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深密經講記▪P11

  ..續本文上一頁行,出世間的法樂得不到,世間的五欲之樂也享受不到,豈不是兩頭俱失?

   六、聞持積集功德。“多聞聞持,其聞積集”,“聞”,聽聞佛法,不止聽一次、二次,而是經常聽,乃至佛陀每次法會都去參加,這叫多聞。“聞持”,經常聽,聽了之後不會忘記,這就是多聞聞持。“其聞積集”,對聽聞到的佛理,越聽得多,積累越多,乃至在思想上形成一種力量,把佛法的世界觀變成自己的世界觀,把佛法的人生觀變成自己的人生觀,以佛法指導自己的行爲。再進一步佛法是我,我就是佛法,佛法與我融洽成一體。假若學習佛法之後,佛法還是佛法,自己還是自己,煩惱、習氣、毛病,一點也不改,我行我素,那麼佛法就沒有起到作用。所以,學習佛法就是要多聞積集,多聞熏習,讓佛法的種子深深的種在阿賴耶識中,讓佛法在生命中形成具大的力量。

   整個學佛的過程就是心理革命的過程,就是有漏和無漏鬥爭的過程。學習佛法開發無漏種子,滅除有漏種子。凡夫流轉生死有種種痛苦,經過佛法的多聞熏習,開發無漏種子,一旦無漏種子現行之後,那麼就能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把有漏種子徹底地鏟除掉,這樣才能出離生死苦海。處在凡夫階段,無漏種子的力量是非常薄弱的。比如一般人生活在感情和理智的矛盾之中,如果一個人的感情力量大,那麼他的理智很難支配感情。平時我們也知道發脾氣很不好,但是事到臨頭,依然故我,脾氣照發,這就是理智薄弱的表現。爲什麼會理智薄弱呢?因爲理智的本身就是慧,慧力薄弱是由于缺乏定的力量。如果有了定和慧的力量就可以把感情淨化,把感情升華。假如僅僅有慧而沒有定,那麼這種慧就變成狂慧了。像有的人經教雖然學得很通,但煩惱仍然非常重,這是沒有定力的原因。感情是由無始以來的煩惱、習氣、情緒所形成的,已經在我們的阿賴耶識中根深蒂固,所以當感情産生作用時,其影響力非常大,因此我們要用定慧的力量加以排除。而定慧之力來源于學修佛法。

   七、叁業隨智功德。“善思所思,善說所說,善作所作”。“思”即思維,“善思所思”即是如理作意思維。學了佛法就要按照佛法如理作意思維,這在修學佛法中非常重要。八正道之二就是正思維,即根據正確的知見去思考,而不是胡思亂想,這就是如理思維。

   “善說所說,善作所作”,在說話、語言等方面要符合佛法,要說利益衆生的話,這才叫善說。憑著個人的感情、個人的私心所說的話就不叫善說了。“作”指行爲。在行爲上要依照佛法如理如法地去做。儒家講“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作”。學習佛法也是這樣,不符合佛法的東西不要去看,不符合佛法的話不要去聽、不要去說,不符合佛法的事不要去做,這樣,我們的行爲才會做到如理如法,這就是修行。

   說到修行的問題,什麼叫修行?行指行爲,行爲包括身口意叁業。所謂修行,並非僅僅把自己關在房間打打坐、拜拜佛,上兩堂殿、過過堂就叫修行了。真的修行就在日常生活中怎樣約束自己、改變自己、完善自己、淨化自己,所以禅宗的修行是“道在日常生活中”,讓行者在日常生活中體驗真理,因爲真理遍一切處。

   八、諸慧差別功德。“捷慧速慧、利慧出慧、勝抉擇慧、大慧廣慧、及無等慧、慧寶成就”,這是介紹聲聞乘智慧特征。“捷慧速慧”,捷即敏捷,速即快速。聲聞乘的智慧在判斷某一件事情的時候,能夠馬上知道好壞、是非;別人提出問題時能立刻回答對方的提問,這種智慧就叫做捷慧速慧。“利慧出慧”,“利”即鋒利,“出慧”指出世間的智慧,即無漏智慧。在分析問題的時候,聲聞乘能夠以出世間的無漏智慧很鋒利、很仔細、恰到好處地分析出來,而不是馬馬虎虎、粗心大意、似是而非。“勝抉擇慧”,勝即殊勝,抉擇是一種判斷,是對無漏法的一種體證。無漏智親證真如的智慧名勝抉擇慧。“大慧廣慧”,大指所了解的範圍很大,廣指所了解的面積很廣。阿羅漢的智慧又大又廣。“無等慧”,阿羅漢的智慧超過前叁果的智慧,這種智慧在聲聞乘中是最高的,故稱無等慧。“慧寶成就”,聲聞乘已成就了種種智慧,所以稱爲慧寶成就。

   九、具足叁明功德。“具足叁明”,聲聞衆已具足叁明,講叁明之前首先要知道六通,因爲叁明與六通有關系。六通是:一神足通。足就是腳,神足非一般的腳,神足就是走路特別快,非一般的凡夫衆生的腳程可比。比如從廈門到北京,有神足通的人只一念間就到了,這就是神足通的功用。二天耳通。耳指耳朵,能聽到很遠的音聲,比如說,人在中國,而美國人在講話他都能聽到。叁他心通,能知他人心裏的所想所思。四天眼通,眼就是眼睛,天眼能見到遠方的事,人在房間裏,雖然隔著牆,但是他可以看見外面的世界而不受牆的限製。五宿命通,能知道自己以及他人前生後世的因緣事迹。六漏盡通,漏即煩惱,漏盡即煩惱斷盡了。六通中的前五通是佛教和世間共有的,佛教所特有的是漏盡通。許多人說到神通總是不屑一顧,其實佛教徒有點神通還是很好的,有了神通度衆生就更容易,更方便。比如佛陀每次說法前都是放光動地,顯顯神通,這麼一來信徒一下就信服了。

   六通的後叁通--天眼、宿命、漏盡叁種又稱叁明。具足叁通就是具足宿命、天眼、漏盡叁通。明與通有什麼區別呢?“明”不但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說,“明”不但要知道某種現象,而且還要知道這種現象的來龍去脈。如果僅僅知道事情的表相,而不知其所以然,這就叫通。明比通來得更徹底。

   十、現法樂住功德。“逮得一切現法樂住”,“逮”是到,“現”即現在、現生、現世,“法”指佛法,“樂”即快樂。這句的意思是說大阿羅漢在現世中已經得到佛法的快樂,因爲他們已經親證真理,斷盡了所有的煩惱,又從禅定中得到快樂,從佛法中體驗到真理的快樂。所以,真正學佛所得的受用並不是只論來生,而是現生就能從佛法中得到受用,得到佛法的快樂。

   十一、勝淨福田功德。“大淨福田”,“大淨”即徹底地清淨,因爲阿羅漢已經斷盡煩惱;“福田”,大聲聞人是人世間最好的福田。田是種植谷物的埸所,農民在春天播下種子,到了秋天就能收到豐碩的果實。同樣,世間上的人如果要培植福報,只要供養大聲聞乘人,就能獲得很大的福報,所以說阿羅漢是人世間的福田。

   佛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個老太婆,家裏非常窮,可以說是一無所有,所以她很痛苦,就想去投水自殺。臨自殺時覺得很傷心,就痛哭起來。這時,碰巧大目犍連尊者路過,就問她爲什麼哭,老太婆把事情的原因告訴了尊者。尊者說:那沒有關系,可以把你的貧窮賣給我。老太婆驚奇地問:貧窮還可以賣嗎?尊者說可以賣,並告訴老太婆,供養叁寶就是一種賣貧窮的方法。老太婆說我現在一貧如洗,拿什麼供養叁寶呢?尊者說這好辦,你拿我的缽到河裏裝一缽水供養我就行了。老太婆依尊者之言而行,改變了貧窮的命運。

   衆生供養叁寶的功德是很大的,好比播種之後必有收獲。但田園有的很肥沃,莊稼種下去長得很好,有的窮鄉避壤,土地貧嵴,沒有肥料,種子播下去也得不到好收成。供養也是這樣的,供養阿羅漢就像在肥沃的土地裏播種一樣,能得大福報。而供養別人所得的福報之大小就要看受供養的人是否有道德、有修行。供養有道德的人功德就大,否則,就小。總之,供養所得之福報會因爲受供的對象不同而不同。《四十二章經》中說:“佛言:飯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持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

   當然,這只是從供養的對象而論,還有一種更高層次的供養。《大智度論》中記載有一個故事:有人供養佛陀一缽飯,佛把飯給餓極了的狗吃。誰的功德大呢?當然是佛陀的功德大。因爲佛陀沒有分別,而且佛陀的發心沒有限量。而那人的發心有限量,又有分別心。所以,大凡做任何一件事,無分別地發大心去做,所得的功德將是無邊無際、無窮無盡。《四十二章經》說:“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叁世諸佛;飯千億叁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一個人發心供養時能做到叁輪體空,平等而無分別,那麼,不管供養什麼人,所得的功德不可限量。佛法的深奧之處就在這裏,學得好處處圓融無礙,學得不好處處都是障礙。

   十二、威儀寂靜功德。“威儀寂靜,無不圓滿”,“威儀”指外在的行爲、形象,阿羅漢把煩惱的因素都斷除了,所以表現在外的行爲顯得很甯靜、安詳、自在,沒有缺陷,行住坐臥看不出有任何缺點,所以說威儀寂靜,無不圓滿。

   十叁、忍辱柔和功德。“大忍柔和,成就無減”,“忍”就是忍辱,證得阿羅漢的聖人能成就忍辱。比如說在修道過程中,不論是來自生活上的艱苦,還是環境上的惡劣,乃至人爲的謾罵、毀謗等,都能泰然處之。他們認爲這些都是假名不實在,把逆境不當作一回事。不要說阿羅漢,儒家的顔回也能做到“一箪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對堅苦的環境充滿著快樂,覺得很愉快。不像凡夫稍遇逆境就煩惱重重,滿腹委屈。所以一個人失意時,如果不能改變外在的環境就改變自己,讓自己去適應環境,一旦思想境界提高了,在任何環境下都能活得很自在。所以阿羅漢的忍辱是大忍柔和,做到對一切人不發脾氣,很柔順、祥和,不給人難堪,在忍辱方面的成就很高,所以稱爲“大忍柔和,成就無減”。

   “已善奉行,如來聖教”,“善”就是很好。大阿羅漢們已經能夠很好地、如實如法地根據佛陀所說的言教去行持,他們真不愧爲佛的好弟子。

  

  乙二、菩薩衆…

《解深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