小。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什麼?是它們心念不一樣,想法不一樣,所以造的業力也不一樣。由于衆生造下各種各樣的不善業,所以才墮落到叁惡道中。“是故隨業各自受報。汝今常應如是修學,亦令衆生了達因果,修習善業。汝當于此正見不動,勿複墮在斷常見中。”通過對前面的觀察後,看到佛菩薩的相好莊嚴,看到天龍八部的威德,我們應該深思一下,希望自己的未來擁有一種什麼樣的人生,那麼,現在就應該有一種什麼樣的心念,造什麼樣的業力。
我想佛陀講經的法會跟這次法會一樣。這次講經法會裏各種各樣的人都有:在家的、出家的。就在家衆而言,每個人的生活處境都不一樣,福報也不一樣。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其實也就是業力不同。所以我們要記住:各有因緣。希望未來有什麼樣的結果,現在就要種什麼樣的因。有什麼因,就有什麼果。所以佛陀說“是故隨業,各自受報”,隨著過去各種不同的業力,現在接受不同的人生結果。
“汝今常應如是修學”,這是佛陀勸勉我們每一位衆生的話,要“如是修學”,要明白因果道理,要修善業。“亦令衆生了達因果”,也要讓一切衆生都知道因果的道理,不要抱有僥幸的心理盲目地去追求些什麼。“修習善業”,了達因果的前提就是修習善業。所以這裏的善業,不僅僅指十善,而是泛指佛法裏的一切修行都屬于善業。
“汝當于此,正見不動”,對因果的道理要深信不疑。很多人都說相信因果,但是他們對因果的信仰達到什麼樣的程度呢?如果把相信因果的程度訂十分爲滿分,那我們問一問自己,相信因果的程度有幾分?是二分、是叁分、是五分、是八分、還是十分?日常法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的錄音帶中講到知、量、次第。對佛法任何一種道理的信仰,是否都應該問一問,這種信仰的程度到底有多深。你說我懂得因果,我懂得緣起,我也懂得無常,我也懂得空,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我的煩惱還是依然如故。當我在幹壞事的時候還是幹得挺帶勁的,你說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爲對佛法的道理在相信的量上太淺了,而這種量要通過積累,通過體驗,它才會深化。假若沒有積累,只是隨便聽人家講講因果,但是在實際生活中,支配自己的還是故有的觀念,而不是佛法的因果,沒有把佛法變成自己的觀念,沒有深信不疑,那麼,佛法怎麼可能在我們的生命中産生作用呢?!所以說,對佛法任何一種道理的信仰都涉及到深度的問題。爲什麼要多聞?原因就在這裏,多聞具足…
《十善業道經的啓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