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说观世音菩萨,云何名观世音?因为观世音菩萨能在世间观众生的音声,寻声救苦,所以名观世音;另外,观世音菩萨修耳根圆通而悟道,因此名观世音。现在,在法会提问的菩萨名字叫作如理请问。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知道如理请问菩萨擅长于提问。提的问题,恰到好处;提的问题,很有水平。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如理请问菩萨于佛前请教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而不是请问佛陀呢?这有两个原因。第一,解甚深义密意菩萨通达甚深秘密的道理,向他请教就能得到圆满的解答,不必再请教佛陀;第二,胜义谛是离言的。佛陀不说,正显示胜义谛的离言的道理,正好象《维摩诘经》中,维摩诘居士说到不二法门时,默然无言。
“言一切法无二”,一切法无二的道理,佛陀在其它经典中曾经讲过,这是把佛陀以前所说的话拿出来,引用经文发问。如《百法明门论》开头也是这种体裁:“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
“一切法无二者,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二?”这是宗旨、命题的提出,把“一切法无二”的命题变为两个问题,一、什么是一切法?二、无二又是什么意思?在佛教中,“法”所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凡是有情的、无情的,精神的、物质的,本体的、现象的等等,所有一切的一切无不可以称为法。
“云何为无二?”“二”就是对立法、相待法、二边法。比如:有无、常断、来去、生灭等等都是“二”的表现。如果把一切法看成是绝对有,属于常见;看成是绝对没有,就属于断见。乃至把一切法看成绝对的一或异、来或去、生或灭等都是边见。
“不二”,能如实地通达一切法,不落于常见、断见,有见、无见,一见、异见等错误的认识中,这就是“不二”。因为只有远离了错误的认识,才能如实通达事物的本来面目,也就是通达不二的真理。《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云:“此真实义相,当知由无二所显。”这是说,无二就是为了显示真实义。
乙二、正显胜义离言说相待
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谓如理请问菩萨曰:“善男子!一切法者,略有二种:所谓有为、无为。是中有为,非有为非无为;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
针对前面如理请问菩萨提出的问题,解甚深义密意菩萨回答说:“善男子!一切法用最简单的方式来归纳,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有为法;一种是无为法。”
“善男子”是解甚深义密意菩萨对如理请问菩萨的尊称,正如前面如理请问菩萨尊称他为最胜子一样。善男子的称谓,在佛经中是有标准的:三业清净,乐于助人,不说他过,不著世乐,心贵实法,轻贱世法;能做到身、口、意三业清净无染,不打人、不骂人,喜欢帮助别人,行菩萨道,不说别人的是非,不执著世间的五欲之乐,内心欢喜真如实法,淡泊世俗五欲之乐,这样才能称为善男子。女子能做到这些就是善女人。反过来说,倘若做不到这些要求,就不能称为善男子、善女人。
“是中有为,非有为非无为”,这一句话里出现两次有为,前面说的有为和后面说的有为不一样。前面的有为指事实上的有为,即依他起相;后面的有为、无为是人为假设的名称概念。这就告诉我们,凡事都存在名与实两个方面,名与实并不是一个东西。比如说桌子,有桌子的名称,有实物上的桌子。又如口渴了要喝水,说“水”只是水的名称,说了再多次也不能达到解渴的效果,因为它不是实物上的水。又比如说“火”,火的名称,不是真正的火,假如是的话,说火恐怕会烧嘴。事物的名称概念是人为假设的,它只是某种事物的代号,但并不是某种实物。
这种道理,只要让那些掌握了一定知识的人,稍微理性的分析一下,恐怕就会明白。但是,事实上大多数的人,似乎都习惯于把名称当做实物。因此,在讨论胜义离言无二相之前,先有必要明确名与实关系。就如说到有为、无为,事实上的有为不是概念上的有为,也不是概念上的无为;事实上的无为,同样不是概念上的无为、有为。
佛说有为、无为的意义在于遣除遍计所执,了依他起,显圆成实。因此,应该知道有为、无为与三性的关系。凡夫所执的有为、无为(名言概念)是遍计执性;由妄识显现的有为是依他起性;实证上的无为才是圆成实性。依他起性是因缘和合的有为法,如果从依他起上遣除遍计所执,那么有为无为所显示的就是真如本性──圆成实性,也就是胜义谛。
如理请问菩萨,复问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言:“最胜子!如何有为非有为非无为,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
如理请问菩萨又请教解甚深义密意, 菩萨说:“最胜子!您刚才讲的有为非有为非无为,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究竟是什么意思?我还是弄不懂,请您再详细地给我们解释一下吧!其实,并非如理请问菩萨不懂,而是菩萨慈悲,考虑到后来学人愚钝,不容易懂得其中的深意,因此再作一次请问,真不愧为如理请问菩萨。
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谓如理请问菩萨曰:“善男子!言有为者,乃是本师假施设句。若是本师假施设句,即是遍计所集,言辞所说;若是遍计所集,言辞所说,即是究竟种种遍计言辞所说,不成实故,非是有为。善男子!言无为者,亦堕言辞。设离有为、无为少有所说,其相亦尔。“然非无事而有所说,何等为事?谓诸圣者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正等觉;即于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相谓之有为。
解甚深义密意菩萨因为如理请问菩萨的再问,于是耐心地为他解说离言无二相的道理。这段经文就是解说有为的无二相,于有为无二相中,依次遣除凡人所执的有为、无为、非有为非无为的三相。
解甚深义密意菩萨回答如理请问菩萨说:善男子!说到有为,有为只是一种名称,不是事实。有为的名称,是佛陀为度化众生方便安立的。经中的“遍计所集”,不同于凡夫的遍计所执,凡夫的遍计所执,立足于无知、颠倒的前提上,产生种种错误执著。凡夫说到某个名称的同时,必然执著在某个名称上。佛陀说法则不然。佛陀的教法,是佛陀依智慧证得宇宙人生真相之后说出来的,是智慧的流露。三藏十二部典籍,都是假名安立。“不成实故,非是有为。”说到有为的名称,既然假名安立,就不是事实上的有为。
“善男子!言无为者,亦堕言辞”。既然概念上所说的有为不足以表达事实上的有为,那么不叫有为,叫它无为行不行?不行!因为名称上的无为本身也是一种概念,它仍然不是事实上的无为,说无为这一名称,同样也会堕入言辞概念之中。
“设离有为、无为少有所说,其相亦尔”。既然言辞概念的有为、无为不是事实上的有为、无为,那么就称为非有为非无为?也不可以,因为讲说的非有为非无为也是名言概念,还是不足以表达真实。停顿在概念上,无论怎么讲,有为、无为、非有为非无为,都不是现量所证。概念是概念,实证是实证,一切法的真实相离名言概念。如来为了说法的方便,为了教化众生的缘故,不得不于离言名相中,假立名相,说有为无为。
凡夫往往犯这样的错误,把概念当作实证,并对概念产生许多想象,越想越多,越想越复杂,结果,思想认识与事物的真相越来越远。宛如《楞严经》中执指为月的典故,说凡人把指头当成了月亮,到最后既看不见月亮,也看不见指头了。一切经典都是为了显示真理,然而经典的本身并不是真理。《金刚经》云:“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陀说的法如过河的船一般,众生借助于船的力量,渡过生死的瀑流,登上涅槃的彼岸。假如有人过分在意这条船,留恋这条船,舍不得离开这条船,他能奔到岸上吗?
“然非无事而有所说,何等为事?谓诸圣者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正等觉;即于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相谓之有为。”前面已经强调过,真理是离开名言概念的。既然概念不是真理,为何还要说有为、无为、真如、法性、实相、般若、圆成实性、一实相印、佛性、真心、不二法门、胜义谛等这些概念呢?讲这么多真理的概念做什么用呢?正如经文所言:“然非无事而有所说。”佛陀并不是毫无缘由地说这么多名相,而是有目的才说的。
所谓“圣者”,《俱舍论》中说“已经证得无漏圣道,远离诸恶”,已经见道了,以根本智亲证宇宙人生真相的人,所以名圣者。地前修暖、顶、忍、世第一等四加行,然后经过资粮位、加行位的修习,到这个位次就可以称为贤者;通过资粮位、加行位的修行,进入见道位就称为圣者。一切圣者以圣人的知见、智慧证得了离开名言的宇宙人生的实相之后,为了让那些没有证得实相的众生,也能够觉悟,才安立名言概念说有为、说无为。
圣人已经证得离言法性,凡夫却还不知道,佛陀为了让凡夫也能证得它,只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把不能用语言概念表达的真理,勉强的假立名言概念,目的无非是为了让众生都能证得离言法性。《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云:“何因缘故,于一切法离言法性而起言说?若不言说,则不能为他说一切法离言法性,他亦不能闻知是义;若无有闻,则不能知此一切法离言自性。为欲令他闻知诸法离言法性,故于此离言自性而起言说。”离言法性虽然不可言说,但是必须借助语言的说明,才能认识离言法性。因为这个缘故,佛陀才在这种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情况下而起言说。
比如我们到某个地方旅游,必须通过导游图才能到达风景区。尽管导游图的本身不是风景区,但是可以通过它的指示到达目的地。假如把导游图看成是实质上的风景区,那就永远也到达不了要去的风景区。佛陀用语言表达离言法性的目的,也是这样。
善男子!言无为者:亦是本师假施设句;若是本师假施设句,即是遍计所集,言辞所说;若是遍计所集言辞所说,即是究竟种种遍计言辞所说,不成实故,非是无为。善男子…
《解深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