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深密经讲记▪P12

  ..续本文上一页

   复有无量菩萨摩诃萨众,从种种佛土而来集会。皆住大乘,游大乘法,于诸众生,其心平等,离诸分别及不分别,种种分别,摧伏一切众魔怨敌,远离一切声闻独觉所有作意,广大法味,喜乐所持,超五怖畏,一向趣入,不退转地,息一切众生一切灾横地,而现在前。其名曰:解甚深义密意菩萨摩诃萨,如理请问菩萨摩诃萨,法涌菩萨摩诃萨,善清净慧菩萨摩诃萨,广慧菩萨摩诃萨,德本菩萨摩诃萨,胜义生菩萨摩诃萨,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慈氏菩萨摩诃萨,曼殊室利菩萨摩诃萨等,而为上首。

   这一段介绍参加大会的大乘菩萨。“复有无量菩萨摩诃萨众,从种种佛土而来集会”,又有很多的大菩萨从各个佛土来到净土参加这次释迦佛所开的深密大会。菩萨具有十种大德,据亲光菩萨的解释有四种:以十大释十句经、依十地释十句经、以十度释十句经、以十愿释十句经。本文中用十大释十句,以此说明菩萨的德行。

   一、精进大。“皆住大乘”,大菩萨发大乘心、发菩提心,以精进力上求诸佛妙理以自利,救度苦恼众生,令出离生老病死等苦海以利他。

   二、因大。“游大乘法”,“游”是行的意思,行大乘法指行六度四摄等法。修大乘六度之因,大乘四摄之行,于因地中广集福慧资粮,待因缘果满,瓜熟蒂落,自然成就佛果。

   三、所缘大。“于诸众生,其心平等”,大菩萨对一切众生皆以平等心对待,不对众生起分别。菩萨有两个特点:一、同体大悲:把众生与自己看成一体,众生有病就是我有病,众生有难就是我有难,同时尽力帮助众生解除种种苦厄。二、无缘大慈:无条件、无代价地帮助需要帮助、需要解救的人。

   四、时大。“离诸分别及不分别,种种分别”,菩萨们不仅远离了分别,同时又远离了不分别,但又能够做到种种分别。这就说明了大菩萨们能够做到,虽然分别又不分别,虽不分别但是又能够做到时时分别,这就是菩萨不住不着的境界。

   凡夫、声闻、菩萨三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凡夫分别执著,在分别的同时又有执著,分别之后对好的东西就想得到,坏的东西就厌恶,因而产生种种烦恼,造种种业、流转生死,这是凡夫的特点。二乘不分别不执着,为自己能证得涅槃,对一切法相都不分别,因为不分别,所以也没有执着。菩萨分别而不执着。因为菩萨要度众生,所以不但要精通佛法,而且还要精通世间法,所以菩萨要从五明处学,但又不能执着所懂得的东西,假如分别之后又执着那就成为凡夫了。所以菩萨有分别而又不执着是一种不住的表现,分别之后又不住于分别。佛、菩萨、众生皆有分别,其不同点就在于是否执着。《维摩诘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谛而不动。”菩萨能分别事情的好坏,但不会产生一丝半点的动摇。这就是菩萨“离诸分别及不分别,种种分别”的微妙境界。

   五、无染大。“摧伏一切众魔怨敌”,“摧”即摧毁,“伏”即降伏,“魔”指四魔,即死魔、五蕴魔、天魔、烦恼魔,“怨”就是怨家,“敌”就是敌人。菩萨对众魔、怨家、敌人都能摧毁他们,降伏他们。菩萨摧伏众魔怨敌的方法是用无量道德和智慧去感化他们、降伏他们。

   六、作意大。“远离一切声闻独觉所有作意”,这是说明菩萨的思想观念。声闻的观念是证涅槃、了脱生死、修苦、空、无常、无我,这些是声闻的作意。独觉观十二因缘悟得真理。而菩萨的作意与声闻、独觉的作意不一样,菩萨的作意要成佛度众生,利乐有情。作为菩萨,不会再有声闻独觉的作意了。

   七、住持大。“广大法味,喜乐所持”,“法”就是佛法;“味”就是体验真如之后所产生的感受;“喜乐”就是欢喜快乐。指菩萨在修菩萨道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极大的快乐。菩萨体验真理所得到的法味,时时刻刻都是欢喜快乐的。

   八、清净大。“超五怖畏”,怖畏即害怕。五怖畏即:一、不活畏。活就是生存,一个人在世间上生活得怎么样,是否富足?是否快乐?是否顺利?这些是人们所担心的。年纪大的人担心是否有人赡养,衣食是否有着落?年轻的人又要为学业、为工作、为家庭、为人情世故而操劳奔波。世俗之人总是为了衣食住行而奔忙,总在想如何改造自己的环境,为了活得更好想尽办法拼命地追求,怕自己活得不如他人。二、恶名畏。怕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名誉。人往往怕别人说自己的坏话,以致身败名裂。有云:君子好名,小人好利。一个人的名声好坏对一个人的利益很重要,因为名和利相辅相成。一个人如果名声好,利自然随之而来,这叫名利双收,若名声不好,谁会供养你呢?自然就无利可言。三、死畏。对死的畏惧,大多数的人都怕死,因为对生死没有把握,对生死没有透彻的认识,不知道死了以后会下堕到哪里受苦,所以就特别怕死。四、恶趣畏。出家人相信因果,往往担心自己死后会堕落在三恶道,因而不敢胡作非为,造诸恶业。事实上,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也确实很可怕,如果一个人因造恶业而堕在三途,则不知何时才能再复人身,正所谓“一失人身,万劫难复”,这难道不可怕吗?五、怯众畏。怯即害怕。一个人初次到公共场所露面,初次登台演讲,都会感到害怕,这就是怯众畏。菩萨没有上述五种怖畏,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泰然自若,无所畏惧,所以说“超五怖畏”。

   九、证得大。“一向趣入,不退转地”,这句说明菩萨的果位境界。“趣入”即证入;“不退转地”指菩萨修到八地之后就不会再退转了。八地以后的菩萨无漏智慧相续不断,有漏种子不再现行。大菩萨证果后不再退转,所以称为“不退转”。

   十、业大。“息一切众生,一切灾横地,而现在前”,这句说明菩萨的事业。菩萨以利乐有情为事业,断除众生的种种苦恼、种种灾难、横病、痛苦,令离苦得乐。

   以上依十大解释经文中的十句,亲光又依十地、十度、十愿解释菩萨十德,文字太过繁琐,这里不再详录,有深研者,可细读圆测《解深密经疏》。

   “其名曰:解甚深义密意菩萨摩诃萨......曼殊室利菩萨摩诃萨等,而为上首”,这十位菩萨是这次法会的代表。参加这次深密法会的菩萨有无量无数,在众多菩萨里,这十位最著名。他们代表大众向佛陀请法,因为佛陀说法要有人请问,然后佛陀才给予作答。这十位菩萨是大会的当机者,扮演提问的角色。十位菩萨名字的意义,这里暂不一一解释,后面每一品都有一位菩萨向佛陀提问,到时于每品中再分别解释其名之意义。

  胜义谛相品第二

   上面讲完的序品,在全经的三分中只是序分部分。序分仅仅拉开了解深密法会的序幕,还没有涉及到法会的正式内容。胜义谛相品是本经的第二品,正宗分从这一品开始,才开始进入正文的内容,所要讨论的是佛教的尖端问题--胜义谛相。

   胜义谛与世俗谛合称为二谛。二谛在佛法中很重要,佛陀一生说法都是根据二谛而施设一切言教。《中论·四谛品》中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者世俗谛,二者胜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佛陀法,不知真实义。”十方诸佛都是依二谛为众生说法。如果不了解二谛的内涵,以及二谛之间的关系,那就无法认识佛法的真实含义。可知二谛在学习佛法中是非常重要的。

   二谛者,一是世俗谛,二是胜义谛。先说世俗谛。世,迁流变化义;俗,粗显覆障义,为凡夫众生所认识的境界。凡夫众生以粗躁的妄识,只能缘虚妄颠倒的境界,这种虚妄的境界对胜义谛具有覆障义。比如所缘的桌子、椅子等一切六尘,桌子、椅子等尘境是因缘和合的假相,但在世人的认识中,却非常实在,甚至误以为,它们具有独存性、恒常性、不变性。并根据每个人的价值观念,妄生美丑等分别。桌子、椅子等六尘,是世人普遍公认的客观真实,所以叫世俗谛。

   再说胜义谛。胜义有几重意思:一、胜即胜智,义即境界。胜智是殊胜智慧的简称。胜智的境界,也就是真如。有情所缘的境界虽然千差万别,但凡夫众生依妄识所缘的境界,大体是虚妄的。唯依胜智才能通达宇宙人生的真实,即真如境界。二、胜即殊胜,义即义利,利是好处,殊胜的义利指涅槃。一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以得到什么为最大的好处呢?得到钱或者官位也算是得到了好处。然而,根据佛法来讲,名利的好处只是暂时的,并不能彻底地解决人的生老病死、轮回等诸大苦。只有证得涅槃,才能解除人生诸苦的逼迫,才是人生最完美的结局,最无比的快乐。因为钱再多有用完的时候,官做得再大终究难免一死;所以,只有证得涅槃才堪称为最大、最殊胜的好处。修行者之所以追求涅槃,就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最殊胜的义利。三、胜义即圣道。圣道,指通往涅槃城的无漏智慧。从以上三点可知,胜义一名包括无漏智、真实境、及涅槃果三义。佛教中讲胜义,有时指真如,有时指涅槃。但在此品中偏指真如境界。无论真如或涅槃,都是圣人以胜智证得真实不虚的境界。而胜义谛与世俗谛的特征截然不同,胜义谛是圣人的境界,世俗谛是凡夫的境界。

   胜义谛相品,是佛陀为我们凡夫众生开示胜义谛的内容。本品从四个方面说明胜义谛相:一、离言无二相。离言,超越语言概念;无二,二指相待的二边,胜义谛相超越二边的相待性。二、超寻思所行相。胜义谛超越思维的领域。三、离一异性相。说明胜义谛与世俗谛的关系,非一非异。四、遍一切一味相。胜义谛具有普遍、平等、无差别的特征。

  

  甲一、离言无二相     

  乙一、如理请问

   尔时,如理请问菩萨摩诃萨,即于佛前问解甚深义密意菩萨摩诃萨言:“最胜子!言一切法无二,一切法无二者,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二?”

   如理请问菩萨是这次法会中的一位大菩萨。菩萨的名称有着深刻的含义,读经时,对菩萨的名字不可以忽略过去。比…

《解深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