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深密經講記▪P14

  ..續本文上一頁!言有爲者,亦墮言辭。設離無爲、有爲少有所說,其相亦爾。然非無事而有所說。何等爲事?謂諸聖者,以聖智聖見離名言故,現正等覺;即于如是離言法性,爲欲令他現等覺故,假立名相,謂之無爲。

   “善男子!言無爲者:亦是本師假施設句;若是本師假施設句,即是遍計所集,言辭所說;若是遍計所集言辭所說,即是究竟種種遍計言辭所說,不成實故,非是無爲。”前面說有爲,這裏進一步說無爲。當說到無爲的時候,無爲也只是本師釋迦牟尼爲揭示宇宙人生的真理而假名安立的一種名稱,並非是客觀的事實。也就是說:當說到無爲的時候,只是無爲這一事實的代號,並不是無爲的實證。

   “善男子!言有爲者,亦墮言辭。設離無爲、有爲少有所說,其相亦爾。”安立無爲的名稱,不是無爲的實證,稱它有爲、或非有爲非無爲,一樣還是名言概念,不是實證上的無爲。乃至用任何一種方式表達,用任何一種名稱,都只是一種概念,不是客觀的事實。概念不是事實,千萬不要把概念當成事實。

   “然非無事而有所說。何等爲事?謂諸聖者,以聖智聖見離名言故,現正等覺;即于如是離言法性,爲欲令他現等覺故,假立名相,謂之無爲。”既然真理遠離概念,爲什麼又要說呢?須知佛陀安立名言並不是毫無緣由的。聖人已經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實,斷除煩惱,解脫生死,得大自在。然而凡夫衆生仍然無明顛倒,沈淪在生死苦海中。佛陀因爲大悲心的緣故,爲了讓衆生也能覺悟宇宙人生的真實,證得離言法性,所以才施設言教,安立有爲、無爲。

  

  乙叁、以喻顯理

   爾時,如理請問菩薩摩诃薩,複問解甚深義密意菩薩摩诃薩言:“最勝子!如何此事,彼諸聖者以聖智聖見離名言故現正等覺;即于如是離言法性,爲欲令他現等覺故,假立名相,或謂有爲?或謂無爲?”

   前面已經用道理說明了有爲、無爲的真實,但恐怕有人還是不能明了,所以這裏再用比喻作進一步的解釋。

   這時,如理請問菩薩又向解深密意菩薩請教說:最勝子!聖人證得離言法性,爲了讓衆生也能覺悟,于是施設言教,安立有爲、無爲的名稱。這個道理,能不能再用通俗一些的方式解釋一下?

   解甚深義密意菩薩謂如理請問菩薩曰:“善男子!如善幻師、或彼弟子,住四衢道,積集草、葉、木、瓦、礫等,現作種種幻化事業:所謂象身、馬身、車身、步身、末尼、真珠、琉璃、螺貝、壁玉、珊瑚、種種財、谷、庫藏等身。”

   這一小段是解甚義密意菩薩對如理請問菩薩所提的問題作進一步的回答。這一段的回答與前面的回答不同之處在于:前面的回答,解甚深義密意菩薩用論證的方式闡述了有爲、無爲的性質,用道理說明了有爲、無爲的概念不是真理,概念只是一種認識真理的工具而已,讓我們不要去執著概念,純粹是理論的說明。但是,唯恐有些人還是不能明白,于是再用比喻作進一步的解釋,這一段的回答純粹用比喻說明。

   善男子!這種道理如同那些善于變幻的魔術師,在十字街頭表演魔術,堆積許多草、葉、樹木、瓦、礫等,用來變幻成衆多的大象、馬、戰車、步兵等軍隊,還有末尼、真珠、如意寶珠、琉璃、貝殼、玉、珊瑚等寶貝,以及大量的錢財、金銀、糧食、倉庫等物。這些變幻出來的東西,實際上只是一種幻現,並不是客觀上真實的實物,這說明兩種道理:

   一、比喻凡夫妄心依種種條件而顯現的種種現象虛幻不實。這種現象只是凡夫妄心所現的影象,是虛妄不實的。然而,凡夫從無始以來,錯誤的習慣把虛妄的幻境當成真實,宛如帶上變色眼鏡看東西,隨著不同顔色的眼鏡,誤以爲眼前所看到的景象爲種種顔色,並執著這些顔色是實有的。凡夫就是如此,由無知産生執著,執著之後更加無知。

   二、比喻聖人方便施設言教。聖人對衆生說種種教法,這些言教都是假名安立,並非客觀的真實。可是,凡夫在修學過程中,往往執言教爲真實。因爲執著的緣故,所以不能深解佛陀的義理,不能證得真理,至使諸佛大喊冤枉,與執指爲月同樣的道理。

   幻師所幻化種種的事物,屬依他起,比喻如來以方便施設種種言教隨緣假說;愚夫執種種幻事爲真爲實,屬遍計執,比喻衆生于如來言教及施設假相起遍計所執。

  

  乙四、隨喻解說

   若諸衆生愚癡頑鈍惡慧種類無所知曉,于草葉木瓦礫等上諸幻化事,見已聞已,作如是念:此所見者,實有象身、實有馬身、車身、步身、末尼真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種種財、谷、庫藏等身。如其所見,如其所聞,堅固執著,隨起言說:唯此谛實,余皆愚妄。彼于後時,應更觀察。

   對幻師所變化的幻相,有兩種人産生兩種不同的態度。有智慧的人能夠了知它們不是真實的,而是變幻的;沒有智慧的人一見就誤執幻事爲真實。同樣的道理,對聖人言教的認識,兩種人也有兩種不同的態度。沒有智慧的凡夫執著于佛陀的言教,于名言概念上産生種種妄執;有智慧的人就能體察到佛陀言教乃是假名安立的,不再執著名相概念,從而證得諸法實相。

   經文說,如果有一類愚癡、玩劣、遲鈍,知見不正的衆生,對于幻師用草、葉等所變化的軍隊、寶貝、倉庫等現象,不能了知它們的虛妄不實,看到或聽到那些虛幻不實的東西就會這樣想:我現在見到的衆多的大象、馬、車、軍隊、末尼、真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以及種種財物、谷米、倉庫等都是真實的,我相信自己的所見所聞不會有假,因爲它們在客觀上確實存在。親自耳聞目睹的客觀事實怎麼會錯呢!繼而執著地對人加以渲染。這類衆生對幻化的東西不知道是假的,以假當真,對事物不能産生正確地認識,只承認自己的觀點是對的,從來不知自我省察,更免談糾正自己的錯誤了,就像精神病患者不會承認自己有病一樣,醉酒的人不會承認自己喝醉一樣。

   若有衆生非愚非鈍,善慧種類,有所知曉,于草、葉、木、瓦、礫等上諸幻化事;見已聞已作如是念:此所見者,無實象身、無實馬身,車身、步身、末尼、真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種種財、谷、庫藏等身;然有幻狀迷惑眼事。于中發起大象身想,或大象身差別之想,乃至發起種種財谷庫藏等想,或彼種類差別之想。不如所見,不如所聞,堅固執著,隨起言說,唯此谛實,余皆愚妄。爲欲表知如是義故,亦于此中隨起言說。彼于後時不須觀察。

   如果另有一類不愚癡、不遲鈍的衆生,他們有正確的知見和智慧,對事物的變化能正確地了解,尤其能清楚地認識到幻師的幻術是怎麼回事。當他們看到幻師用草、葉等變化出來的大象、馬等衆物之後,就這樣想:我現在所看到的、所聽到的馬、象、車、步兵等類,根本不是真實的,只是幻師幻術的産物,都是虛假的。然而,幻師通過幻術的力量所變幻的虛妄相狀卻能迷惑人的眼睛,使人覺得它們是真實的。事實上不是這樣。凡夫衆生正因爲被這些幻化的相狀迷惑了,所以才對變化出來的大象、馬車等誤執爲真實,並分別它們的好、壞、大、小等種種差別相狀。

   那些聰明的、有知識的人看到幻師用幻術把草、葉等變化成軍隊、寶貝、財物、倉庫等,知道是幻化的假相,不是客觀上的真實,因此,對自己的所見所聞就不會堅固地執著,也不會用言說向人宣傳,不會認爲我的所見所聞是真實的。不過,爲了勸化愚癡衆生不要對這些假相産生執著,因此用言說告訴他們:幻師用草、葉等所化的車、馬、象等,都是虛妄,不要被假相迷惑了,不要對假相産生執著。像這一類人,已經有了正確的認識,以後無需再對他們進行考察了。

   如是若有衆生是愚夫類,是異生類,未得諸聖出世間慧,于一切法離言法性,不能了知;彼于一切有爲無爲,見已聞已,作如是念:此所得者,決定實有有爲、無爲;如其所見,如其所聞,堅固執著,隨起言說:唯此谛實,余皆癡妄。彼于後時,應更觀察。

   “異生”就是凡夫;“同生”就是聖人,聖人見到同樣的真理,所以叫同生。凡夫不同于聖人,沒有開發根本智,沒有見到真理,因此輪回六道,受種種別異之果報,或者說凡夫種種變異而生邪見造惡,所以稱爲異生。《大日經疏》說:“凡夫者,正釋應雲異生。謂由無明故,隨業受報,不得自在,墮于種種趣中,色心像類,各各差別,故曰異生也。”

   “出世間慧”即無漏慧,亦即根本智,開發根本智後就可以出離世間,可以見到真理,可以把握自己的生死,所以叫出世間慧。

   前面已經講了那些愚癡的人對幻師幻化的事物不能正確地認識,這裏說愚癡的人對佛法的認識又是怎麼樣呢?

   有一部分愚癡無知的衆生,沒有智慧,未見真理,沒有得到聖人出世間的無漏慧,根本智還沒有開發,對離言法性的真理不能了知,對佛陀所施設的教法──有爲、無爲,或對自己虛妄心所顯現的有爲、無爲不能産生正確地認識,聽到有爲、無爲的教法之後,就誤以爲這些言教就是客觀的真實,並堅固執著,妄生分別。這類衆生沒有證得聖智,沒有證得離言法性,于有爲、無爲起遍計執,所以,還必須重新加以考察,棄此謬見。

   要想對客觀現象有明確的認識,必須開發根本智,只有開發了根本智,才可以把握自己的生死,出離世間,成爲聖人。也只有聖人才能做到對一切現象徹底地看破、放下。凡夫在沒有見道之前,對世間的一切現象總是無法看得破、放得下,即使學佛了,知道一切如夢幻泡影,也照樣會執著,照樣會起貪等煩惱;逆境來時痛苦得難以自拔,對喜歡的東西生起貪愛,對不喜歡的東西生起反感,這就是衆生的表面功夫,表裏不一。《成唯識論》雲:“非不見真如,而能了諸法,皆如幻事等,雖有而非真”。意思是說,不是沒有見到真如,就能了解諸法現象都是虛妄不實的;反過來說,必須見到真如了,證得真如了,才能…

《解深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