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行,出世间的法乐得不到,世间的五欲之乐也享受不到,岂不是两头俱失?
六、闻持积集功德。“多闻闻持,其闻积集”,“闻”,听闻佛法,不止听一次、二次,而是经常听,乃至佛陀每次法会都去参加,这叫多闻。“闻持”,经常听,听了之后不会忘记,这就是多闻闻持。“其闻积集”,对听闻到的佛理,越听得多,积累越多,乃至在思想上形成一种力量,把佛法的世界观变成自己的世界观,把佛法的人生观变成自己的人生观,以佛法指导自己的行为。再进一步佛法是我,我就是佛法,佛法与我融洽成一体。假若学习佛法之后,佛法还是佛法,自己还是自己,烦恼、习气、毛病,一点也不改,我行我素,那么佛法就没有起到作用。所以,学习佛法就是要多闻积集,多闻熏习,让佛法的种子深深的种在阿赖耶识中,让佛法在生命中形成具大的力量。
整个学佛的过程就是心理革命的过程,就是有漏和无漏斗争的过程。学习佛法开发无漏种子,灭除有漏种子。凡夫流转生死有种种痛苦,经过佛法的多闻熏习,开发无漏种子,一旦无漏种子现行之后,那么就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把有漏种子彻底地铲除掉,这样才能出离生死苦海。处在凡夫阶段,无漏种子的力量是非常薄弱的。比如一般人生活在感情和理智的矛盾之中,如果一个人的感情力量大,那么他的理智很难支配感情。平时我们也知道发脾气很不好,但是事到临头,依然故我,脾气照发,这就是理智薄弱的表现。为什么会理智薄弱呢?因为理智的本身就是慧,慧力薄弱是由于缺乏定的力量。如果有了定和慧的力量就可以把感情净化,把感情升华。假如仅仅有慧而没有定,那么这种慧就变成狂慧了。像有的人经教虽然学得很通,但烦恼仍然非常重,这是没有定力的原因。感情是由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情绪所形成的,已经在我们的阿赖耶识中根深蒂固,所以当感情产生作用时,其影响力非常大,因此我们要用定慧的力量加以排除。而定慧之力来源于学修佛法。
七、三业随智功德。“善思所思,善说所说,善作所作”。“思”即思维,“善思所思”即是如理作意思维。学了佛法就要按照佛法如理作意思维,这在修学佛法中非常重要。八正道之二就是正思维,即根据正确的知见去思考,而不是胡思乱想,这就是如理思维。
“善说所说,善作所作”,在说话、语言等方面要符合佛法,要说利益众生的话,这才叫善说。凭着个人的感情、个人的私心所说的话就不叫善说了。“作”指行为。在行为上要依照佛法如理如法地去做。儒家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作”。学习佛法也是这样,不符合佛法的东西不要去看,不符合佛法的话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符合佛法的事不要去做,这样,我们的行为才会做到如理如法,这就是修行。
说到修行的问题,什么叫修行?行指行为,行为包括身口意三业。所谓修行,并非仅仅把自己关在房间打打坐、拜拜佛,上两堂殿、过过堂就叫修行了。真的修行就在日常生活中怎样约束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净化自己,所以禅宗的修行是“道在日常生活中”,让行者在日常生活中体验真理,因为真理遍一切处。
八、诸慧差别功德。“捷慧速慧、利慧出慧、胜抉择慧、大慧广慧、及无等慧、慧宝成就”,这是介绍声闻乘智慧特征。“捷慧速慧”,捷即敏捷,速即快速。声闻乘的智慧在判断某一件事情的时候,能够马上知道好坏、是非;别人提出问题时能立刻回答对方的提问,这种智慧就叫做捷慧速慧。“利慧出慧”,“利”即锋利,“出慧”指出世间的智慧,即无漏智慧。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声闻乘能够以出世间的无漏智慧很锋利、很仔细、恰到好处地分析出来,而不是马马虎虎、粗心大意、似是而非。“胜抉择慧”,胜即殊胜,抉择是一种判断,是对无漏法的一种体证。无漏智亲证真如的智慧名胜抉择慧。“大慧广慧”,大指所了解的范围很大,广指所了解的面积很广。阿罗汉的智慧又大又广。“无等慧”,阿罗汉的智慧超过前三果的智慧,这种智慧在声闻乘中是最高的,故称无等慧。“慧宝成就”,声闻乘已成就了种种智慧,所以称为慧宝成就。
九、具足三明功德。“具足三明”,声闻众已具足三明,讲三明之前首先要知道六通,因为三明与六通有关系。六通是:一神足通。足就是脚,神足非一般的脚,神足就是走路特别快,非一般的凡夫众生的脚程可比。比如从厦门到北京,有神足通的人只一念间就到了,这就是神足通的功用。二天耳通。耳指耳朵,能听到很远的音声,比如说,人在中国,而美国人在讲话他都能听到。三他心通,能知他人心里的所想所思。四天眼通,眼就是眼睛,天眼能见到远方的事,人在房间里,虽然隔着墙,但是他可以看见外面的世界而不受墙的限制。五宿命通,能知道自己以及他人前生后世的因缘事迹。六漏尽通,漏即烦恼,漏尽即烦恼断尽了。六通中的前五通是佛教和世间共有的,佛教所特有的是漏尽通。许多人说到神通总是不屑一顾,其实佛教徒有点神通还是很好的,有了神通度众生就更容易,更方便。比如佛陀每次说法前都是放光动地,显显神通,这么一来信徒一下就信服了。
六通的后三通--天眼、宿命、漏尽三种又称三明。具足三通就是具足宿命、天眼、漏尽三通。明与通有什么区别呢?“明”不但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说,“明”不但要知道某种现象,而且还要知道这种现象的来龙去脉。如果仅仅知道事情的表相,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就叫通。明比通来得更彻底。
十、现法乐住功德。“逮得一切现法乐住”,“逮”是到,“现”即现在、现生、现世,“法”指佛法,“乐”即快乐。这句的意思是说大阿罗汉在现世中已经得到佛法的快乐,因为他们已经亲证真理,断尽了所有的烦恼,又从禅定中得到快乐,从佛法中体验到真理的快乐。所以,真正学佛所得的受用并不是只论来生,而是现生就能从佛法中得到受用,得到佛法的快乐。
十一、胜净福田功德。“大净福田”,“大净”即彻底地清净,因为阿罗汉已经断尽烦恼;“福田”,大声闻人是人世间最好的福田。田是种植谷物的埸所,农民在春天播下种子,到了秋天就能收到丰硕的果实。同样,世间上的人如果要培植福报,只要供养大声闻乘人,就能获得很大的福报,所以说阿罗汉是人世间的福田。
佛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老太婆,家里非常穷,可以说是一无所有,所以她很痛苦,就想去投水自杀。临自杀时觉得很伤心,就痛哭起来。这时,碰巧大目犍连尊者路过,就问她为什么哭,老太婆把事情的原因告诉了尊者。尊者说:那没有关系,可以把你的贫穷卖给我。老太婆惊奇地问:贫穷还可以卖吗?尊者说可以卖,并告诉老太婆,供养三宝就是一种卖贫穷的方法。老太婆说我现在一贫如洗,拿什么供养三宝呢?尊者说这好办,你拿我的钵到河里装一钵水供养我就行了。老太婆依尊者之言而行,改变了贫穷的命运。
众生供养三宝的功德是很大的,好比播种之后必有收获。但田园有的很肥沃,庄稼种下去长得很好,有的穷乡避壤,土地贫嵴,没有肥料,种子播下去也得不到好收成。供养也是这样的,供养阿罗汉就像在肥沃的土地里播种一样,能得大福报。而供养别人所得的福报之大小就要看受供养的人是否有道德、有修行。供养有道德的人功德就大,否则,就小。总之,供养所得之福报会因为受供的对象不同而不同。《四十二章经》中说:“佛言:饭凡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持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
当然,这只是从供养的对象而论,还有一种更高层次的供养。《大智度论》中记载有一个故事:有人供养佛陀一钵饭,佛把饭给饿极了的狗吃。谁的功德大呢?当然是佛陀的功德大。因为佛陀没有分别,而且佛陀的发心没有限量。而那人的发心有限量,又有分别心。所以,大凡做任何一件事,无分别地发大心去做,所得的功德将是无边无际、无穷无尽。《四十二章经》说:“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一个人发心供养时能做到三轮体空,平等而无分别,那么,不管供养什么人,所得的功德不可限量。佛法的深奥之处就在这里,学得好处处圆融无碍,学得不好处处都是障碍。
十二、威仪寂静功德。“威仪寂静,无不圆满”,“威仪”指外在的行为、形象,阿罗汉把烦恼的因素都断除了,所以表现在外的行为显得很宁静、安详、自在,没有缺陷,行住坐卧看不出有任何缺点,所以说威仪寂静,无不圆满。
十三、忍辱柔和功德。“大忍柔和,成就无减”,“忍”就是忍辱,证得阿罗汉的圣人能成就忍辱。比如说在修道过程中,不论是来自生活上的艰苦,还是环境上的恶劣,乃至人为的谩骂、毁谤等,都能泰然处之。他们认为这些都是假名不实在,把逆境不当作一回事。不要说阿罗汉,儒家的颜回也能做到“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对坚苦的环境充满着快乐,觉得很愉快。不像凡夫稍遇逆境就烦恼重重,满腹委屈。所以一个人失意时,如果不能改变外在的环境就改变自己,让自己去适应环境,一旦思想境界提高了,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活得很自在。所以阿罗汉的忍辱是大忍柔和,做到对一切人不发脾气,很柔顺、祥和,不给人难堪,在忍辱方面的成就很高,所以称为“大忍柔和,成就无减”。
“已善奉行,如来圣教”,“善”就是很好。大阿罗汉们已经能够很好地、如实如法地根据佛陀所说的言教去行持,他们真不愧为佛的好弟子。
乙二、菩萨众…
《解深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