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善業道經的啓示▪P9

  ..續本文上一頁,多聞薰習,才能深化我們對佛法的認識,才能達到“正見不動”的程度。

   “勿複墮在斷常見中”,是指不要墮在斷見和常見中。斷見,認爲人死如燈滅,沒有因果,幹過善事或惡事,幹過就沒有了。常見,認爲什麼東西都是永恒的,人永遠是人,豬永遠是豬。這都是錯誤的。學習佛法,對因果的相信,是要把因果建立在緣起的基礎上來認識,這是一種辯證的因果觀,而不是形而上學的因果觀。像宿命論者的因果觀就是一種常見,一種形而上學的因果觀。

   “于諸福田,歡喜敬養”。知道了因果之後,就要喜歡種福田。福田有叁種:一種是敬田,是對叁寶的恭敬布施供養;一種是恩田,是對自己有恩的人的供養,像對父母的供養,從這裏我們也能得到極大的福報;一種是悲田,悲田是我們悲憫、慈悲的對象,像社會上那些貧窮的人,要去同情他們,幫助他們,這是從悲心中培植福田。“歡喜敬養”,是要我們喜歡做這叁方面的事情。

   “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養”。如果這樣做了之後,就會增長福報、威德,也能像佛菩薩一樣,能夠得到世間人的尊重。

   通過以上經文的學習,我們基本上了解了佛教對宇宙人生的看法,認識到佛法與世間外道所不同的地方,主要是佛教講緣起因果。佛法因果觀的核心是業報輪回理論,業力學說是佛教的特色。佛教的業力學說跟其他宗教的神創說相比,有以下四個特點:

   第一點,業力學說告訴我們,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自力而非他力。人生的命運都是由自己決定的,不是由外在的力量──神決定的,也不受神的支配。

   第二點,在業力面前,人人平等。神教則認爲,神創造了人,人與人的差別是天生的。像基督教就認爲,有一些人是上帝的選民,而另一些人則是上帝的棄民,如果一個人是選民,就能得到上帝的特殊照顧;如果是棄民的話,就得不到上帝的特殊照顧。又像印度的婆羅門教,把人分成四個種姓,就是婆羅門種姓,刹帝利種姓,吠舍種姓,首陀羅種姓,這四種姓天生就存在著差別。但在佛法看來,人沒有天生的差別,人都是一樣的,每一個人的命運,都是由自己的業力所決定。人生的一切現實,都是暫時的。你今天有地位還是沒有地位,都是暫時的,無常變化的。也就是說,今天你很有地位,明天也有可能就會失去。今天你很有錢,明天也可能就沒有了。這些都是沒有一定的。

   第叁點,前途是光明的而不是絕望的。從業力的角度來看,衆生隨著自己的業力,未來前景總是光明的。爲什麼說是光明的呢?假若我們相信因果的話,我們就造善業,造了善業之後,就可以決定自己的未來。而神教卻認爲,一個人做了善事後,會永遠升到天堂;做了惡事之後,就會被打入地獄裏去,一旦打入地獄就永遠沒有翻身的可能。可是,從佛教的角度來看,一個人生天堂也好,下地獄也好,其實,這也都是暫時的。因爲下地獄道的人,他的罪業一旦結束了,將來還有出頭的日子,將來只要肯作善業,照樣可以生天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乃至解脫生死。所以一個人的前途不是一錘定音的。

   第四點,善惡有報,勿用懷疑。從因果的角度來說,一個人無論是幹好事或者是幹壞事,都會有報應的,只是時間早和晚的問題。

  六、學佛的基本德行

  【 龍王當知: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爲一?謂于晝夜常念思維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余聖衆。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爲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既是十善業道。何等爲十?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绮語、貪欲、嗔恚、邪見。 】

  “菩薩有一法”,指修菩薩道的人,或者學佛的人,應該知道有這樣一個法門。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法門?修這個法門又有什麼好處呢?

   “能斷一切諸惡道苦”。通過這個法門的修行,就能永遠地斷除諸惡道苦。所謂諸惡道,是指叁惡道。佛教裏講,有情的生存處境主要有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其中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屬于叁善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屬于叁惡道。之所以把這叁道稱爲叁惡道,一個原因是衆生造了惡業,墮落到惡道裏面去;另一個原因是叁惡道的環境非常險惡。有這兩方面的原因,所以稱爲叁惡道。如果我們能夠修習“一法”,就能斷除惡道之苦。到底修行哪“一法”呢?

   “何等爲一?謂于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就是無論晝夜都能夠常常地念,念就是思惟。思惟什麼呢?要“觀察善法”。在學佛的過程中,有一個東西非常重要,要特別地注意,就是對念頭的把握。前面已經講過了,世間的差別,人生的差別以及衆生流轉生死的過程,都有一個根源,這個根源是什麼呢?就是前面講過的“心想異故”。心想,是一種思惟,一種念頭。由于衆生在念頭上的差別,才導致了衆生在世間處境上的差別。這個處境差別的根源就是衆生的心念。可見善惡業報、凡聖之別就在心念的差別。

   世人的心念千差萬別,一天到晚都在念些什麼東西呢?一般人都在想色、聲、香、味、觸、法、吃、穿、住,以及妻子、兒女、名利、錢財、是非等等──我們如果觀察一下自己的念頭,就會發現一天到晚都在這些方面打轉。學佛就是要訓練自己的念頭,修理自己的念頭,把握自己的念頭,改造自己的念頭。佛與衆生之間的差別,就在念頭上的差別。《六祖壇經》說:“前念迷即是衆生;後念悟即是佛。”佛與衆生的差別,只在迷與悟的一念上,假若念頭處于迷的狀態,就是衆生。念頭已經覺悟了,那麼就是佛。

   通常有這樣一句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屠刀,這是什麼意思呢?是不是把屠刀手中的放下了呢?其實並不是放下手中的屠刀,而是把殺心惡念放下。把惡念轉成善念,把殺心改變成慈悲心,當下這一念心就是佛。所以成佛和當衆生看起來似乎很懸殊,其實也並不懸殊,主要是念頭上的改變。可見修行的關鍵是要把握念頭。念佛修行,爲什麼要保持這一念佛號?念佛的目的主要也是訓練散亂的念頭,而不是一天到晚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來救我。不是這樣的,而是通過這一句佛號來訓練自己的念頭,把念頭專注在一句佛號上。正像《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續”,這樣貪瞋癡就無機可乘,沒有機會困擾你了。一旦妄想煩惱息滅之後,智慧自然顯現出來,所以念佛是爲了樹立正念。

   在佛經裏,對在家居士還提倡六念法門的修行。六念法門是:一要念佛,念佛的功德,念佛的莊嚴,高山仰止,以佛陀作爲榜樣,時時想著佛的功德,久而久之,自然就會向佛看齊。二要念法,常常思念無常、因果的道理,能夠用無常、因果的觀念去觀照人生。叁要念僧,常思念賢聖僧的修行、道德,目的在于見賢思齊。四要念戒,經常想著戒律來對照自己,看是否犯戒。五要念施,念布施,時時都要生起慈悲心、布施心去幫助別人。六要念天,思念天人爲什麼會生天的道理?要知道這種生天的因果,止惡行善。

   修六念法門乃至六度、四攝等,主要爲了把握念頭,把念頭安住在正見上。只有這樣,學佛才能相應。假如把念頭安住在無明上,讓煩惱、貪、嗔、癡去支配自己的念頭,那麼就會造下許許多多的惡業。所以,佛陀告訴我們要“常念思維,觀察善法”,並且要“令諸善法,念念增長”。讓善的念頭,越來越強大,才能使自己生命中的貪嗔癡啊、煩惱啊、各種欲望啊、各種情緒啊,這些力量越來越小,進而達到改造自己生命的目的。

   “不容毫分,不善間雜。”要在“令諸善法,念念增長”的過程中,不允許有分毫不善的念頭摻雜進去。那麼,我們可以觀察一下自己的念頭,比如用一個小時的時間,看看自己到底會出現哪些念頭?有多少與貪、嗔、癡等煩惱相應,有多少與戒、定、慧、慈、悲、喜、舍等善法相應。如果能經常觀察自己的念頭,通過這樣長期的修行和訓練之後,每一個念就都能夠與佛法相應了,修習的善念,念念增長、念念相續,那麼,困擾我們的那些不善念頭,就沒有機會活動了,自然會達到“不容毫分,不善間雜”的效果。通過這樣的修行,久而久之,就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因爲,善的念頭一旦念念相續,惡的念頭自然也就息滅了、降伏了。一旦把這些不善的念頭清除之後,善法就能圓滿了。“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余聖衆”。這樣,就能親近諸佛菩薩及其他的聖衆。

   上面講了半天善法。那麼,善法到底指的是什麼?這段經文就給善法下了一個簡單的定義:“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以此法,以爲根本。”所謂善法,主要是從它的結果來說的,看它能招感什麼樣的果報,以此來判斷這個行爲是屬于善的,還是屬于惡的。這就是說,善法引起的行爲能夠使你來世繼續做人,或者升天,或者能夠成就聲聞菩提──證得阿羅漢果,或者能夠成就獨覺菩提──證得辟支佛果,或者能夠成就無上菩提──最終成佛。換句話說,所謂善法,就是能夠成就叁乘果位及人天乘果報的一種法。反之,能夠驅使我們將來墮落到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的法,就叫惡法。善惡的定義是從它引起的結果來判斷的。

   《成唯識論》對善法也有一個比較明確的定義,它說善法“能益此世、他世”。這是從眼前利益及長遠利益來衡量善惡的標准。善的行爲不僅對現在有好處,同時對未來也有利益,這樣的法就叫善法。有的行爲對現在有好處,而對未來沒有好處,這不可以稱爲善法。譬如,飽餐一頓美味佳餚,吃的時候有好處,覺得很開心,但吃完了,也就完了。像這樣對現在有好處,而對未來沒有好處的法不可以稱爲善法。善法要從兩世來理解。像布施是善…

《十善業道經的啓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